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89字,閱讀時間預計7分鐘。
Teresa Tseng
擁有2773年歷史的羅馬,有一無聲的小小證人,記載時空歲月的足跡,數百年來靜靜躺臥在我們的腳下,縱橫穿越羅馬中心的每個角落,恰似配角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小聖伯多祿」石磚,意文稱之為sampietrino或sanpietrino。
無聲的小小歷史證人 Teresa Tseng攝
石磚典故來自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1585到1590年左右,教宗西斯汀五世(Sisto V)在羅馬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規劃,其中首次使用羅馬山丘和附近特殊火山巖採集之石磚修建120條羅馬街道,石磚形狀一般為稜錐形或方塊形立方體,當時這些並排的方塊石磚是為了方便馬車通行,不易碾壞道路。
方便馬車通行,不易碾壞的「小聖伯多祿」石磚 Teresa Tseng攝
石磚之正名起源於1725年:聖伯多祿廣場因重新翻修地面,使用了近兩百萬顆該種石磚,就此便名為「小聖伯多祿」(sampietrini/sanpietrini)石磚。小石磚以梵蒂岡為家,是羅馬的象徵,是羅馬人的驕傲!羅馬一家著名冰淇淋店甚至以此為名,特製不同口味的「小聖伯多祿巧克力磚冰淇淋」來獻給讓羅馬人引以為傲,嬌小卻回味無窮的石磚!
聖伯多祿廣場的「小聖伯多祿」石磚 Teresa Tseng攝
這些默默無聞,長年累月在繁華街道,歷經無數足跡,無數馬車烙印的「小聖伯多祿」石磚,其獨特性在於硬度高,堅韌耐久,不受氣候變遷影響,耐時空考驗,承受力度大,而且不需人為特別維護。
「小聖伯多祿」石磚 Teresa Tseng攝
今日石磚尺寸、顏色和種類亦不盡相同,最早的「小聖伯多祿」石磚為灰黑色,最大尺寸為12x12x16釐米,最為普遍常見的是12x12x6釐米,最小的則為6x6釐米(相關文件無厚度記載),極為稀有,位於羅馬知名四河噴泉上的納沃那廣場(Piazza Navona)是最後倖存地之一。
羅馬納沃那廣場 Teresa Tseng攝
鋪石磚路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今日街道所使用的柏油路是用瀝青鋪上,讓壓路機反覆捻壓而成,節省了非常多的成本、時間和效率;然而石磚路必須靠特殊的手工技術,利用一種「木錘榔頭」(pilone),將一塊塊稜錐形石磚,一寸一土,牢固地打入地面,再將磚與磚間隙縫用沙固定,完成後的路面雖不規則卻具有彈性。
「木錘榔頭」將「小聖伯多祿」石磚打入地面 Teresa Tseng攝
工匠們須具有豐富的鋪磚經驗,一位專業工匠一天平均大概可以完成30到40平方米的面積,通常以3人一組,兩人鋪石磚,一人填沙。羅馬是由七個丘陵組成,道路曲折蜿蜒,上上下下,左彎右拐,再加上車輛繁多,鋪路工程著實不易。
3人一組的工匠 Teresa Tseng攝
專業鋪路工匠必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實務經驗,通常從年輕時期就開始工作。工匠體格健壯,刻苦耐勞,不怕風吹日曬,整日蹲坐在地,讓錘子叮叮地聲響迴蕩整個大街。工匠一般來自偏遠鄉鎮,大清早開車入城,把每一塊獨一無二來自大自然饋贈的「小聖伯多祿」石磚敲進歷史,烘託神聖的教堂、古老宏偉的建築和奢華優雅的住宅。270多年來的鋪石造路,直到1861年義大利統一,各個街道廣場石磚俯拾即是, 這些凹凸不平觸感的石磚後來亦成了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街道材料。
石磚敲進了歷史 Teresa Tseng攝
在聖伯多祿廣場200萬顆以上的「小聖伯多祿」石磚中,有顆非常特殊的心形小紅石磚,其位置在廣場中心尖碑下的羅盤玫瑰上,據說當時是一群孩童玩球時無意間發現,其中穿梭著不少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羅馬人稱之為「尼祿之心」、「貝尼尼之心」或「米開朗基羅之心」。
聖伯多祿廣場上的「尼祿之心」和石磚冰淇淋石磚 Teresa Tseng攝
「小聖伯多祿」石磚與絕美之城羅馬結合,莊重沉靜,高雅有致,委婉含蓄的美,賦予古老街道無限魅力。周日在石磚上的廣場,直眺遠方,伴隨著孩童們嬉戲笑聲,享受自在放空的悠閒;雨後漫步石磚上,看著水窪中建築物的倒影,仿如鑽進過去;向晚踩著石磚,喝著露天咖啡,感受梵谷「星空下的咖啡屋」畫中意境,任濃濃的咖啡香飄散誘人的休閒;或者清晨走在天使橋頭靜聽著母親之河「臺伯河」(Tevere) 潺潺不息地流淌,念天地之悠悠,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聖伯多祿水窪倒影 Teresa Tseng攝
在意大語文中Pietra意指「石頭/磐石」,而Pietro意指人名「伯多祿」,兩者在天主教的傳統中皆有特殊的含義,「Sanpietrino」字面譯為「小聖伯多祿」亦有「小石頭」之意。聖經記載,耶穌更改了聖伯多祿的原名:從西滿(Simone)改名為伯多祿(Pietro),瑪竇福音第16章18節清楚地記述:「你是伯多祿(Pietro),在這磐石(Pietra)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耶穌把領導聖教會的責任託付給伯多祿(Pietro),使他成為這團體的第一位領導人,因此,伯多祿成為基督在世代表,象徵一塊屹立不搖的盤石(pietra),支撐和領導著整個天主子民團體直到基督的再現。
屹立不搖的盤石聖伯多祿 Teresa Tseng攝
石頭是大自然經年累月的結晶,放射造物主的能量,藏有歲月痕跡之美,如永恆之城是時間年代的沉澱,可惜今日以車代馬的我們,因石磚路面不平,天雨路滑時相對危險,穿高跟鞋更是寸步難行;同時石磚路維護費又比柏油路高得許多(超過近4倍)…因為諸多不便讓這些「小聖伯多祿」石磚逐漸被柏油路取代了。
石頭藏有歲月痕跡之美, 工匠的座椅亦是 Teresa Tseng攝
傳統歷史是否為創新務實的包袱?隨著時代的變遷,昨日之是可能為今日之非,但是非標準又該如何衡量?過去造就了今日,歷史的存在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羅馬的魅力在於其藝術文化氣息,她緩緩地在歷史中演進,在傳統價值中流變,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城市,此「露天博物館」更因「小聖伯多祿」石磚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詩意,烘託了這永恆之城的歷史感,使羅馬的美與眾不同!
「小聖伯多祿」使羅馬的美與眾不同 Teresa Tseng攝
來到這燦爛的文化發源地,沒有寂寞的藉口,因為,這些小小的無聲證人會靜靜地躺臥在你腳下,一步一腳印陪伴著你去發掘羅馬的絕美…
陪伴著你去發掘絕美的「小聖伯多祿」石磚 Teresa Tseng攝
羅馬西班牙廣場 Teresa Tseng攝
羅馬聖母亞大殿廣場 Teresa Tseng攝
羅馬羅馬市政廳廣場 Teresa Tseng攝
羅馬納沃那廣場廣場 Teresa Tseng攝
羅馬總統府 Teresa Tseng攝
羅馬鬥獸場 Teresa Tseng攝
踩著石磚,喝著露天咖啡感受梵谷畫的意境 Teresa Tseng攝
廣場的悠閒美 Teresa Tseng攝
廣場的悠閒美 Teresa Tseng攝
廣場的悠閒美 Teresa Tseng攝
廣場的悠閒美 Teresa Tseng攝
廣場的悠閒美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街景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街景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街景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街景 Teresa Tseng攝
一步一腳印 Teresa Tseng攝
一步一腳印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行人 Teresa Tseng攝
羅馬行人 Teresa Tseng攝
石磚工匠 Teresa Tseng攝
石磚工匠 Teresa Tseng攝
石磚上的宗教儀式 Teresa Tseng攝
聖伯多祿廣場 Teresa Tseng攝
聖伯多祿廣場 Teresa Tseng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