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網際網路有兩極:阿里巴巴及騰訊,可以說兩家企業基本上壟斷了我國網際網路的半壁江山以上,甚至在兩者業務涉及方面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沒做到的,也正因為如此兩家企業在營收與利潤方面的表現可謂是相當可觀。
以最新的2020年第三季度數據來看,第三季度(7-9月),阿里巴巴以1550.59億元的營業收入成績繼續「領跑」網際網路企業,排名第二的是騰訊,營收為1254億元;而新近崛起的拼多多營收則僅為142.1億元。在利潤方面:騰訊反超阿里,以385.4億元的成績排名第一,阿里287.69億元排名第二,其餘網際網路公司第三季度利潤均低於200億元,顯然無論在營收還是淨利潤方面,阿里與騰訊均有明顯優勢。
不過人紅是非多,企業也一樣,一直以來,網絡上都有一個聲音在說,阿里巴巴及騰訊都是外資控股的企業,馬雲與馬化騰不過是在幫外國人賺中國的錢而已,那麼現實真的如此嗎?
從目前阿里及騰訊的股權結構來看,確實,兩家企業最大的股東都不是創始人或者國內資本,而是國外一些投資機構。其中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是日本軟銀,目前其持股比例達到24.9%,第二大股東是美國的雅虎,其持股比例大概是9.4%;創始人馬雲僅持有4.8%;騰訊也一樣,最大的股東為MIH,這是南非報業集團旗下的一家投資公司,其持股比例達到31%,而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持股比例只有8.5%左右。馬雲和馬化騰在給外國人打工的說法正是源自於此。
如何看待此事?
阿里巴巴與騰訊之所以最大的股東屬於外國資本,其實這並不能怪兩個創始人,因為網際網路的企業的初期基本是燒錢,以QQ為例,由於註冊用戶增長太快,伺服器跟不上(增設伺服器要錢),所以騰訊只能限制註冊人數(這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網際網路屬於虛擬經濟,當時在國內尚屬於新生事物,很多國內的投資者對這個根本不了解,所以兩人找遍國內,根本尋求不到投資者,馬化騰甚至一度要以60萬元的價格把QQ賣給廣東電信,只不過廣東電信最終又反悔了。在這種境遇下,外資成為第一選擇,這也造就了兩家公司目前第一大股東均為國外資本。
風投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國外資本投資兩家企業時,並不知道兩家企業能成長到今天這個地步,如果兩家企業如同其他網際網路公司折戟沉沙,那這筆投資可能就是打水漂了,因此獲得豐厚的回報這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說為外國人打工,尚且不至於如此,兩家企業通過同股不同權的方式,均牢牢掌握在中方的管理層手中,外資只是享受有分紅權而已;而利潤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說兩家企業外資作為第一大股東,但兩家企業的運營主體均在國內,企業的納稅,創造的就業機會,帶動的經濟增長均在國內,這些龐大的上下遊產業鏈條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其所帶動的經濟規模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總結
阿里巴巴與騰訊目前最大的股權掌握在外國投資機構的手裡,這是歷史因素所造成的(當年網際網路在國內屬於新生事物,國內的投資機構尚沒有這個眼光展望其未來,甚至很多人覺得就是騙子公司),如果當初騰訊與阿里不引入外國投資者,說不定今天我們都看不到兩家企業的身影了,所以不能將替外資企業賺錢的責任歸咎於兩個創始人,在活下去與倒閉的選擇上,我相信換成是你,你也會選擇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