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開店!一條、日日煮、公路商店們的流量轉移戰

2020-12-13 鋅財經

文/欣怡 史藝敏

編輯/羅傳達

後流量時代,內容創業者們搶奪流量的策略悄悄變了。

以前,他們在搶奪內容、品牌、渠道。現在,他們開始搶奪城市、商圈,試圖用體驗式消費爭奪用戶的時間。

「到了這個量級了」,短視頻機構日日煮Day Day Cook的創始人Norma(朱嘉盈)開始覺得,線下是日日煮商業版圖內的最後一方空缺。

「2017年我就在思考日日煮之後要變成怎麼樣,其中一個方向是要更好地保證用戶體驗,而線下店對用戶體驗是很好的途徑。」 Norma告訴鋅財經。

日日煮創始人兼CEO Norma

去線下開DDC Life體驗館是日日煮獲得B輪融資後的創舉。不到1年的時間,上海、廣州、成都、武漢、重慶共6家門店開業。

憑藉短視頻起家,後推出電商業務的一條,也走上了開設體驗館的道路,去年在上海3店同開,快速佔領核心商圈。「選題+選品+選址」是一條合伙人張晴對「內容」的新定義。

在網際網路流量紅利觸達邊界之時,一眾內容電商的線下二次創業之路,背後是對品牌建設和流量突圍的思考。

線下零售=新藍海?

在短視頻領域有一種非常典型的機構——MCN機構(Multi-Channel Network),即一個PGC(機構製作的內容)在多個平臺發布。MCN機構的優勢是流量獲取較快,但弊端是粉絲分散在各個平臺,難以集中變現。

日日煮採用的就是這樣的全平臺策略,入駐30多個平臺、運營40多個帳號。從體量上看,日日煮目前已經排名自媒體視頻總點擊量No.1,是全網同類型內容覆蓋最多國家和地區的內容品牌之一,訂閱粉絲總數5100萬,每月的全網點擊量1-2億。

日日煮官網課程

然而,與巨大流量和高頻率原創不成正比,日日煮的品牌價值明顯不足。視頻看完,沒有多少人真正記住了短視頻左上角的日日煮LOGO,粉絲粘性不足。

為了提高粉絲粘性,日日煮最先嘗試的方法是社群運營,創造了兩個IP:「鍋妹」和「辣叔」。

以中產群體為原型的「辣叔」衍生出「辣叔學院」,9.9元/節的麵包烘焙課程在喜馬拉雅、荔枝微課等平臺熱賣;「鍋妹」則衍生出社群導購職能。他們也分別印證了內容創業領域中最常見的兩條變現道路——知識付費和內容電商。

然而,在網際網路內容高度同質化、電商利潤壓價見底的情況下,想要僅憑內容突圍,長期維持與用戶的高度粘性,從而實現商業轉化(如知識付費)已經相當困難。強化用戶體驗,提升品牌印象和認可度,反嚮導流是新的選擇。

「讓你在線上付1塊錢看日日煮的短視頻可能你不願意。但是你可能願意支付100塊甚至更高的價錢,到線下參加他們一個培訓體驗課程。這也是提高收入的一種方式。」一位投資人曾表示。這恰恰表明實體店的商業可行性。

日食記創始人姜軒

日食記的創始人姜軒曾在媒體採訪中提到日食記線下店的布局理念,「在最終狀態下,我們線下的產品甚至可以為線上內容導流。這就是所謂足夠的辨識度。」而辨識度則正面解釋了品牌內涵。

對於不甘於成為一個內容企業的日日煮來說,2016-2017年興起的「體驗式消費」和「場景消費」帶來了新機遇。Norma看到了日日煮成為消費品品牌的機會點——廚藝體驗館。

與知識付費相似的是,提供烹飪課程;不同的是,體驗館注重的是享受廚藝的過程,而不是技能本身。這種社交體驗是知識付費無法提供的,也是Norma認為能夠讓消費者增加品牌認同感的方式。「線下體驗還可以提高轉化率」,通過線下業務反哺線上電商,也是日日煮體驗館背負的期待。

日日煮線下館體驗

2014年成立,一條靠拍攝職人匠人、建築民宿等短視頻起家,後推出內容電商,目前已經有3500萬用戶,年銷售額10億元。

但在網際網路之外的商業世界,影響力仍然十分有限。在探索過程種,一條合伙人張晴向鋅財經興奮而新奇地表示,「線下零售(與電商相比)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生意,甚至每一家店也都不一樣。」她看到了廣袤的藍海。

場景延伸=更多客戶?

「一條?是什麼店呀?」「是麻將館嗎?」

去年9月22日,當短視頻頭部企業、新榜評出的年度內容電商企業「一條」,在上海仲盛世界商城開業的時候,還是引來了許多不明就裡的周邊市民。

在大眾點評的評論裡,有人表揚「一條」作為一家雜貨店的名字很有趣,也有人問名字有什麼含義。

一條線下店

鋅財經看到,為了做好網際網路外的生意,一條線下門店做了大量的技術升級和人員儲備,不僅開發了與電商打通的收銀會員系統,還在店內布置了熱力系統和感應探頭,來完善用戶購物軌跡和用戶畫像。

一條莘莊店開業後,從後臺熱力圖可以判斷出,親子區域的客戶逗留的時間最長、熱度最高,門店團隊就擴大了該區域的面積,增加了更多該類型產品。每家門店配置了超過30名店員,引導用戶掃描商品上的二維碼,來獲取公眾號上的關於該產品的更多信息。

智能化布局並不是一條的壁壘,張晴認為逼格和流量之間的平衡是最難達到的。「逼格和流量是一對矛盾體,逼格太高價錢太高買的人少,逼格放低買的人多了又一下子覺得low了。」

作為一家販賣「日用之美」的生活美學店,既不能人滿為患,也不能曲高和寡。過去在電商平臺上,一條可從沒有這樣的困擾。

日食記門店圖 圖片來源:餐飲視覺研究

為了營造出貼近生活、又略高於生活的居家場景,一條在門店設計上推翻了34稿,才在商品的極大豐富和空間的格調感之間找到了一個滿意的平衡。

從運營效果上看,讓一條沒想到的是,莘莊店的第一個消費者是一位60歲的上海「爺叔」,買了一臺香薰機送人。「體面而且不貴」,上海老爺叔對商品的評價觸動了張晴,「這不正是一條一直以來想要解決的中產購物的痛點嘛?」

但在過去,在網際網路世界對這個人群的界定是25-35歲,投放的精準廣告也以此為標準之一,如果沒有莘莊店,老爺叔會一直被忽略下去。

和一條一樣,日日煮也收穫了截然不同的用戶。線上日日煮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佔比90%,在線下體驗店這個比例只有50%。第二大人群是31-39歲,佔比38%。

一條每家門店的開店成本為300萬左右,3家門店總成本近1000萬元。張晴認為這筆投資已經收回成本。「開業50多天,一條新增了5萬用戶,按照目前一個App下載獲取成本200元計算,這些新用戶價值1000萬元。」成本已經打平。

一條創始人徐滬生在混沌大學授課

但問題是當擴張至100家門店,原先計劃的1.7萬個/店的拉新目標是否還能達成?

同樣的,日日煮上海K11店的開店成本為5000-6000元/平方米,170平方米的新店耗資約為85-100萬元,Norma曾向媒體表示:日日煮每家門店平均收回成本的周期為10-13個月。

1年之後廚藝體驗還會不會是商業體中的緊俏業態,也還未可知。所以僅僅押寶線下門店來實現更大商業價值,無論對於日日煮,還是對一條來說,都是一條險路。

開店=開倒車?

與日日煮同為MCN機構,逗芽製作的董事總經理劉嵩向鋅財經坦言:「開店是一種開倒車!」以淘寶Live為主要平臺,逗芽製作有三擋直播節目,其中一檔《逗芽吃貨王》定位和日日煮相似。

直播節目由於自帶社交屬性,且由於平臺是淘寶Live,節目中可直接帶商品的淘寶連結,對於利用碎片化時間的用戶來說,像逗芽這樣立足電商平臺的直播節目,能完成從看到買的閉環。

劉嵩告訴鋅財經,同樣2小時(日日煮廚藝課與直播節目同為2小時/次),直播的效率更高、社交屬性也不差。用戶沒必要非到線下門店。

「能用技術解決的事兒,為什麼要開店呢?」「能用AR解決的事兒,為什麼要去開店呢?」劉嵩一邊問,一邊不停拍地撓著頭皮。最後深吸一口煙來回應他的不理解。

一條門店圖 圖片來源:一條

公路商店合伙人楊博淵和劉嵩一樣,不相信線下開店還能產生什麼商業革新。「我從來不覺得線下存在什麼零售場景」。

公路商店靠公眾號圖文起家,被認為是美國嬉皮文化的中國門徒,公路商店Store(原名黑市)也在2015年上線,和亞文化內容一樣,黑市主打小眾、有趣的年輕人禮品市場。

2018年8月,公路商店在北京798開了第一家線下店,招牌上寫著:彈珠機+酒便利。其後在上海長樂路又新增了一家。

但如同楊博淵所說的,這兩家線下店都是遊藝酒吧,不以賣貨為目的。兩家酒吧以紐約布魯克林著名的Barcade為原型。街機的英文Arcade,加上酒吧Bar,組成Barcade一詞,意為酒吧和遊戲廳的完美組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帶著濃重青年文化符號的地標,公路商店成為了喜愛搖滾、紋身等青年亞文化的社交場所,酒吧裡沒有音樂、沒有尬聊,只有一群能玩到一起的人。

「光用文字很難產生文化認同,這種愛也許是深層次的,你不知道的,只是需要一個觸發點,場景會是一個很好的觸發。」楊博淵認為,線下場景的價值在於身份帶入和文化認同,也許還有身份擴大。

但零售無界,當線下開店成為一種潮流,內容創業者如何將線下獲取的場景消費客戶培養成為線上復購的忠實用戶,才是未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關焦點

  • 日日煮要上市?流量變現的故事並沒那麼好講
    移動網際網路的流行讓中國幾千年來的美食文化開啟了線上的探索之路,而地域不同引發的飲食文化差異,讓瞄準線上美食菜譜分享的APP們應運而生。這十年以來,下廚房、美食傑、日日煮和豆果美食等美食APP藉助自身優勢佔據了行業頭部位置,而在 獲得較為穩定的用戶後,流量延展與變現則成為這些玩家最為緊急的任務。
  • 日日煮的IPO大菜,煮熟了?
    近日美食短視頻行業裡的熱鬧也不少,主打「以美食為靈感、體驗廚房之樂」的美食短視頻平臺日日煮,甚至傳出了要赴港上市的消息。短視頻裡的好賽道短視頻平臺撬動的流量讓其他媒體平臺望塵莫及。此外,有媒體消息傳言,日日煮近期正在跟投行密切接觸,為赴港上市進行籌備。不過,儘管目前美食類短視頻勢頭大好,但是日日煮接下來的道路能否通暢還是未知數。日日煮的商業化野心作為美食短視頻平臺的日日煮,憑藉著眾多美食類內容虜獲了不少的用戶。
  • 美食自媒體起家的日日煮 看到了年輕人自己做飯的新機會
    美食教學視頻起家的日日煮試圖藉著這股風潮吸引更多年輕人。12月19日,日日煮在上海K11購物中心開了一家線下美食體驗館,店內70%的空間用作烹飪體驗區,提供1對1、1對2的小班料理教學。每個單人料理臺都配備了從法餐到甜點等各色菜餚需要的工具,課程類似健身房的私教課,只不過人們學習的是如何做出一盤好看、值得分享出去的菜。
  • 美食短視頻平臺「日日煮」武漢開店 年內布局10座城市
    長江商報訊(記者 黃聰 通訊員 田麗)6月27日,日日煮首家綜合生活體驗店DDC LIFE會員店在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開業,這也是該品牌2017年12月以來開的第五家店鋪。據了解,「日日煮」是一家美食短視頻平臺,從2012年成立至今,先後獲得來自K11、阿里巴巴香港創業基金、合一資本在內的多家基金的投資,並於2017年9月完成了1億元的B輪融資。
  • 登上App Store精品推薦頁的日日煮,是怎麼做美食類短視頻的?-虎嗅網
    從香港到內地,推4種分發渠道,還登上了蘋果商店的推薦頁同日食記、一人食等的最大不同可能在於,日日煮來自香港。2012年底,Norma和她當時只有幾個人的團隊製作了第一個食譜視頻,開始在YouTube上播放,積累了不少粉絲,鑑於香港市場太小,2014年底,日日煮開始進入上海。
  • 全國第5家 日日煮美食生活體驗館落戶武漢
    作為最受年輕人喜愛的新生活方式品牌,一直以來,日日煮都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生活靈感,發現和打造屬於每個人的極致生活。繼日日煮美食生活館相繼落戶上海、廣州、成都後,6月27日,日日煮首家綜合生活體驗店DDC LIFE會員店也於光谷K11正式開業。
  • 沙利文授予日日煮「2018沙利文中國新經濟獎」
    發展至今,日日煮已經成為了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原創美食分享平臺,引領了廣大用戶的新時尚。2017年,日日煮榮獲新榜大會「年度生活品質新媒體」獎,日日煮旗下 MCN 機構 "DDC_OpenStudio" 獲得首個美食 MCN 機構大獎。
  • 美食自媒體起家的日日煮,82億次播放量背後的新機會
    美食生活品牌「日日煮」(Day Day Cook)的線下體驗店「日日煮美食生活體驗館」便開設在K11的地下二層。《21CBR》記者與「日日煮」創始人Norma(朱嘉盈)的專訪地點安排在門店內,約170平方的個性大廚房裡,每天均有中西美食課程,也會出售咖啡、西點,供到訪者小憩。
  • 自媒體走向線下 生活方式品牌「日日煮」明年要開100家店
    憑藉線上源源不斷的內容輸出和品牌號召力,日日煮陸續在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等「中國人均 GDP 排名前十」的城市開店,以直營方式落地了多種店鋪模型,包括廚藝定位的品牌店「 DayDayCook」、兒童親子體驗店「DDC Kids」、綜合生活體驗品牌店「DDC Life」等。
  • 日日煮汪小筱:新消費時代,打造回歸生活的消費體驗
    這些大咖嘉賓們以專業的知識、獨到的見解以及新奇的想法,共話商業地產的未來。     在本次論壇上,日日煮(需求面積:300-500平方米)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汪小筱帶來了主題為《以用戶為核心 線上線下融合打造Lifestyle消費新體驗》的演講。她認為,現在體驗式消費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需要通過持續的互動,去提升用戶黏性,進而提升用戶的生命周期。
  • 腹背受敵的日日煮,憑什麼奔赴港股市場?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日日煮的投資價值?未來其奔赴資本市場的道路又能否一帆風順? 阿里背書,美食視頻平臺日日煮邁向資本市場 日日煮最早起步於創始人對於美食的熱愛,所以公司最早是通過圖文的形式傳播食譜。一年後,在文字形式之外,日日煮又加入了視頻的分享形式,逐步使公司成為了一個美食類的視頻品牌。
  • 首發| 從香港金融圈跨界做美食視頻,18個月就實現收支平衡,日日煮...
    9月29日,日日煮創始人Norma(朱嘉盈)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透露,日日煮已獲得由阿里巴巴領投的3500萬元A+輪投資。Norma表示,除了資金,阿里巴巴旗下平臺不僅可以為日日煮注入流量,還可以在技術開發、數據分析、流量轉換、SKU建立等方面分享更多經驗。合一資本李峰說,日日煮也會成為阿里提供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日日煮:從PGC視頻內容切入,打造優質的美食烹飪品牌
    於是她辭去滙豐主管的職位創辦了日日煮,希望能做出一個優質的美食烹飪品牌,也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學習烹飪的途徑。日日煮的目標用戶是泛90後人群,尤其是白領女性。這一群體即將或剛剛步入家庭生活,需要獲取這方面的經驗。目前平臺用戶中有68%為20-29歲,20%為30-39歲,還是年輕人居多。日日煮提供的食譜偏重實用性,以健康簡單的家常菜為主,既有各種地方菜,也有西餐、甜品等。
  • 春秋航空攜手日日煮 開啟一段吃貨的理想型旅程
    本次航班主題是吃貨的理想型旅程,由春秋航空聯合日日煮打造,願您旅途愉快。」在機長溫暖且有磁性的聲音中,大家注意到整架航班處處都「包裹」著日日煮元素,除了飛機兩側的行李艙蓋板、座椅後的餐桌板上呈現的海報,每個座位上也都放置了特殊的贈禮——小白熊haru帆布袋。
  • 全平臺傳播多渠道變現 日日煮OS「從無到有式」扶持優享拍客
    可專注生活方式這一垂直領域,日日煮「優享拍客」還真是第一家。 而這一計劃的啟動,並非偶然。眾所周知,日日煮作為美食泛生活方式品牌,從2012年成立之初就深耕美食及泛生活領域,記錄和分享了包括美食、旅行、女性、健身、萌寵等多領域的生活情趣。與此同時,日日煮的粉絲用戶在「生活就要極致」的影響下,也愈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質。
  • 在K11體驗「日日煮」的美食生活樂趣
    去年,日日煮在上海K11打造了第一家線下美食生活體驗館,把都市人心中嚮往的精緻廚房和精緻生活搬進現實。3月31日,日日煮帶著「生活就要極致」的初心空降廣州K11購物藝術中心,讓廣州的粉絲們在這裡體驗「烹食煮藝」、「生活美學」、「分享社交」的樂趣。  極致體驗再度升級  最近城中最熱鬧,吸引最多潮人打卡的聖地非K11購物藝術中心莫屬。
  • 日日煮獲1億B輪融資 它要如何實現品牌化?
    這是日日煮獲得阿里系領投的第三次注資。在2016年2月,日日煮就獲得3500 萬元人民幣 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系的合一資本。時隔半年,2016年9月,日日煮又獲得由阿里巴巴領投的3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據日日煮創始人Norma介紹,在本輪融資後,日日煮要踏上品牌化升級之路,在垂直美食生活領域中打造一個全球性的生活美食品牌。
  • 萬輛超限超載貨車日日折騰南梧公路
    昔日風光的廣西樣板路  據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1992年竣工通車的南梧二級公路曾經成為國內同行們參觀學習的樣板路,當年交通部派員來檢查工作時,正值金秋十月,平坦的公路兩旁花團錦簇,一時間,這些來自北方的工作人員觸景生情,稱讚道:「車在花中行,人在畫中遊。」佳話傳開,引得國內其他省市的同行紛紛前來取經。
  • 捨棄百萬年薪,創辦日日煮,她憑烹飪美食獲過億融資,聚集2500萬粉絲
    《日食記》執著地走著自己的影視路線,黃小廚的線下集市越來越熱火,而成立於2012年的日日煮(Day Day Cook),卻把美食短視頻這張餅越畫越大,逐漸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2017年7月,日日煮宣布完成1億人民幣B輪融資,由K11鄭志剛、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領投。而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日日煮就已完成了三輪融資。
  • 日日煮DDCTV優享拍客進駐高校
    上海2018年9月21日電 /美通社/ -- 時值9月下旬,剛剛經歷了軍訓的大學新生們,正式開啟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對於新生們來說,這一切都既陌生又新鮮。用視頻記錄這份新生活體驗並分享出來,就成了很多新生們的選擇。如果拍下這些視頻還能賺錢,豈不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