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醫生陶勇文學隨筆集《目光》出版

2020-12-24 本溪日報

目光所投向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

今年1月被一名他曾經救治的患者持刀砍傷的北京朝陽眼科醫生陶勇,把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凝結成文學隨筆集《目光》。本書由陶勇醫生和好友李潤合著,並於近日由白馬時光文化出版。

在《目光》中,陶勇醫生從一名醫生眼中的世界出發,講述了自己從醫的初心和經歷,在工作中歷經人生百態的思考,把自己的思想觀點脈絡劃分為關於生死善惡、學習教育、從醫選擇、立世榜樣等等幾大章節,並穿插著他在四十不惑之時關於自我的思考,金錢觀、價值觀的剖析,關於信任和大愛,以及未來對盲童和科研事業的規劃與展望。

這裡面不僅僅是記錄平凡生活的點滴,更是展現他從醫二十年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書本裡吸收到的能量。不僅僅是一名醫生的沉思錄,更是和每個人分享的成長啟示錄。

走過至暗時刻,醫者攜愛再出發

前幾天陶勇在《朗讀者》節目上講述的為王阿婆做白內障手術的經歷讓很多人落淚。幾近全盲的王阿婆在陶勇醫生的治療後重見光明,在人生的最後7天,完成了自己畢生的心願——為自己親手做一件壽衣,穿戴整齊去見另外一個世界等著她的親人們。這亦是陶勇選擇從醫的初心,不僅是解除病痛,更是帶給人們在生與死之間對人間所有真善美的眷戀與期盼。

懷著「蒼生大醫」理想的陶勇醫生,今年年初卻遭遇了生死之間的掙扎。他在門診接待病人時,被持刀從七樓追砍到六樓,身中多刀,左手9根肌腱斷裂,失血超過1500ml,生命垂危。五月中旬,在經歷了三個多月艱難的治療恢復之後,他終於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再次回到久違的工作崗位。

雖然走上手術臺拿起手術刀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他沒有一直消沉下去,「治病救人不止在手術臺上,目前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學、公益事業及技術推廣中」。

為了能夠幫助改變盲人的人生,讓他們享有該有的權利,能獨立生活並快樂地生存在世上,他一直在推進盲童公益計劃,在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還滿含深情地給盲童寫下了一首名為《旅行》的詩,他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帶著盲童去巡演,「盲童也需要一條自食其力的路。他們眼中無光,心中應有光」。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人性的善良,讓更多的病患能得到救治,讓更多對生活迷茫和抑鬱的人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讓更多從醫的或者打算從醫的年輕人堅定自己的夢想……歷經九死一生的他把自己從醫二十年來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忠實的記錄下來,寫下了蘊含著無盡力量的《目光》。

醫學生涯履歷閃光,思辨中回歸初心

2002年,陶勇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從中國「眼科四把刀」之首黎曉新教授的陶勇,一路走來,光彩熠熠。

35歲,陶勇就被破格提拔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36歲,成為首都醫科大學的教授;37歲擔任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常務副主任,成為博士生導師。

他曾發表79篇SCI論文,51篇中文期刊論文,主持國際科研基金4項,包括科技部863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科研基金2項,省部級/市級科研基金2項,獲國家專利3項,參編書籍3部。

2011年,他主持建立國內唯一一家「眼免疫實驗室」,是中華眼科學會眼科分會青年委員和眼免疫學組最年輕的委員,未來在葡萄膜炎領域將會是國內的第一人。

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災禍像一陣颶風將他騰空捲起後,他的人生從此轉了一個彎。

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至暗時刻,陶勇坦坦蕩蕩淡然面對,「既然決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殘酷的戰鬥,這個準備我是有的。」

面對複雜的人性,他有自己的思考,「我認為善和惡就是硬幣的兩面,人性就像流水,要靠引導。現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想,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低劣。」

面對信任自己的患者,他感慨道「醫生所能帶給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還有在生死之間的一種期待。」

而面對這世間的無可奈何,他說「至少你還有呼吸,有心跳,有意識,你可以選擇去愛這個世界,愛自己的身體,愛周邊的人。」

在這本用心血寫就的《目光》中,你會看到一個即使遭遇打擊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陶勇,「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這一遭。」

一個屢屢面對質疑卻始終堅持信念的陶勇,「學這麼多年醫, 不救人,那還有什麼意義」;一個忘記自己痛苦永遠心懷病患的陶勇,「我想給更多盲人希望,讓那些對我心懷期待的人看到——還有人在為他們而努力。」

在陶勇醫生的行醫生涯中,他給很多患者都減免過醫藥費,幫他們墊過錢,盡他所能去幫助他們。這其中,有因為眼底黃斑病變,借錢花了快20萬病情絲毫不見好轉,一家老小還指著他掙錢吃飯的孫興豪;有在《朗讀者》節目中和董卿講述的駝背特別嚴重,深眼窩,白內障特別重,手術只能用墊子墊著腿做的王阿婆;有從13歲開始患眼病,為眼睛奔波了11個年頭的唐山姑娘閆迎……

他們說,陶勇醫生是他們在被命運擊潰前,最後的那一線希望。

一個不為名不為利把有生之年成為一名「蒼生大醫」當做人生目標的陶勇。

傳遞愛和希望,名人大咖力薦《目光》

陶勇醫生和《目光》將有信仰、有愛的同路人匯聚到了一起。

折服於陶勇醫生的人格魅力和書中的文字力量,周國平、倪萍等真情為它作序,賈平凹、白巖松、孫儷傾力推薦,。

周國平評論說:「一個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打不敗的。」

「人性複雜,善惡總是一念之隔,陶勇所呈現出的通達與大智慧,絢爛奪目。他的眼裡有光,是因為他眼中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內心有信仰的人。我永遠為這樣的人熱淚盈眶。」著名節目主持人倪萍如是說。

如果說醫學研究是關於身體和疾病的思考,那麼這本書就是陶勇醫生關於人生和內心的洞察。特殊的事件將陶勇醫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帶到大眾眼前,而支持他走過人生旅程、漫長行醫生涯、生死困境的思考與精神才是本書想要傳遞的核心,正如陶勇醫生所說:「初心要放在最大的誘惑和最深的傷害裡才能檢驗其珍貴。」

歷經艱難的陶勇醫生,目光依舊篤定,步履依舊從容,他始終相信希望的力量,相信愛可以治癒世間一切的苦難,相信《目光》將給讀者以心靈的歸途和內心的力量,相信每一雙眼睛的背後,都是光明。

因為,目光投向的地方,就是每個人心之所向、也最終會收穫的世界。

相關焦點

  • 鬼門關裡逃出來的眼科醫生陶勇: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
    從鬼門關裡逃出來後,眼科醫生陶勇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此前,陶勇幾乎時刻堅守在手術臺前,從醫十三年以來,已做過15000多例眼科手術。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做過86例,平均每五分鐘一例。閒暇之餘,陶勇也開始在微博上寫一些隨筆。在他的認知裡,文字和眼科都有非常詩意和浪漫的一面——可以幫助我們,抵禦黑暗的吞噬。這顆「詩意」的種子,早在他幼時就已生根。1980年,陶勇出生於江西撫州南城縣。父親是檢察院的一名檢察官,母親是新華書店的職工。由於父親工作比較忙,童年時的陶勇,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媽媽工作的書店裡。
  • 戰成仁散文隨筆集《行吟莊河》由當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莊河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戰成仁的散文隨筆集《行吟莊河》由當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作者繼個人作品集《走向耀眼的星座》《走向透明的星座》《心空花語》和《藍色的暢想》之後,出版的第五本歌頌家鄉、謳歌祖國的文學作品集。
  • 陳舜臣隨筆集《英雄長在》《含笑花之樹》出版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陳舜臣系列隨筆集第三輯的最新兩本:《英雄長在》與《含笑花之樹》。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史記》到《水滸傳》,陳舜臣先生用他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不同視角及不同文化觀照下的中國歷史,展現中日文化在瑣碎日常中的諸多差異及其背後深刻的淵源。
  • 常州「85後」出版美食手繪隨筆集 圖
    最文藝「吃貨」把餐桌變成「調色盤」    「85後」青年作家夏威夷出版美食手繪隨筆集    常報全媒體訊 煎蛋餅乾呆萌可愛,香煎三文魚牛油果拌飯肥嫩豐腴,木瓜椰奶凍晶瑩剔透……色調氤氳筆觸柔和,香氣隔著薄薄紙張令人食指大動。
  • 曾被暴力傷害的陶勇醫生人生感悟、仿製藥的真相……寶藏書單上新了
    眼科醫生陶勇,兼具這兩者的光芒。」由世紀朵雲發起的雲上書榜近日揭曉第四期,曾被暴力傷害的陶勇醫生的文學隨筆《目光》得到陳丹燕領銜的評審團的特別推薦。 評審團的推薦語寫道,他曾經被自己一力救治的患者砍傷右手,拿手術刀的右手,如此巨大的劫難,並沒有改變他對這個世界的溫柔與共情,這種溫柔與共情,在《目光》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 賽博時代的眼科醫生
    1 稀缺的眼科醫生 喬春豔大夫的碩士和博士都在北京同仁醫院完成,光眼科這個學科,在同仁醫院就有13個細分領域,喬大夫主攻青光眼和白內障,她也是目前我國4.48萬個眼科醫生中的一員。
  • 這個眼科醫生的公文包裡 最寶貝的為什麼是紅領巾?
    與此同時,倪海龍和兩位專家共同創作的漫畫書籍《孩子的護眼寶典》,出版1年多已加印10次,發行15萬冊。累嗎?「當然累。可我多講幾場,就能讓更多孩子遠離近視。值啊。」倪海龍回答得毫不遲疑。2002年,人們對於眼科的認識還停留在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等需要開刀的眼部重疾。剛剛起步的視光部,自然受到不少質疑:「眼視光醫生不就是配配眼鏡,有啥技術含量?」「你都讀了研究生,怎麼不去做能開刀的醫生?太屈才了!」倪海龍有點委屈,可心裡也清楚,這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潛力十足的領域。
  • 南坪愛爾眼科醫院助力重慶抗疫醫生成功摘鏡
    活動開始,一場近視手術直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跟隨鏡頭裡譚吉林院長的一舉一動,現場觀眾全神貫注投入到這場手術直播中。 龔力力院長回憶到:「1994年,原重慶麥格眼科正式建立,標誌著重慶眼科醫療正式進入了專科專業的時代。
  • 太原市基層醫生眼科知識第三期培訓班在太原愛爾眼科醫院舉行
    太原市基層醫生眼科知識第三期培訓班在太原愛爾眼科醫院舉行 2020-12-15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寧波眼科醫院近視眼手術醫生分析與調研
    的問題,針對寧波市眼科醫院、寧波太學眼科、寧波愛爾光明眼科、寧波鄞州眼科醫院(華夏眼科-寧波地區)幾家專業眼科的醫生進行了調研與分析。做近視眼手術究竟去公立好還是私立好、選哪個專家這是較常見的兩大問題。一方面,很多人覺得公立醫院好,有保障!另一方面,很多公立醫院的主任醫師跳槽去了民營醫院,而大多民營眼科資金較雄厚,設備也較為齊全。
  • 全國愛眼日:眼科機器人醫生「嵩嶽」亮相河南
    新華網鄭州6月6日電:6月5日上午,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立眼科醫院迎來了一位人工智慧(AI)機器人——「嵩嶽」醫生,今後它將成為該院眼科醫生的「得力助手」,在它的幫助下,以往早期診斷率較低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將得到高水平的診斷和篩查
  • 華廈眼科本部廈門眼科中心兩名醫生獲「國之名醫」榮譽稱號
    原標題:華廈眼科本部廈門眼科中心兩名醫生獲「國之名醫」榮譽稱號重大喜訊!華廈眼科本部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兩名醫生獲「國之名醫」榮譽稱號,至今,華廈眼科已有3位獲此殊榮!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主辦的第四屆「國之名醫」盛典在線上舉行全國98個學科366名傑出醫生代表入選。
  • 小記者變身「眼科醫生」 爭做護眼小達人
    小小眼科醫生培訓「上崗」。(徐桂靈 攝)11月10日,湘潭日報社小記者俱樂部與湘潭愛爾仁和醫院聯合開展了「小小眼科醫生」職業體驗活動,65名小記者在實踐中學習愛眼護眼知識。活動現場,湘潭愛爾仁和醫院醫生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有關近視防控的講座,介紹了近視的分類、高度近視對眼睛的危害,以及用眼習慣等方面的內容。醫生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激發了小記者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記者化身「小醫生」為同伴進行電腦驗光。「通過這個機器能把眼睛放大好多倍。」
  • 近視手術這麼安全,為什麼有的眼科醫生自己卻不做?
    「你看,眼科醫生自己都戴眼鏡,卻叫別人做近視手術!」戴眼鏡,無論是對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帶來了很多不便,冬天起霧,夏天出汗打滑,運動時也是各種不自在。畢竟是在眼睛上操作的手術,難免有些顧慮,特別是很多人原本想做近視手術,但一看到眼科醫生自己還戴著眼鏡,就望而卻步打起了退堂鼓。
  • 同仁醫院緬懷32歲眼科醫生,他是同事心目中「輝哥」
    昨天晚上,32歲眼科醫生突然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這位眼科醫生被人們如此緬懷和紀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優秀,他的樂觀,他的多才多藝,更是因為他的善良:在他離開後,他的家人決定捐獻他的眼角膜,給患者送去光明,這也是一名眼科醫生對患者最後的關愛。
  • 同仁眼科醫生驚爆:角膜塑型鏡的危害觸目驚心!
    當一名出色的醫生,是她的理想,但現在這個夢想離她已經越來越遠了。 昨天下午,在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研究所眼科微生物室,大夫用「觸目驚心」四個字來形容角膜塑型鏡帶來的危害。近年來由於角膜塑型鏡引起綠膿桿菌感染造成角膜穿孔而致失明,在眼科臨床也頗為常見。
  • 邱波:在廣東省中醫院當眼科醫生是我最驕傲的事
    1、學貫中西,「我就是喜歡幫助別人,當醫生可以救人,可以幫到很多人。」談及學醫初衷,邱波如是說道。1980年,邱波參加高考,她的志願填的全是醫學院校,終被白求恩醫科大學錄取。在大學裡因為看了一部關於眼科醫生的電影深受感動,覺得當個這樣的醫生很好。一閃念就是一生,「到現在已經30餘年」。
  • 尹明善首部隨筆文集《芭蕉颼颼》出版發行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近日,著名企業家尹明善先生的首部隨筆文集《芭蕉颼颼》由著名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該書由芭蕉颼颼、談音樂、舊重慶往事3部分共82篇散文隨筆組成,加自序、後記共84篇作品177千餘字。通過此書,讀者可以一窺尹明善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他對人生的點滴感悟。
  • 但全國能做這個手術的眼科醫生也就3000多名!
    所以要不斷練習,一次次找手上的感覺,包括手、眼、腳、腦的配合,開始的時候非常難,就像蚯蚓一樣艱難前行,但是眼科手術都在毫米之間,必須反覆練習、實踐、學習,標準化的培訓對眼科醫生很重要。5萬人才有1.6個眼科醫生眼科醫生教育周期長、難度大,與之相對的卻是人口老齡化以及「指尖」生活的盛行,眼部疾病患者與日增加。
  • 粵滇扶貧協作|東莞這些眼科醫生給雲南魯甸帶去了光明
    駐點在魯甸的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劉祥開醫生介紹稱,之前昭通市眼科診療整體水平較低,魯甸縣沒有專業眼科醫生,眼科診療醫療條件差,眼科診治停留在簡單的外傷處理、滴眼藥水消炎,眼疾患者得不到有效醫治,殘疾人群體中眼病患者佔有很高比例,亟需補齊健康扶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