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2020-12-11 重樓逾陀

最近大家都在說要「be water」,李小龍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最近都十分熟悉。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

何為大千世界?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而麈世間的因緣,我們這些凡人在某些時刻是可以達到青空的境界(即菩薩的大智慧:所相非相的境界),然而後來又墮入了凡人的境界,開始因緣而產生凡人擁有的虛妄相,並因為執著而感到痛苦。

水與人生的關係?

水能夠以不同形式存在,可動可靜,而它既不是一切的源頭,也不是一切的結尾。事實上,水就像我們人生的循環,代表了「痛苦的來源」、「痛苦構成的秩序」、「消滅痛苦的答案」。

具體來說,水即是代表了人們的三種思考模式:第一是定下目標然後把心追求,因此樂於承受當中的痛苦;第二是得到一堆東西後,卻發現當中沒有最初想要的東西,並發現生活的重點開始漸變成處理眼前的廢物,懷疑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心生矛盾;第三是領悟到得失後,發現一切只如水的循環般,在佛學上,這不過是一場輪迴。

水會逝去,正如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會逝去,然而這個「逝去」並不代表「完結」,反而是代表時間的循環,因為我們所看到和經歷到的一切都是「象」。但因為我們只是凡人,不能明白到那些「象」只是一些錯覺和幻覺,令我們沉溺當中,產生喜怒衰樂等情緒。簡單來說,我們是因緣物化成風景,而因為看到了這些風景,使我們有了虛妄相,繼而產生了對事物的執著。

應如何解決?

在佛學中,水是一種暗喻,化表著「苦」和「空」,而應如何去解決這種執著就是要減少自己的痛苦,進入「無我」的狀態。「苦」是因為我們對欲望的不滿,渴望東西是永久存在,水是以不同的形態出現,而人的生活和存在總是變化無常,因此,「空」是我們生活的本質。所以唯一一個解決的方法是認清真相,即時生命中的「無常」,以及一切都是「象」,擺脫對人或物的欲望,達成「無我」。

人有時就是把自己放得太大,把事情看得無限大無限重,並執著於此,令自己困在自己所設的圈裡。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其實我們所面對的事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麈,只要我們擺脫因欲望而產生的幻覺,便能放下執念,減輕痛苦。

相關焦點

  • 佛學經典取名:100個佛學有禪意,簡單有深意的寶寶名字大全!
    空佛學經典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枉佛學經典名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一絲佛學經典名句:「一絲不掛」是指清淨心,無一絲一毫的掛礙。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巴登寶寶名字寓意:巴登是梵語,出自佛經,是「佛下坐蓮」的意思「其其格」是蒙語,是「花」的意思。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
  • 梁啓超晚年的佛學研究——李喜所
    譚嗣同的人生觀及其所著的《仁學》;就充分發揮了佛教這種拼命進取精神。同時,西學的傳入,有很多問題他們無法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學中法相宗的認識論則有可貫通的地方,佛學便成了譚嗣同等人理解和介紹西學的一種手段。梁啓超恰恰是在這種近代新知識分子的特殊選擇中,走進了佛教的殿堂。難以超越的社會潮流,使梁氏對佛學頂禮膜拜。
  • 佛學裡對佛的定義是什麼?佛與人一樣是否都是虛幻
    佛究竟是什麼呢?佛還有分別執著嗎?人與佛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如釋迦牟尼,這個觀點思想是大多數學佛人的觀點,但其實這個觀點思想,還只是在因地的方便說。那麼果地的見地是什麼呢?佛者弗人,佛不是人,是解脫一切煩惱,永離生死輪迴,不生不滅恆常存在,智慧圓滿的無上生命。佛是最高最究竟的生命形態,而並不是"人″的這種生命形態。
  • 樓宇烈: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
    因此學術界對於西學與近代中國哲學關係的研究比較多。但是,我認為,在探討近代中國哲學時,也還必須充分注意到佛學對近代中國哲學發展的影響。大量的歷史資料說明,佛學在近代中國哲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並對近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許多著名的進步思想家、學者,都對佛學研究饒有興趣,並受到很深的影響。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說「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
  • 賴永海教授:佛學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人類思想寶庫
    賴永海教授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初,他就學術道路、儒家哲學與佛教哲學關係、佛學研究方法、宗教超越性與俗世化關係等問題接受了《覺群》雜誌記者的採訪。內容如下:記者:賴教授,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佛教研究專家,您是怎樣走上佛教研究道路的?賴教授:首先感謝我的導師任繼愈先生。
  • 噶爾哇活佛:因明學是開啟佛學文化寶藏的金鑰匙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佛教三大語系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不同的路線傳入中國,佛學文化教育跟中華民族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人生禮俗等方面中國化方向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深深吸引廣大信眾,並對佛教起了虔誠信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佛教文化教育與他們的傳統價值觀、日常生活習慣和禮俗息息相關,並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最重要載體,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教育體系。
  •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究竟有何關聯?今天可算是明白了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究竟有何關聯?今天可算是明白了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其佛教世界向來博大精深,佛學更是頗有講究。許多人在談及佛學時,都會產生一個疑惑,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西方教主,我們聽聞最多的是「南無阿彌陀佛」而不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二者之間到底有何關聯呢?其實,在僅有的佛學研究中表示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早期曾是君臣關係。
  • 戒幢佛學研究所佛學進修班及網絡佛學院招生簡章
    佛教在線10月15日訊  為了更好地滿足青年佛學愛好者系統學習佛教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需要,全面提高佛教青年的佛學水平和人格修養,樹立佛法的正知正見,蘇州西園戒幢佛學研究所弘法部正式開辦了佛學進修班及網絡佛學院,現已同時面向社會招生。佛學進修班採取現場授課與網絡直播同部步進行的教學方式。無法來弘法部聽課的外地學員,請報名參加網絡佛學院,通過網絡在線學習。
  • 水與water,你都了解了嗎?
    這幾天,家裡的小孩與鄰居家的孩子時不時就跑到小溪裡去抓蝦,我望著潺潺流水,不禁思考:水,到底是怎樣一直東西? 從人體內的水分到冰川發源地,從我們喝的清澈礦泉水到死海中發臭的液體,從天上的烏雲到雪再到植物的養分,簡直就是無處不在。後人流傳了一句話: 上善若水。
  • 170.格義佛學-格佛致知,共盡經要
    所謂中州地區,指的是古代河南,河南這個地方,也有叫豫州的這個世界的發展就是因緣的結果,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學的是什麼?後面說「澄和尚,多所正義」——澄和尚就是佛圖澄,多給我指教,那當然是老師教學生。因此我們推測,佛圖澄創建了最早的這些戒律。我們僅僅了解佛圖澄老師眾多弟子中的一小部分,因為這一小部分都是後來那個時代裡,最優秀的弘法者與最優秀的佛教哲學家。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國佛學的建立
    >中國文明網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在三、四世紀,比較有形上學意義的佛經,翻譯的更多了,對佛學的了解也進了一步。這時候認為,佛學很像道家哲學,尤其是莊子哲學,而不像道教。佛學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學的觀念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叫做「格義」,就是用類比來解釋。   這樣的方法,當然不會準確,容易造成曲解。於是在五世紀,這時候翻譯的佛經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這才堅決不用類比解釋了。
  • 從佛學觀點看霍金與宇宙學
    二《妙法蓮華經》告訴世人,觀世音菩薩早就達到了人生的終極目的,他不單大腦沒有枯萎,身體也像月亮一樣「月映千江,有求必應」。凡人都覺得無所事事,菩薩們卻忙得不得了,「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普門品》中,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古代的科學水準很難去理解這樣一個境界,不免落入迷信範疇。但隨著科學理論的發展,佛學中的玄妙部分在科學中卻得到了一點一滴的證實。
  • 巢湖鼓山寺第十二屆佛學文化夏令營簡章
    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我國後,與我國傳統文化形成水乳交融的關係,所以中國化的佛教也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巢湖鼓山寺第十二屆佛學夏令營將如期在2018年7月25日-31日舉辦,以「學習佛教文化、感悟佛法智慧」為主題,在鼓山寺體驗晨鐘暮鼓的佛門生活和修行正道,聆聽法師大德、諸善知識宣講佛法、演化教理,「一朝種下菩提種,轉識成智利人天
  • 第二屆泰中佛學會議在泰國曼谷隆重舉行
    道堅法師向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捐贈佛學交流基金(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雷曉麗)大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雷曉麗)鳳凰網華人佛教泰國訊 2013年2月27日,由摩訶朱拉隆功大學主辦、泰國中國文化中心和重慶華巖基金會協辦的第二屆泰中佛學會議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隆重召開
  • 《古代茶學典籍講讀之煎茶水記》|我們來聊聊茶與水的關係
    當你為了泡茶,購買好水時,有沒有也被批評過「浪費」?當你為了泡茶,認真煮水時,有沒有也被指責過「糾結」?東方國藝《水之專題系列課程:煎茶水記》,我們就來聊聊茶與水的關係。茶聖陸羽,對於水可以說十分重視。《茶經》「五之煮」中,著重講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論點,至今常被人引用。
  • 展覽|李磊個展「天女散花」,借佛學典故探討生死議題
    上海藝術家李磊借佛學典故「天女散花」為切入點,利用50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通過繪畫、雕塑、裝置、表演等方式,討論「生命的存在與消亡」、「時空的轉換與摺疊」、「意識與物質的互文與轉換」、「抽象與具象的對話與因果」等命題,展現李磊近年的藝術思考與實驗。
  • 佛學:人為什麼會痛苦?怎樣才能不痛苦?
    什麼是苦?佛學中,對於苦的觀念的說明,可以總結出人世間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取蘊。生、老、病、死,是我們最熟悉的四種苦的形態和現象。等想要去打它的時候,它也許又藏起來了,然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突然從某個洞裡跑出來,我們在手忙腳亂中只會變得更加焦急和痛苦。被動攻擊型——我們守候在一旁,等它出現,然後我們的神經開始變得緊張,心裡總想著「痛苦」就要出現了,這回可得抓住它,絕對不放過它。
  • 你知道「the first water」是什麼意思嗎?水難道還分名次?
    水這種東西,還是適量最好,多了就會變成災害。英文中與water有關的英文表達也有很多,下面大白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希望大家喜歡。1、test the water看到這個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試試水溫,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