2013~2015年期間,得益於行動支付和地圖工具的快速發展,用戶越來越習慣於在移動端完成消費。
同時,本地生活市場的數位化升級從「餐飲、酒店、休閒娛樂」等向其他領域延伸滲透,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也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創業圈持續發酵,成功模仿Yelp、Groupon的國內O2O平臺已經獲得了遠超海外企業的成功。
美國的兩家數字出行公司Uber(2009)和Lyft(2007)正在全球範圍內高速發展,讓國內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們開始了新領域的嘗試,用網際網路重塑傳統出行市場。
出行市場可按距離進行劃分為不同的需求場景,其數位化難度和商業模型各不相同。
(1)長途出行(300km以上),主要選擇火車、飛機和長途客運車,該出行市場的供給為公共服務提供方,包括中國鐵路總公司、各大航空公司和地方交管部門,進行數位化升級改造對ToG的能力要求較高,且平臺不具備定價權,目前相關購票服務主要由攜程、同程藝龍等OTA平臺提供。
(2)中途出行(100~300km),除了城際列車、客運車外,私家車的出行也在該市場佔據一定的比例,其中私家車出行相對容易進行數位化升級,跨城順風車業務主要為該消費場景,該領域的相關創業公司較多,由於出行需求相對低頻,對流量規模和平臺信賴度要求較高。
(3)短途出行(100km以內),以臨市或市內交通為主,地鐵、公交、計程車、私家車、單車等交通工具完成不同距離的出行場景覆蓋,其中計程車和私家車的相對容易進行數位化升級。最後,以私家車為基礎發展出網約快(專)車業務以及市內順風車業務,以計程車為基礎發展出網約計程車和智慧計程車服務。
同城四輪車出行具備典型的「大眾、高頻、剛需」的特徵,且出行需求具有潮汐效應和高並發特徵,對平臺的資金實力,運力充足和穩定度,大數據分析和管理調度能力均有較高要求。
目前,網約出行主要圍繞中短途出行市場的升級改造,網約車平臺負責車主認證,搜集、發布和匹配出行需求,優化出行路徑,協助車主共同完成履約。
在運力端,將出行服務的提供方從專業的計程車司機拓展到了普通私家車車主,大幅度擴充城市運力供給。
在銷售端,改變了四輪車通過「地面揚招+電話預約」的傳統獲客方式,轉而以線上APP搶單或派單完成獲客。
網約出行產業鏈如下圖所示,上遊主要為運力提供商,如各類車企、計程車、租車公司、私家車主等,以及配套服務供應商,如雲服務、支付系統、相關軟體和伺服器廠商。
中遊主要為各類網約車平臺,目前主要包括兩大類:(1)聚合平臺,如美團、支付寶、高德、攜程等。(2)垂直平臺,如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神州專車、享道出行。
下遊通過APP或小程序平臺等終端入口對接出行用戶群體。
行業按照商業模式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B2C模式,如曹操專車、享道出行、東風出行、長安出行、有鵬出行等,這類玩家多為謀求轉型的傳統車企,採用重資產運營模式,以自有車輛和自有司機為客戶提供標準化服務,本質是城市交通體系的一環。服務質量一般更優質穩定,主打中高端市場。具有與汽車製造業務的協同效應以及較強的品牌效應;
(2)C2C模式,如美團打車、優步中國等,公司僅為第三方服務平臺,通過網站或移動端APP將有用車需求的用戶和汽車服務提供商進行匹配並形成交易。
車輛和司機來源於汽車租賃公司(B2P)或私家車輛接入(P2P),優勢是輕資產運營,更為靈活,體現了較為純粹的共享經濟理念。劣勢是競爭壁壘不足,用戶粘性相對較低。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司乘雙方人身安全問題的解決有待優化;
(3)綜合模式,如滴滴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等,是平臺在網約車市場發展變化中由單一模式向兩種模式雙向融合及滲透的結果。
根據提供運輸服務的車輛屬性不同,網約車市場包括網約快(專)車、順風車和網約計程車三大板塊:
網約快(專)車市場,具備「大眾、高頻、剛需」的特徵,是各家平臺必爭之地,目前頭部平臺已形成「規模+政策」的雙重壟斷。在資本推動下,滴滴出行在2015年2月與快的合併後,2016年8月收購了Uber中國,已形成絕對的市場份額優勢。
根據2016年7月,交通部下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稿)》規定「網約車平臺公司應當在取得相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並向企業註冊地省級通信主管部門申請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備案後,方可開展相關業務」,所以除了目前仍在運營的平臺外,新平臺獲得相關許可證的難度較高。
順風車市場,具備「低頻、高毛利」的特徵,經歷多輪洗牌,重大安全事故後迎來行業整頓,目前初步形成寡頭競爭格局。2014~2015年期間成立的順風車初創企業中嘀嗒出行脫穎而出,2015年滴滴抽身快車市場後大力投入順風車業務,長尾企業加速出清,2018年滴滴發生兩起重大安全事故後無限期下線服務,腰部企業迎來發展良機,2019年嘀嗒出行佔據順風車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網約計程車市場,具備「大眾、高頻、剛需」的特徵,供給高度分散導致沒有頭部平臺。國內計程車採用特許經營制度,大多是地方國企或準國企,而同城也有多家計程車公司(上海就有大眾、錦江、強生、海博四家計程車公司),平臺接入需要和計程車公司進行合作談判,對平臺背景和市場拓展人員的要求較高。截至2019年底,前五大網約計程車平臺的市場份額不足5%。
此外,由於計程車具備線下獲客能力,所以平臺能獲得的服務費率也相對較低,嘀嗒出行的網約計程車服務費率僅為5.9%。
經過多年市場培育,2019年網約出行用戶突破4億。在過去7年時間中,經過百億補貼培育用戶,迭代優化提升留存,以及用戶內生的數位化消費提速,出行市場的用戶規模正在持續擴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9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在手機上安裝4.5個手機出行應用程式,其中包括2.9個手機打車應用程式。
根據CNNIC的數據披露,截止2019年6月,網約車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04億人,網民滲透率提升至47.3%。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城市在1月以來暫停了網約車服務,用戶規模有所回落,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為3.40億,滲透率回落至36.2%。但隨著交通出行的常態化,出行需求將實現回升,網約車用戶滲透率回歸增長。
從各城線的滲透率來看,根據Quest Mobile數據顯示,網約車行業活躍用戶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城市,廣東、山東、江蘇、四川等省份活躍用戶佔比較高。
根據沙利文諮詢數據,2019Q1中國一線城市網約車滲透率達50.3%,新一線城市滲透率達20.3%,二線及以下城線城市滲透率低於10%。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公司IPO申報文件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數據,2019年國內四輪車出行市場總訂單量302億次,總交易額為7119億元,客單價為23.57元/單。網約出行單量為108億單,人均年下單頻次為27次,佔總四輪車單量的35%。預計2025年四輪車出行市場交易額將達到1.1萬億,年複合增速為7.3%。
從服務類型分布來看,計程車揚招單量為194億單,網約計程車單量為7億單,計程車訂單佔四輪車總單量的66%。網約車為98億單,佔33%;順風車為3億單,佔1%。各類出行方式的客單價由高到低分別為,順風車(46.67元/單),計程車(24.3元/單),網約車(21.38元/單)。
細分賽道的成長性來看,計程車市場整體增長緩慢,但線上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網約車市場發展相對成熟,預計2025年達到3930億元,年複合增速為11%。
順風車市場將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預計從2019年的140億人民幣增長至2025年的1139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達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