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在永恆之門》&《This is梵谷》明確的筆觸與混亂的靈魂

2020-12-12 動人唯美短句

這又是一部刻畫天才畫家的傳記電影,這是繼2017年《梵谷:星夜之謎》後,再一部向人們揭示梵谷混亂人生的作品,兩部電影都是以梵谷的畫作名稱為片名基底。本片鏡頭晃動得十分誇張,且並非只是左右或上下晃動而已,更有歪斜極大角度的畫面,導演從一開始便向人們揭示梵谷將被精神疾病所困擾,但也許也可以如此解讀:「作為一個非藝術專業的人,除了向日葵、星夜、被割下的耳朵,我們還能從多少角度來看待他?」這些幾乎是每一部關於梵谷生平衍生作品的重要元素,因而我們常忽略了更重要的──梵谷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在永恆之門》,又名《悲痛的老人》,

梵谷的獨白及他與朋友和家人的對話是本片的核心,歷史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得到事實,我們只能儘可能的貼近。而如今我們要貼近的是一個人的歷史,他的人生。

梵谷與高更是十分「知名」的一對好友。片中兩人的對話像是一場辯論,他們描繪著對世界、對他人的理解、對藝術的認定和對於創作的理念,從片中可以明顯看到梵谷對高更的依賴大過於高更對他的友誼,這也表現在高更對於梵谷畫作的評價。梵谷割耳的行為已接近癲狂,是懺悔也是卑微的請求,與其說一切來自他的心魔作祟,不如說他就是個極度不善人際的藝術家,他凋零的原因也是他得以不朽的原因。

人總得承受一定程度的孤獨才有時間聆聽自己的內心,他繪出的世界就是他看到的世界。有人認為這是他的疾病所導致,但會不會他就是如此「用力」地看待這個世界的樣子,特別感受到這些色彩,一如感受他人的生命。本來梵谷是希望教導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可是後來他放棄了,人們無法理解他,人們「從眾」地誤解他,一如我們如今從眾的去瞻仰他的畫作,卻無法真正明白他的心理狀態與他眼中的世界。

歷史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真正

本片已經試著去描繪梵谷的內心了,透過大量的光線、調色、晃動來琢磨他的人生。也許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接受導演以這樣滿溢的情感來說故事,若是紀錄片也許還能提出這樣的意義,但《梵谷:在永恆之門》是一部傳記電影,有了演員,便是只能揣摩神態。這也許未必是梵谷對世界的認識,但它肯定是導演對梵谷的認識,若非對梵谷有一定的崇拜與憧憬,怎麼可能以他為主題拍攝呢?

片中最令我悲傷的一幕是醫生要梵谷把繃帶拿下,要畫他耳朵割傷的素描給梵谷的弟弟西奧。筆尖在紙上刮出聲音,這會不會是除了高更與西奧之外,梵谷人生中少數幾次被如此認真地看著?他的自畫像非常有名,卻仍是他眼中的自己,梵谷追求著大自然的美與豔,但能給予他回應的卻不是它們,能給予他回應的不見得喜歡他筆下的自己,人都喜歡自己在別人眼中是美麗的,但當美麗的部分被放大並且以色彩堆疊凸顯時,人們卻無法承受。

過去的記憶、話語在梵谷的腦中重疊,並透過畫面具象地衝擊感官,據說梵谷的遺言是:「痛苦永存。」透過畫作,他留下了痛苦誘人臆測,供人憑弔。

推薦本書《This is梵谷》,它帶領讀者體會梵谷透過繪畫,傳達出心中的孤獨與渴求,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崩潰

過了六個月孤單生活的梵谷,有人作伴分外高興,但不久兩人就開始起了衝突。他們爭論寫生比較好,還是憑記憶作畫比較好,梵谷偏好前者,高更則傾向後者。如果高更對梵谷的畫稍有批評,即使再微不足道,梵谷也會陷入絕望,認為作品在朋友眼中毫無價值。此外,高更在阿爾頗得當地女人的歡心,梵谷也感到不滿。

梵谷劇烈的情緒起伏,很快就讓高更感到挫敗,他才搬到阿爾不到幾周,就計畫回巴黎。梵谷一想到自己可能又會落得孤單一人,驚慌之下跟高更對峙,手上還拿著刮鬍刀。當晚,高更決意不回黃色房屋,選擇在旅館過夜,這時梵谷崩潰了,割下自己部分的耳朵,差點失血過多而死。隔天早上他被發現後送醫救治。高更啟程回巴黎,走之前也沒有去探望梵谷。

梵谷崩潰了,割下自己部分的耳朵

一八八九年新年之初,梵谷再度孤單一人,畫下自己經過這場劫難後的外表。畫中的他,沉浸在憂傷的心事中,神情有些迷失,受傷的耳朵綁著繃帶。但是,畫中人的表情又帶有一股肅穆的決心。這幅畫訴說他在遇到困難時依然堅持作畫的意志。背景中架上有一面空白的畫布,準備好進行下一幅畫,一旁則是梵谷鍾愛的日本版畫。

聖雷米療養院

儘管梵谷無比渴望繼續工作,但他沒辦法恢復到健康的狀態。一八八九年最初的幾個月,他不時在醫院和黃色房屋間往返。三月,他拜訪老友希涅克時,試圖喝下一瓶松節油。由於梵谷行徑怪異,當地居民感到不安,集體向當地警長訴願,要求將梵谷送進瘋人病院。一開始他被關在阿爾的醫院,五月時他自願入住位於聖雷米(St-Rémy)的療養院,就在普羅旺斯東北邊十五哩外的小鎮。入院是梵谷自己的決定,當地警政單位並不認為他對人構成威脅。他隨時可以自由出院,但他想要在這裡住上一年,希望自己能痊癒。

梵谷甫抵達聖雷米時,態度樂觀,認為西歐菲.貝倫醫師(Théophile Peyron)能夠幫助他。但接下來的幾個月,他不斷發病,人也越來越消沉。一八八九年下半年,他再度嘗試服毒,這回他吃下顏料。由於病情反覆,他很少獲準待在戶外,大多數時候,都得待在療養院幽閉的室內空間。

入院是梵谷自己的決定的

短暫清明的時刻

即便如此,梵谷在這段時間內也有相對穩定的時候,那些時刻他對繪畫的渴望再度甦醒。在西奧的安排下,梵谷在療養院有兩間小小的房間,一間作為臥室,另外一間作為畫室,能安心存放畫具。貝倫醫師允許梵谷在有人監督的前提下作畫,認為這或許有助康復。

由於這段時間內,梵谷沒什麼機會接觸療養院以外的世界,他將重心轉向記憶中其他畫家的作品。他重新詮釋米勒作品,繪製了一系列相關畫作。他也以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畫為本,描繪囚犯在中庭運動的景象,畫面令人背脊發涼。囚徒們被困在漆黑又高聳的圍牆下,列隊而行,永無止境地在庭院裡繞著圈子。由於梵谷自身的自由也受到限制,他對這些人的處境感同身受。

不過,要是梵谷長時間維持穩定的表現,院方也會允許他在有看護的情況下外出散步。梵谷受到當地景觀中鮮豔的色彩吸引,一如在阿爾時,他特別喜歡療養院四周的橄欖樹,常常在外出時對著這些古老蜷曲的樹幹素描。回到畫室後,他畫下生氣盎然的銀綠色樹葉,以及湛藍清明的普羅旺斯天空。這些畫作中的筆觸帶著活力,說明梵谷在這些扭曲茂盛的樹中看到希望的象徵。橄欖樹林受盡密斯託拉風的摧殘,曝露在南方熾熱的太陽下,依然頑強地生長,就像梵谷自己的奮鬥。

橄欖樹林受盡風的摧殘,依舊頑強生長

《雨》(Rain

從梵谷在療養院的房間窗戶望出去,在大片平地之外,可見幾座相連的矮丘,叫做阿爾皮耶山(Alpilles)。梵谷住在聖雷米療養院時,不斷記錄窗外的景觀,四季遞嬗時的變化。在某些作品中,麥芽甫破土而出,而另一些作品中,麥穗已然成熟,金黃色的麥穗充滿畫布,帶來夏日的暖意。另有一些作品描繪此地歲末的風景。十一月三日時,他寫信給西奧,提到他正在動筆描繪「雨的效果」,顯然畫作的主題不只是風景,還有天氣。

梵谷的目標一部分是如實描繪這片景色。他以細長的線條來描繪雨水,疊在地上的雨是白色的,疊在天空中的雨是黑色的,一如眼睛看見雨水時,會因為背影色調而有不同的視覺感受。不過,他同時也藉由扭曲真實世界的外觀來表達受禁錮的感受,畫中圈住平地的牆比現實中的還要大,他也將遠端的牆面畫成斜的,讓畫面有種失衡的感覺,呼應他自身的心理狀態。即便如此,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幅畫是瘋子的作品。梵谷依舊只在心神清楚的時候作畫,他作畫時也會審慎思量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他寫信給西奧時,會精確地描述他正在畫的作品,也會仔細地說明日後作品寄到巴黎後,該如何展示這些作品。

《雨》,費城藝術博物館,一八八九

《雨》文生.梵谷,一八八九油彩,畫布73.3 x 92.4公分(28 x 36英寸)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紀念法蘭西斯.P.麥克漢尼,亨利.P.麥克漢尼典藏,一九八六,1986-26-36

相關焦點

  • 偵探小說的形式去追溯天才畫家的自殺之謎《梵谷:星夜之謎》迷離
    有關傳奇畫家梵谷的死因,雖然目前大部分的共識為自殺,但多年來一直無法有一個蓋棺論定的定論。 入圍2018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的《梵谷:星夜之謎》,便以偵探小說的形式去追溯天才畫家的自殺之謎,但意不在為他的死下一個結論。
  • 自古山水皆意境——著名青年畫家梵谷
    藝術創作本應多採素材,多觀事度物,才能迸發靈感,創出奇妙之作。梵谷在繪畫上遵循了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觀點,長期在祖國的名山大川雲遊寫生,創作了無數意象雄奇、輝煌燦爛的山水巨製。
  • 從傳統中來,到自然中去——畫家梵谷述評
    壯年時入「何派」隨何紀爭、曹湘秦學習,深得金碧、青綠山水之法。後又跟隨崔振寬、徐義生長期深入生活、寫生創作。他根據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將傳統堂奧與西畫技巧融合,廣約博取、融古通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 孫燕姿《跳舞的梵谷》銷量口碑雙豐收
    孫燕姿出道以來的第十三張個人專輯《NO.13:跳舞的梵谷》自上線以來便受到大量歌迷的爭相追捧,銷量與口碑更是雙豐收,而酷我音樂召集全體粉絲為孫燕姿解鎖定製資源活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解鎖了「孫燕姿定製公交站牌」,已於2月1日閃亮登陸北京東三環公交站,所有行人都能感受到孫燕姿暌違3年所爆發出的音樂美學新能量
  • 年度最受矚目《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移師新光三越左營店絕美登場
    展覽內容透過當代科技將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經典作品搬到美術館,《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經典以及素描、書信等共3000幅作品與珍貴圖像,透過當代科技轉入動態圖像,由畫框躍入超過五公尺的巨幕投影,透過光影流動與環繞,帶領觀眾徜徉梵谷的畫作之間,顛覆您對「展覽」的想像,以嶄新方式體驗梵谷筆觸下的絕美神採。
  • 4百萬寶特瓶打造梵谷星空草原(圖)
    位於基隆市的擁恆文創園區,以逾400萬支寶特瓶,斥資新臺幣9000萬元,打造1萬3000坪的梵谷名畫「星空草原」地景,26日起試營運。圖片來源:臺「中央社」     華夏經緯網12月2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位於基隆市的擁恆文創園區,以逾400萬支寶特瓶,斥資9000萬元(新臺幣,下同),打造1萬3000坪的梵谷名畫「星空草原」地景,26日起試營運。
  • 孫燕姿《跳舞的梵谷》專輯落選,網友:只能說評委真的品味很特別
    孫燕姿《跳舞的梵谷》專輯落選,網友:只能說評委真的品味很特別孫燕姿更新微博:「跳舞的梵谷不會因為落選而失去在我心裡的價值。我也不會讓它銷毀我沒天沒夜的努力。它不會因為落選而讓我不識他人的成就,而是讓我更固執自己所謂的美好。」
  • 13歲梵谷照「其實是他弟」 藍眼男孩被全世界誤認60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29日公開這項與2015歐洲文化之都活動顧問瓦瑟(Yves Vasseur)共同進行的研究結果,已經過法醫證實。博物館董事會顧問、西奧的曾孫威廉(Willem van Gogh)對此表示驚訝,但很高興謎團終於解開,「文森梵谷留下的財產被正確的傳承和保護是至關重要的,而這項研究對此貢獻良多。」
  • 孫燕姿出道17年發行第13張專輯 跳舞的梵谷是什麼意思
    ­  出道17年發行第13張專輯 昨天,孫燕姿在北京亮相,帶來她出道17年的第13張專輯《孫燕姿No.13作品:跳舞的梵谷》。暌違三年後,孫燕姿將「梵谷(凡·高)」和音樂結合起來,傳達「要把陰影都看見,生命才能更完整」的人生觀。「凡·高的生活充滿戲劇性,在世的時候沒人喜歡他的畫。最重要的是,他曾經很執著、很瘋狂地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我想呈現這個感覺。」
  • 梵谷、棲瀾海居,這些爆款網紅民宿的背後是……
    從14年因陌野鄉墅踏入民宿設計開始,靜謐空間設計一共完成了:陌野鄉墅一期、二期(現更名為Chic九野),棲瀾海居,梵谷四個民宿作品。頻率並不高,平均一年一個,但卻個個精品。梵谷獲得了「2018莫幹山民宿榜」TOP2,棲瀾海居獲得了「2018中國民宿榜」TOP4。民宿設計如何保持人情化與個性化體驗?設計和體驗衝突,如何平衡?
  • 《梵谷》和《可可夜總會》什麼鬼?大陸臺灣香港電影譯名差別太大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大陸的翻譯。可以說蠻有詩意。臺灣版的翻譯比較直白《梵谷·星夜之謎》,大家看到梵谷這個譯名是不是有點不適應?
  • 「光之博物館」(Atelier des Lumières)當梵谷遇見浮世繪,打造沉浸式夢幻空間
    藝術之都的美譽在巴黎首座數位藝術博物館「光之博物館」(Atelier des Lumières)中得到印證。
  • 孫燕姿〈守護永恆的愛〉藏8大彩蛋,網友:導演根本燕姿狂粉!
    3.選秀選手必唱神曲〈逆光〉 許多選秀比賽選手必唱神曲〈逆光〉,MV中導演刻意在推開門踏入2007年那一刻「是時候」回應粉絲擔心 《是時候》是孫燕姿沉寂近四年後才於2011年發行的專輯,在那段期間,孫燕姿無預警消失,讓粉絲擔心她是不是不做音樂了,導演刻意在〈守護永恆的愛〉MV中孫燕姿推開門到2011年那一瞬間,剛好帶到歌詞「我們會再見面」回應當時粉絲們的擔心!
  • 草間彌生的永恆靈魂
    本次草間彌生個展「草間彌生:近作」展出十五幅來自其「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的單色畫作和一件由數塊鏡面不鏽鋼組成的立體雲狀雕塑裝置。在草間彌生不斷拓展她的創作語言的同時,本次展覽詮釋了她通過不斷創新、毫不妥協的視野和令人折服的魅力使世界各地人們的心為之傾倒、著迷。
  • 小確幸之花——向日葵
    一提起向日葵,馬上投射到腦海裡的畫面,是梵谷的畫和高更的畫。  喜歡圖畫的人都知道梵谷畫過一系列的向日葵,自1888年8月在法國南部阿爾小鎮畫了第一幅《十五朵向日葵》,和第一幅《十二朵向日葵》以後,直到1889年1月,他一共畫了三幅《十五朵向日葵》和五幅《十二朵向日葵》。在這之前的1887年,他在巴黎已經繪畫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靜物畫。
  • 羅馬奇石——小聖伯多祿:足下無聲,見證永恆
    羅馬納沃那廣場 Teresa Tseng攝 鋪石磚路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今日街道所使用的柏油路是用瀝青鋪上,讓壓路機反覆捻壓而成,節省了非常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