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獨立之路」前傳:竹林七賢居無竹?唐朝之前長期跑龍套

2020-12-14 睡前讀畫

無論是肇始於商、盛行於戰國時期的書寫材料——竹簡,還是用來制筆的竹管,中國傳統文人們對於「竹」在文化傳播、普及中的巨大功績自然不會陌生。

然而,至少在中唐以前畫家們的心中,尚未從它身上獲取美學上的靈感。這種被後世文人寄予極重要人文內涵的繪畫題材,長期扮演著跑龍套的尷尬角色。從目前能見的石刻、壁畫和繪畫圖像中,很難發現此前藝術家們為竹留下的單獨寫照,甚至,我們所熟悉的「竹林七賢」們,也並不是生活在茂林修竹之中。

題圖 任伯年《竹林七賢圖》1881年作

壹 在繪畫史中長期跑龍套的「竹」

在傳統中國畫中,畫竹主要有兩類技法,一是勾勒設色,其次便是墨竹。直到北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譜》中,正式將「墨竹」單列一科,墨竹由此才正式成為一門被世人公認的獨立於人物、花鳥、山水的繪畫題材。

有關「墨竹」的發明者,流傳有關羽、唐玄宗、吳道子、王維、五代李夫人等五種說法。(可參閱本號文章: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儘管這些傳聞均無可信的史料佐證,但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墨竹」在北宋「獨立」之前,經歷了從三國到五代大概7個世紀的孕育發展期。此後,自五代到北宋間,被畫史記載善畫「墨竹」的畫家們方逐漸多了起來,

而這漫長孕育期,正是中國繪畫本身取得大步發展的魏晉、隋唐時期,期間有沒有一些畫家擅長此類題材?

從目前流傳下來的有限畫跡看,不僅是墨竹,甚至就連勾勒設色的竹也甚少。竹,似乎長期隱藏在各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背景中,默默無聞地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跑龍套角色。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局部

從魏晉到盛唐這段時間,中國社會在文化思想層面上,有幾個特點,一是被經學為中心的儒家思想所武裝的門閥士族們,形成為具有勢力的文化官僚集團;其次,是隨著胡漢分治,出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漢化與逆流;再次便是佛教傳入後,在這段時間與中國儒、道理念相融合,小乘轉向大乘再轉向禪宗。這些都會文學與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對應在繪畫上,在這一時期的表現也有幾個特點:其一是外地佛教傳入,本土玄學興盛,最終將外來的繪畫形式與本土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道釋人物繪畫;

其次是山水畫逐漸從其他畫科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流行的畫科,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審美觀。

賦予山水畫獨立地位的輿論推動,最早應是東晉時期淨土宗大師慧遠,他和弟子們一起創造了「山水」這個美學概念。尤其是慧遠的弟子宗炳著有《畫山水序》,提出「澄懷觀道,臥以遊之」的觀點,可以說是一篇「山水畫的獨立宣言。」

此後直到隋唐,經過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韋偃、張璪等數代人的發展、變革,山水畫終於變得成熟。【注】

在道釋人物、山水畫大繁榮大發展的同時,花鳥畫也逐漸成熟。但似乎畫家們更偏愛芙蓉、牡丹、松石,這些類形象飽滿、渾厚、莊重的對象,對於纖細、有節、瀟灑的竹卻沒有足夠的關注。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人摹本局部

瀏覽畫史中所有記載這一時期中獨立的山水、花鳥畫題材畫作中,竹很少獨立出現,它往往與其他題材混搭組合,常見的有「雀竹、竹雞、花竹、鶴竹、竹樹、竹木、竹石」等等。

那時畫家們所描繪的竹,目的是為一些人物、道釋題材增添背景。按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中等記載,在流行的道釋人物題材中,曾繪有竹作為背景。比如唐人周昉曾在西京勝光寺,塔東南院上,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

貳 魏晉留存的畫跡中無竹

張彥遠在對南朝宋武帝時期的畫家顧景秀的記載中,首次提到了兩幅以竹命名的畫作——《王獻之竹圖》、《樹相雜竹懷香圖》。雖然其畫作內容和風格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大致感受到,中國畫家們對「竹」這一題材的關照,應從南北朝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開始。

顧景秀的生卒年不詳,他曾供奉於南朝宋武帝至宋孝武帝時期,也即是公元420—464年。顧的活動時間應早於當時另一位更為有名的畫家陸探微,陸大約卒於公元485年。

同樣作為南朝宋時期的宮廷畫家,陸探微的名聲要響亮得多。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有幾項值得一說的成就,其一是,由他開始正式以書法的筆法入畫。他學習張芝創立草書之法,創一筆畫,據說所繪物像連綿不絕。另外比他晚一輩的南朝謝赫(約479年—502年)在 《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標準,成為後人品評畫技的標準,謝赫認為此前的畫家中,只有陸探微和衛協兩位畫家的作品同時具備六法,將其列為第一品第一位,可見對其之推崇。

唐人張彥遠時代,應還可見到陸探微的畫作,他記載了其60多幅畫作,大多數內容是為當時王侯將相們所作的畫像。其中只有一幅帶有「竹」——《孝武功臣竹林像》——由畫名揣測,其中的人物背景或為竹林,但也不排除「竹林」所蘊含的宗教隱喻——指代佛祖修行之地,而不是具體的竹林。

除上述這些零星的記載,在陸探微、顧景秀們活動的南朝時期,畫史上幾乎再也找不到有關「竹」的更多記載了。

在畫史以外,流傳至今可見的畫跡中,有後人摹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還可參閱,東晉時的顧愷之(約348——409年)比顧景秀和陸探微的活動時間約早一個世紀。他在繪畫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流傳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等,而在他的這些記載中也僅僅只有一句提到如何畫竹:

「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輕而松竹葉醲也。」

可見顧愷之曾經關注過如何竹,將其歸於木、土一類的景色背景處理中,並且總結說出畫竹杆時應墨彩色輕,竹葉色彩應濃。然而比照畫跡,幾乎麼有這一技法的對應圖像。

顧愷之《女史箴圖》宋摹本 大英博物館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 北京故宮

如以上幾幅後人臨摹的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中,有松樹、柏樹、柳樹等各類植物,但並沒有竹的形象。

叄 竹林七賢居無竹?

不過,在上述所有畫家之前、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不是還有我們所熟知的「竹林七賢」嗎?據說他們曾在當時的山陽縣的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在後世畫家為他們流傳下來的圖像中,能不能看到竹呢?

能。至少從明、清以來有關竹林七賢組合在竹林中飲酒唱歌的圖像一直經久不衰(有關唐人孫位的《高逸圖》下文再另敘)。

如本文題圖中任伯年的《竹林七夕那圖》,以及下圖明代仇英、陳洪綬等人的同題材作品,一直到近、現代畫家冷枚、張大千、傅抱石等等筆下所作的「竹林七賢圖」,都是將他們放置於茂林修竹之間。

《竹林七賢圖》明 仇英

仇英《竹林七賢圖》局部1

陳洪綬《竹林七賢圖卷》

然而,在距離竹林七賢時代最近、由南朝藝術家留下的圖像中,卻看不到竹。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南朝貴族墓葬中,出土過一組拼鑲磚印壁畫,此後又陸續在南京、丹陽一帶發現有五處南朝陵墓磚畫,這些磚畫的人物形象、構圖、風格基本相同,以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磚畫藝術水準最高,這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竹林七賢人物組圖」。

西善橋出土的壁畫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兩壁,各由近三百枚磚塊拼嵌而成,規格均為長2.4米、高0.88米,是同類磚畫中規格最大、內涵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件。

這組鑲拼磚畫被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其模印磚畫由200多塊磚組成,分為兩幅,其一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其二為向秀、劉伶、阮鹹加上春秋時期的榮啟期。

南朝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局部

畫中人物衣紋線條綿密緊勁,比較其中人物、樹木的表現手法,有專家認為該圖與《洛神賦圖》的風格接近,因此推斷此組磚畫的粉本出自顧愷之;

但同時也有專家認為,據《南史·齊本紀·廢帝東昏侯》載:南齊宮廷中即有「七賢」的壁畫,陵墓中的「七賢」壁畫正是宮廷「七賢」壁畫的挪置,而考慮到陸探微在南齊的極大影響力,這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的粉本,則有可能來自陸探微。

無論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的版本,畫中八位人物都坐於樹下,這些樹木包括銀杏、松樹、槐樹、垂柳,但就是沒有竹。作為分隔人物畫面的這些植物中,有人認為其中一株位於榮啟期和阮鹹之間的植物,其枝幹挺立,可能為「闊葉竹」,但這一說法顯得有些牽強。

而實際上,一些專家考證所謂「竹林」七賢,並非活動於竹林之下,竹林應為地名。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七賢」的說法,源自《論語——憲問篇》。在《憲問》第37中記稱:

子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認為賢達的人最高境界是避世,其次是逃避到另一個地方去,再次是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最次的是迴避別人難聽的評價。隨後孔子補充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人,分別是指: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七人。

錢鍾書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清談誤國》中提出,應該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的命名源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提法。

而有關竹林,則來自佛教中的竹林精舍。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一開始宣揚佛法時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後來才有了竹林精舍,逐漸發展為此後佛教寺院的前身。當佛教傳到中國後,一些道家建築,也取名為「竹林精舍」。

依據錢先生的觀點,竹林七賢居無竹,或者並不強調他們隱逸與「竹林」之中,從上述南朝的這組磚畫像中,也是獲得了佐證。

不受魏晉待見的「竹」,到了唐朝會擺脫它長期跑龍套的丫鬟命嗎?下文再敘。

【注】見《歷代名畫記》: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詳古人之意,專在顯其所長,而不守於俗變也......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李將軍李中書)。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

相關焦點

  • 唐朝文化界對竹的另類態度:杜甫罵惡竹,李白說野竹,王維稱幽篁
    然而,在杜甫所有有關繪畫的詩作裡,找不到以竹作為創作主題的畫作。杜詩的記載,與日後張彥遠、朱景玄等藝術史作者們類似。初唐、盛唐時期的畫家們對竹的忽略,來自於魏晉時期的傳統。(可參閱本號文章:墨竹「獨立之路」前傳:竹林七賢居無竹?
  • 竹林七賢,竟然跟竹林沒關係?
    在一千多年的文學描述中,嵇康這群時尚另類文人在竹林之中豪飲、放歌、長嘯、嬉笑,是多麼灑脫,多麼放浪不羈啊。竹林七賢,是專用名詞,不能拆開。七賢與竹林,始終是一個整體。說七賢,必須說竹林。關於七賢的文學和繪畫作品,幾乎都有竹林。但是,這片竹林,未必真的有過。
  • 「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作者:常志梅都說魏晉風流,而竹林七賢是其一面精神旗幟,被後人神話般膜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竹林七賢,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與思想,都產生過大而深刻的影響,青史留芳。他們逍遙著人文精神,詩意著自由,彰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竹林七賢是幾個人?竹林七賢,是幾個人?似乎這是一個淺顯的認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識。然而,嚴格意上說:「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這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鄭板橋《墨竹圖》鄭板橋筆下的《墨竹圖》堪稱是極致,我們來看一下墨竹圖:中國國畫不像西方的畫作,一味地講求寫實、逼真
  • 竹林七賢: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北望「天下之脊」,品味「天下之脊」的象徵意義,心中該會蕩起怎樣的漣漪?以今之區劃而論,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來自安徽省宿州,王戎來自山東省臨沂,阮籍和阮鹹叔侄來自河南尉氏,山濤和向秀來自河南武陟,七人山水區隔,年齒相懸,既無舊誼,亦無姻親,原本毫無關係,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相聚於山陽、共為竹林之遊呢?
  • 「竹林七賢」在駐馬店泌陽縣?
    一般地指的是三國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和輝縣交界一帶的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來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 「七賢」是魏晉時代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傾向不盡相同。
  • 竹林七賢真的生活在竹林裡?老鐵,你OUT了!
    要說這竹林七賢四個字,小編認為少不得就要把他們拆開來講一講了。首先自然是這七賢。許多人認為七賢兩個字,自然說的是七個賢士,但小編想說的是,便是昔日李白杜甫尚要分出一個詩仙、詩聖來呢,所以也不可只聽別人講這七賢之意。小編認為七賢既是說這七個人均為賢士,也指他們各有不同的賢能,這才能為天下人之前驅表率。
  •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花木君整理我國古人稱竹有「剛、義、柔、忠」四德,凝聚了中華民族堅貞、謙虛、曠遠、高達的文化心理,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幾千,竹很自然地被文人雅士當作遣懷寄興的媒介,愛竹、賞竹、慕竹、詠竹、頌竹、畫竹、刻竹的名人佳話絕。古代以竹伴居成風,用於名人的字、號更是不計其數。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博愛太行博竹苑帶您領略北方竹林風情
    、竹文化為特色、以休閒、度假、科普、娛樂為主體的綜合旅遊景區。▲攝影家在拍攝竹子美景博竹苑裡的黃槽斑竹和兩相思竹(對花竹)是博愛縣特有竹種,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竹林深處有美景博愛竹林是我國黃河以北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歷史最久、品種最多的規模產業化竹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北方唯一的古竹園遺存和竹文化發源地之一。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
  • 風物誌 | 虛心有節,中國古代文人與竹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魏晉「竹林七賢」:竹成了「清風瘦骨」的代名詞魏晉時期,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敬竹崇竹、寓情於竹、引竹自況……「竹林七賢」,可以說是竹子一步步走上「神壇」過程中的重要推手。範曾 《竹林七賢圖》這一時期,政治局勢反覆無常,文人士子意氣消沉,以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七位文人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為逃避現實,常一起遊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他們縱情山水、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廣袤的竹林正是他們託身、浪跡之所。竹子清麗俊逸、挺拔凌雲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痴迷。
  • 「胸有成竹」與「胸無成竹」
    竹蓆、竹碗、竹筷、竹杯、竹簍、竹筒、竹製茶盤……以竹點綴的世界裡,處處是簡約清爽的藝術之風,而竹與繪畫的結合,更是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兩段傳世佳話,其中的故事和智慧至今耐人尋味。吳鎮 《墨竹譜》 輕蔭護綠苔木竹草、蟲魚鳥,畫裡春秋不過這一靜一動。
  • 抒胸中之氣:宋元名家寫墨竹
    北宋  文同 《墨竹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東晉有阮籍、向秀、劉伶、嵇康等常集於竹林下,文酒清談,世稱「竹林七賢」。王徽之生性愛竹,寄居空宅中,種竹,對竹嘯詠,並雲: 「何可一日無此君。」唐代天寶年間,孔巢父、李白、韓準、裴政等於山東泰安徂倈山下竹溪結社,詩酒流連,時號「竹溪六逸」。宋以降,愛竹、種竹、詠竹、畫竹者經久不衰。
  • 竹林七賢在山陽城留下的典故傳說
    山陽城嵇康竹林吹笛聚七賢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嵇康擅長彈琴吹笛,在山陽城內的竹林中建了座竹屋,悠然自得。有一天,他正在竹林中吹笛,忽然聽到有人進了竹林,便提筆寫了句拒客詩,匆匆躲了起來。來者先是阮籍,看到「竹林深處有籬笆」,明白是句拒客詩,提筆接著寫了「籬笆難擋笛聲轉」,然後拿起竹笛使勁吹起來。引得多人循聲而來,他們是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和劉伶,接著續起詩來:笛聲換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筆筆述志走詩箋,箋箋錄下珠璣言,箴語共話詠篁句。嵇康無奈只好出來,看每句開頭字都是竹字頭,便又添了句:篁篁有節聚七賢。
  • 竹裡館:撫一曲清風明月,與竹對飲
    文|南木有枝 圖|首尾圖:銀耳 其餘來源網絡蘇東坡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抹蔥鬱竹色,深深滲透進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竹林七賢」中的「竹林」據後人考證,並非真的在魏晉時期有那麼一片竹林,或者託借地名,而是借竹喻人,以竹之風骨氣韻形容當世的七位賢者。古時文人從不吝嗇在詩篇和畫卷上歌詠竹之美。以竹喻人,或寄託精神,或表達追求,屢見不鮮。
  • 知竹方似竹-姜子龍墨竹解析
    《竹》劉孝先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誰能制長笛,當為吐龍吟。竹子一直被譽為是我們高尚,心中有節,有志氣不被輕易折服的代表,很多文人畫家都是這樣的,喜愛竹,研究竹,一生都願與竹為伴。竹的氣節融入與喜竹之人心中。像姜子龍老師與竹為伴的三十六年,像竹子一樣無人賞識它的高風亮節,自己抱著一顆堅貞之心。堅持畫竹的時間裡,活出自己往往比活給別人看更加的不容易。
  • 竹林七賢,誰最仙風道骨?
    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他們崇尚自然,率真而風流,放逸之態,異乎常人,被後世稱之為「魏晉風度」,以此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非常深遠。
  • ETIQUETTE | 人人都是竹林七賢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大南坡村,傍有名山雲臺山,傳說是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魏晉時期,竹林七子在此間自在飲酒、酣暢詠懷,後世稱竹林七賢,更以其魏晉風骨譽於後代。其中的風度板塊,回望的正是曾在此地生活多年的竹林七賢。如何詮釋竹林七賢?左靖想到了木刻藝術家劉慶元。一個電話撥了過去:「用木刻來詮釋竹林七賢,如何?」劉慶元和左靖都是天蠍座,行動力很強,放下電話,劉慶元決定去一趟大南坡:「左靖一貫嚴謹,我是做戶外木刻的,只能更加。」劉慶元的意思是他習慣了環顧四周、即興創作,必須到現場感受。
  • 文同與鄭板橋畫墨竹的藝術特點有何不同?
    文同(1018-1079)(宋) 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以墨竹享有盛名,墨竹雖非始於文同,但歷來評論墨竹畫家,無不首先提到文同,予以極高評價,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墨竹圖》,無疑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
  • 竹林七賢,生活方式的選擇情有可原,創作精神與佳作值得鑑賞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情有可原的,但他們的創作精神與佳作很值得人們鑑賞。一。奇特的生活方式「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群體,他們這些文人墨客,為了迴避當時的昏暗政局,採取了奇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的不拘禮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遙山林、終身不仕,更有談玄醉酒、長歌當哭的。如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他認為魏國是正統,只想永遠忠誠於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