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1月21日訊 鹹魚,家裡的老人很喜歡吃。魚肉緊實,鹹而鮮,不管是燉,還是炸,都很可口。不過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了最新一批致癌物清單,鹹魚也在裡頭。這可把愛吃鹹魚的市民緊張得不得了。
一類致癌物 鹹魚難翻身了?
「 我是膠東人,從小就愛吃鹹魚,蒸著吃,油煎、炸。」濟南市民袁先生說,鹹魚,味道鮮美、易於儲存,是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一帶餐桌上的家常菜。
將新鮮魚肉用鹽醃製曬乾,或蒸或炸,味道獨特。不過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了最新一批致癌物清單,在116個一類致癌物中,中國鹹魚「榜上有名」。
看到這份名單,可能很多愛吃鹹魚的朋友納悶了,吃了這麼多年的鹹魚,還沒來得及「翻身」,怎麼就致癌了呢?
濟南市民高女士說:「我以前愛吃鹹魚,現在不敢吃了,聽說用的東西不好。」
「國家規定6克鹽,吃一塊鹹魚就超了。」濟南市民陳女士說。
鹹魚致癌 由於亞硝基化合物
其實,中國鹹魚並非首次上榜,早在2012年它就已經被確定為一類致癌物。國際癌症研究所對已進行致癌研究的化學物分為四類:1類,對人致癌性證據充分;2類,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3類,現有證據未能對人類致癌性進行分級評價;4類,對人可能是非致癌物。採訪中,大家對於鹹魚致癌,普遍認為是鹹魚自身的鹽分太高,對人體健康有害。其實,鹹魚致癌,罪魁禍首是製作過程中產生的亞硝基化合物。
山東省立三院內鏡室主任劉娓娓說:「鹹魚在經過高濃度鹽醃製後脫水,這個過程中會生成一些亞硝基化合物。這些亞硝基化合物,比如亞硝基二甲胺,在體外實驗中顯示了致癌性。」
吃鹹魚 增加鼻咽癌機率
已有研究表明,吃鹹魚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呈正相關。而且年齡越小,食用的量越大、頻率越高,患以上三類癌症的風險也越大。
劉娓娓說:「有數據顯示,長期吃大量鹹魚,攝入大量亞硝基化合物,得鼻咽癌的機率要比不吃鹹魚的人高出2到7倍。」
醫生提示,除了亞硝酸胺帶來的風險,鹹魚在製作中的二次汙染也不能忽視。
在露天暴曬時,鹹魚會引來蒼蠅等小蟲子,可能滋生細菌,這些因素比亞硝酸胺更難控制,有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一個月吃兩三次 影響不大
鹹魚被列入一類致癌物,是不是意味著,鹹魚以後就再也不能吃了呢?專家介紹,其實不必過分恐慌。
癌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包括種族、性別、環境、遺傳、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
其實,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對致癌物分類的依據,並不是根據誰的致癌能力更強,而是根據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也就是說,鹹魚被列入一類致癌物,只能說明鹹魚致癌的證據更明確,並不意味著,吃了就一定會患癌。
省立三院內鏡室主任劉娓娓說:「建議少量食用,可以一個月吃個2、3次,每次吃幾小塊,不要過多攝入,這樣影響不會很大。」
此外,在食用鹹魚的同時,可以多攝入含維生素C比較豐富的水果蔬菜。VC可以抑制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攝入大量蔬菜,增加了膳食纖維,也促進了鹹魚在腸道的排洩。
發黴花生和酒精 也是致癌物
除了鹹魚,一類致癌物清單裡還有幾種比較常見的物質。如黃麴黴毒素、酒精飲料和檳榔果。
醫生表示,黃麴黴素,發黴的花生、豆類、大米,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長期酗酒,會增加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的發生率;檳郎長期咀嚼,也導致口腔癌和舌癌的高發。
癌症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限制高能量高密度食物的攝入,多吃水果蔬菜、全穀類和豆類,儘量不飲酒,減少富含鹽的食物或醃製食品的攝入。
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慢慢培養。只要管住嘴、邁開腿、多喝水、勤洗睡,相信疾病也會遠離你。
[責任編輯:楊凡、崔維莉、孫淑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