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在澳大利亞雪梨的一家海鮮店,新鮮捕撈的龍蝦售價目前每隻約為30澳元(約合人民幣137元),這個價格僅為去年同期時的一半。
即便如此,仍有大量龍蝦賣不出去,被迫滯留在漁民自備的船載海水儲罐和加工設施中。當地的一位漁民表示,如今龍蝦價格實在太低,整個捕蝦業可能會支付不起相關成本,無法維持生計。
「骨折」的龍蝦價格是整個澳洲海鮮市場遭受嚴重打擊的一個縮影。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之本土餐飲行業萎靡不振,海外訂單尚未復甦,澳大利亞的海鮮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5月12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今年海鮮產業預計將縮水至少4億美元,各大生產商不得不重新審視海鮮的產業前景。
訂單大縮水
新南威爾斯州的霍克斯伯裡河(Hawkesbury)因其發達的牡蠣養殖業蜚聲世界。然而如今,沿岸的許多漁場正面臨生死存亡的艱難挑戰。
早在今年年初,洪水泛濫和異常高溫使得漁場產魚量下降至往年的一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讓牡蠣養殖者的經營雪上加霜。受疫情影響,餐館和批發市場紛紛歇業或倒閉。而在以往,通常有90%的牡蠣直接流向各個餐館。市場縮水,供大於求,嚴重依賴餐館出貨的養殖者們面臨著貨物無人問津的窘境。
為了儘快走出「有賣無買」的陰霾,許多養殖者開始探索線上銷售的新渠道,但是由於缺少相關經驗,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方式並不像看起來那樣易如反掌。
在澳大利亞南部,當地龍蝦產業極度依賴中國市場,有95%的產品直接出口到中國。然而疫情期間,中國從二月份開始暫停海產品等活體動物的進口,龍蝦產業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失去訂單的龍蝦養殖者只能大幅降低龍蝦價格,部分地區龍蝦價格減半卻依然銷售困難,塔斯馬尼亞州甚至一度出現了一公斤50澳元的跳水價(相當於每隻15-20澳元)。據水星報(Mercury)披露的數據,塔斯馬尼亞州往年的海鮮總產值約為10億澳元,而今年的損失至少在12%以上,超過1億澳元。
其它海產品,如鮑魚、石斑魚和蟹的銷售額也在急劇下降。
澳大利亞農業、水和環境部對本財年的漁業產值進行了預估,受新冠疫情影響,2019-2020財年的漁業產值將達到近15年來最低點。
自建空運網絡
據《每日郵報》報導,為了阻止整個海產品行業的大規模下滑,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決定自掏腰包,包下貨運航班,將數百噸龍蝦和鮑魚等海鮮產品運往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和阿聯等國家和地區。
4月23日,澳大利亞政府發布聲明,宣稱已建成新運輸網絡,以期儘快將澳農產品與海鮮產品運輸到關鍵海外市場,其中包括政府資助的200架飛機。
這些來自墨爾本、雪梨、布裡斯班和珀斯的飛機有望裝載著價值超過8億澳元的海鮮分別飛往世界各國,並帶著澳洲當局訂購的醫療用品和設備返回。其中,當地媒體預估,在未來兩個月內將有500噸龍蝦出口到中國。
根據澳洲當地報紙報導,澳洲政府普遍對該項舉措表示樂觀。澳貿易旅遊與投資部長西蒙·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認為,隨著空運網絡的運行,出口商將加大空運量,抓住出口機遇。澳林業與漁業助理部長喬諾·杜尼亞姆(Jonno Duniam)持有相同看法,「市場需求正在恢復,新的空運網絡對澳洲海鮮產品出口商是至關重要的。」他還表示,已有超過120家海鮮產品出口商對此表示出興趣,相信澳海鮮產業很快將恢復蓬勃增長勢頭。
當地漁民協會的特裡西亞·貝亞緹說:「我深信眼下的局勢將改變這個行業,整個領域都在發生改變。不過未來如何,我們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