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所說的白日飛升是飛到了天上哪個地方?飛升之後還要修煉嗎?

2021-03-01 青城山太清宮

白日飛升、得道成仙,可以說是古今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飛升之事的記載和傳說也廣泛見於古代文獻,僅《續仙傳》上卷就記載了「飛升」仙人十六位。

讀到這裡,有道友會想,白日飛升?他們都飛去天上哪個地方?

天是諸多神仙的居所,而眾生得道後,也往往有升往天界的現象,然而天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天究竟是單一的還是多種的?如果是多種的,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我們修行者應當如何對待呢?

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也有這些疑問,他曾問道中嶽潘師正祖師。潘師正祖師對這一問題的詳細解答記錄於《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之中。潘師正祖師認為,按照諸多靈寶經典以及有關三界的圖籙來看,大道涵蓋了三清、三界的範圍。

此處三清指的是: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在三界中,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而在三界之上、三清之下有四人天,以上加起來有三十二天。

從四人天以下,在三界之中的二十八天,都不能免於罡風、毒火、五雷這三災的劫難。而自無色界以上,三災就不會到達,劫難也不會產生。

在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即是玉清境對應清微天、上清境對應禹餘天、太清境對應大赤天。三界加四人天共三十二天再加上三清天的三天就有三十五天了。

這三清三界,每一層天都有自己的帝皇來統領,在這些天中存在著各種不同品級的真仙,這些真仙又有極多統領的僚屬。三清之上又有大羅天彌覆,因此將三界、三清天、大羅天等共稱三十六天。

在大羅天中有一座山名為玉京山,山上有一城名為七寶城,城牆周長二十四萬裡,高二萬四千裡。城中有七寶玄臺,有九萬層,高出城牆三百六十裡。七寶臺上又生七寶之樹,八株七寶樹高七百二十裡,七寶樹的枝葉伸張,從城上覆蓋到八方無極之外。
這八株樹以金銀為根,以珠玉為枝,以珊瑚夜光為葉,以瑪瑙、瑠璃、琥珀為果實,整棵樹金銀珠玉交錯。一時微風吹動樹枝,葉子隨著風的吹動時而聚集在一起發出玄妙動人的聲音和玄煥曜目的光芒,城中的宮殿樓觀,其數量之多、規模之恢弘難以形容。這座玉京山還流出五色泉水,又放出九色光明,徹照在大羅天等眾天之上,而虛皇大道元始天尊都即在此地修行。
每至三元八節等齋日,大羅天下的三十五天中的帝王、大聖、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等也都來朝宗座於玉京山的元始天尊。眾聖皆燒香朝禮,飛行步虛,歌玄都之絕麗,嘆宮闕之奇名。天尊誕生之時,以道為身,不受因緣作用,不待外物而有。故《無量經》曰:「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應化濟物,顯號無窮,攝跡歸真,則湛而為一。以其諸天敬奉,號曰天尊。為萬有之根,故稱元始。」大羅天之下的三十五天中的帝王、大聖、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等都各自於此朝拜修行,甚至做灑掃、燒香、散花等事。獅子、闢邪、神龍、朱鳳等八千萬種靈獸仙禽都在城中飛翔侍衛。知道了三十六天,那麼修行者就應當逐次修煉進步:最初作為一個凡人初學,應當傳度授籙、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功德圓滿,如此就能名系仙籙,才有資格進入五嶽靈山洞宮之中繼續修行。
在洞宮中,無有懈怠、進學不輟,就可逐層位登欲界諸天。在欲界天中,戮力修行、不斷精進,就可逐層位登色界諸天。如此不斷、時刻努力、增進修為就可再逐步直位登無色界諸天、四種人天、無上三天。甚至到達無上三天,即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餘天、太清境大赤天,也並非是求道修行的終點。修行者應當不斷突破,不以以往成就為礙障,堅定道心,追求大道,最終可位登最上大羅之天。從潘師正祖師的揭示可以看出,在三界的眾生,其壽命都是有限的,只是壽數有長有短罷了。等到災劫來臨,所有眾生都不能倖免。而從四種人天以上,就是至道極果,修成不壞仙體,與道同真,常湛極樂。因此修行之士不能止步於三界之中。尤其是我等在欲界的凡夫,必須進修無上大道,跳出三界牢籠,躲避劫數,抵達三災所不能及,劫數所無可期的仙境。正史野史都記載過的白日飛升女道士——世號為「東極真人」的謝自然。謝自然,唐代女道士,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唐書》有載:「貞元十年,謝真人名自然,於縣界金泉紫極宮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雲氣,萬目共睹」。史書記載,謝自然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謝寰,孝廉,曾任秘書省校事從事,母親胥氏,本邑中豪門望族。自幼謝自然便性格聰明,不同凡響,從小茹素,從不吃葷腥帶血的食物。7歲時她就開始研習《道德經》、《黃庭內經》等道家經典,由於她家在大方山下,山頂有道祖太上老君聖像,謝自然便經常上山拜禮,後來索性搬居山頂,到14歲時,謝自然開始絕食辟穀顆粒不進,以王母、麻姑、南嶽魏夫人等諸女神為修行榜樣。斷絕飲食後的謝自然,不但引起地方官員的懷疑,甚至連父親謝寰都視為怪異,但是她的顯示出的能力尤為靈奇,使人不得不信服。史載,當地刺史韓佾為了驗證謝自然斷絕飲食的真假,把謝自然關在一個密封的房子裡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幾個月後,才打開房門,卻見謝自然膚色依然紅潤健康,聲氣朗然舒暢。自此,刺史拜服,還讓自己的女兒拜謝自然為師。後來,謝自然二十七歲那年,搬入金泉道場居住,不久,就在金泉觀白日飛升,當地民眾數千人共同瞻看,見證了這一神異之事。當時的皇帝唐德宗對謝自然飛升下詔褒美,當地官員又將詔敕刻石立碑。據康熙年間《順慶府志》載,在謝自然飛升的金泉山上,原有三通有關飛升的唐代石碑。其一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韋肅撰寫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書》;其三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如今雖然三碑俱毀,但卻有兩通碑文尚存於地方志中。從皇帝下詔到地方官撰碑,可見謝自然飛升在當時影響之大,甚至連與謝自然同時代一貫排斥神異的大文學家韓愈,也為此寫下了長篇《謝自然詩》,詳細敘述這件驚世之事。縱觀史料,關於謝自然白日飛升的記載,文獻資料廣泛,這些文獻既有官修史書,又有野史筆記;既有地方圖志,又有道教典籍,真實可信度極高。

註:本文部分轉載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歸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①招收有信仰的道徒
②熱烈歡迎社會團體及個人來廟裡進行文化交流、養生禪修

聯繫人:姜彌師兄
聯繫電話:17828985554
微信號:T0000M


聯繫人:王高陽師兄
聯繫電話:14782392210
微信號:wangshunkai001


修行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太清宮

相關焦點

  • 道教的白日飛升是什麼意思?仙真們為何選擇在白天飛升呢?
    簡單的說就是凡人修煉得道後,白晝飛升天界成仙。道教典籍《神仙傳》、《雲笈七籤》等就記載了多位神人飛升成仙的故事。藍採和,唐朝開元天寶時期人,他不昧本性,放蕩不羈,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腳赤足。更為神奇的是,三伏天他在衣衫裡加上厚厚的棉絮,三九天反而穿著單薄的衣衫臥在雪地裡,呼出的氣像蒸汽一樣。
  • 布道天下,渡劫飛升
    羽化而登仙,白日飛升!這是道教修煉者的終極目標,飛升成仙。而在這之前,你必須經過上天的考驗,經歷雷劫而不死,才能羽化登仙。故老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因吃了仙人所賜仙丹後白日飛升,他家的雞和狗也吃了散落在地上的仙丹與其一同飛升,故而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說。在正史和野史中都記載過的白日飛升女道士——世號為「東極真人」的女道士謝自然。
  • 宇宙大爆炸與道教先天理論的詭異契合!難道修真文明真的存在過
    唯有道教土生土長是屬於中國特有的東西,其本身許多的文化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一千多年的歷史進程。當然,想必更多人在意的還是道教如何修煉成仙的秘密。畢竟,千百年來有關白日飛升,羽化而登仙的傳聞,是多麼令人神往!
  • 「屍解成仙」——道教神秘的修煉成仙之法
    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崇尚仙道貴生,希望通過各種修行方式最終可以證道成仙,達到長生久視的目標。縱觀道教仙真的成仙傳說故事,我們可以總結出道教有多種成仙方式如白日飛升、屍解等。東晉道教名家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 女道士謝自然真的得道飛升了嗎?真的成仙了?
    謝自然的故事謝自然年幼時就喜歡上了道家,有一次在大方山上看到一幅老君像,後來就不願下山了,並且在山上入了道,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常常誦讀《道德經》與《黃庭內經》,據記載在當時就已經「不食五穀」了,也就是內丹術已經達到了一定層次,每天也都會焚香敬神,在山上一住就是幾十年,一直到了四十歲;謝自然四十歲之後開始出遊,這並不稀奇,道士修煉到一定地步就要下山遊歷,謝自然遊歷之行的第一站就是青城山
  • 真正歷史上,詳實記載的一件「白日飛升」的神異事件,是存在的!
    真正歷史上,詳實記載的一件「白日飛升」的神異事件,是存在的!白日飛升,為德道者之體能(氣)因易化升變後的一種特殊復融、結聚後的所成之物,在人體內運行時之內景情狀之表述。此四字後又常於羽化登仙四字連用。因世人對此八字本義及其在德道之人之生命中出現時之歷程、景觀全然不知,且科教與宗邪妄徒之輩等諸學界中人,對此之義所有解釋,純為臆斷妄解之語。
  • 神仙在天上都是如何飛得?
    還是曹丕的「心傷安所念,但願恩情深。願為晨風鳥,雙飛翔北林。」都表達了古代文人對飛翔的期盼。於是文人宗教們便將「飛」賦予給了神仙這一角色,以寄託自己的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想念。既然神話中的神仙能在天上飛,那麼他們又是怎麼飛的呢?從各種講述神話的影視劇中,我們多少也有所了解。
  • 史料記載唐朝女道士白日飛升,萬目共睹,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據唐朝史料記載,唐朝有個女道士名叫謝自然,曾白日飛升,萬民共睹。  要知道,「白日飛升」可是修道之人的終極追求,道教自東漢時期創立至今,雖有1800餘年的歷史,因「白日飛升」被記在歷史上的,卻只有謝自然一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道教也有「輪迴」之說嗎?「五道輪迴」分別指的是哪些?
    有很多神明被佛道共同尊奉,如華光大帝,佛教稱之為華光佛、華光天王佛 ,在民間俗稱五公菩薩;道教稱之為靈官馬元帥、馬天君,是道教的雷部和火部的神靈,也是道教的護法四聖之一。佛教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與道教的慈航道人,都是寶相莊嚴,慈悲的女相;佛教消災的保護神摩利支天與道教的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形象也非常相似。道教與佛教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修行方式的不同。
  • 女道士預言:9月9日我將得道飛升,當天卻沒死,為保面子含淚自盡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在歷史上曾經一度十分興盛。修道之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得道成仙,達到道教傳說中那種長生不老或長生不死的境界,力求天人合一,使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在有關道教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白日飛升的典故。例如,漢朝時的淮南王劉安,不但自己得道飛升,連家裡養的雞犬也跟著升天,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
  • 從道教的神仙學說天仙、地仙、屍解仙揭秘普通人怎麼飛升成仙!
    神仙從凡人中來,沒有誰註定成仙修仙之路由人到仙、由仙封神, 凡人成仙再引領我們認識大道道教為世間每一個可能得道成仙升入天堂的人安排了專門進行考察、甄別和發放通行證的神仙把關;但並不等於說,一旦得道成仙就都會躋身天堂
  • 女道士謝自然,據史料記載,她61歲辟穀65歲飛升成仙,真有其事?
    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屍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遊青天。 ——施肩吾最近幾年,中國的古裝仙俠劇一直很受大眾歡迎。去年的《香蜜沉沉燼如霜》,還有前幾年熱播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花千骨》等電視劇可以說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從中可以看出,人們雖知白日飛升十有八九是假的,但是依然對修仙修道抱有幻想。
  • 道教的生死觀:煉丹服藥長生不老,修煉內丹坐地飛仙
    而服食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在藥物的迷幻之中渴望坐地飛升以求永生,這是典型的道教生死觀。越是活得好的人越希望長生不老。齊國的齊景公特別懼怕年華老去生命終止,他到牛山遊玩,看著自己的大好河山,突然長嘆一聲,要是能長生不老該有多好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牛山之嘆。齊景公還曾經殺掉兩個大臣,奉獻給上天,保佑自己永遠不死。
  • 老師懵了,為什麼中國神仙站著飛,玉皇大帝住在平流層還是對流層
    坐騎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從龍、鳳、麒麟這類神話生物,到虎、豹、牛、象這種壓根不會飛的哺乳動物,都能被古代人當成直升飛機一樣的物件來用。會飛的動物裡面,仙鶴看上去完全不具備載重條件,可它一直到唐朝還都是仙人西行的首選交通工具。打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你一定還記得「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說的就是這個。
  • 女道士揚言:我將在11月12日「飛升成仙」,幾千人圍觀,結局如何
    ——韓愈在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得道成仙一直是所有道士們的夢想。但到了今日,作為一個無神論的國家,所謂的修道和成仙已經只會出現在一些修仙類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之中了。這個得道成仙的道士是個女道士,名字叫做謝自然,在公元794年飛升,觀禮的人達到了幾千人,幾千雙眼睛盯著謝自然,但謝自然就是這麼憑空消失了!謝自然出生於公元767年的果州(今四川南充),她的父親叫謝寰,因為被舉孝廉而當了官,她的母親是胥氏一族的小姐,胥家是當地的地方大族,因此謝自然的出生是相當富貴的。
  • 道教神仙裡有三位是太上老君的徒弟,其中一位是全真派第一代祖師
    道教認為老子也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因此老子也被奉為道教的道祖。自三皇五帝以來,老子改名換號,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秦漢時的河上公,都是老子的化生。在道教的神仙裡,有許多位都是太上老君的弟子,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三位。
  • 衰衰課堂修煉飛升境界,不僅駕駛祥雲飛行,甚至看到動物的秘密!
    導語:衰衰在衰漫畫當中的設定,就是充滿好奇心的性格,枯燥的課堂讓衰衰萌生了逃離的想法,甚至脫離了原本的故事框架,把原本的普通人變成了到達飛升境界的同學,可衰衰駕駛祥雲飛行後,又看到了哪些動物的秘密呢?衰衰課堂修煉飛升境界,不僅駕駛祥雲飛行,甚至看到動物的秘密!
  • 老子獨騎青牛而來,太公釣魚磻溪,終南山是隱士修煉大成的地方嗎
    老子在草樓南傳述《道德經》五千言後出函谷關而去,飄然不知所蹤。後道教成立,尊老子為祖師,尹喜為老子唯一的弟子,奉其為文始真人,《道德經》為根本經典。終南道家第一福地。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壽比南山「即由此山而來。
  • 傳統的道教是如何修煉得?真的有所謂的洞天福地嗎?
    洞天福地是道教營造修煉環境的象徵符號。修道的目的是為了長生,它需要一個「有序化」的理想環境,能夠使道教徒更容易進入一個清虛的精神境界,有所感悟,激發他們的幻想,飄飄欲仙。洞天福地說東晉時期已經出現,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是這一體系的系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