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是教會紀念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節日,音頻和文本故事分為兩個,歡迎大家逐一閱讀和收聽。
聖伯多祿宗徒(St. Peter Apostle)
西滿伯多祿或稱刻法,是宗徒之首、第一位教宗,與聖保祿同是羅馬宗座(The see of Rome)的建立者。
伯多祿的父親叫若望(若一42),住在靠近加裡肋亞海的一個名叫貝特賽達(Bethsaida)的城鎮裡;與其兄長安德肋同是靠海捕魚的漁夫。當安德肋認識耶穌後,便向伯多祿引薦耶穌,基督也在當下召喚他作為祂的門徒。根據路加的記載,伯多祿在耶穌的指引下獲致大量魚獲,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若望及雅各伯,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聖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此時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此刻起,你將成為捕人的漁夫。」(路五10)耶穌還同時給了西滿一個新的名字:「刻法」,也就是磐石之意。
成為耶穌的門徒後,伯多祿明認耶穌就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基督便對他說:「你是伯多祿,在這盤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十五15-19)
在所有新約宗徒的名單中,伯多祿總是被列為首位,與若望、雅各伯同是最親近耶穌的小團體之一。相較於其他宗徒,聖史們對於他的事跡著墨最多,且還同時參與了耶穌顯聖容、復活雅依洛的女兒、耶穌在山園裡痛苦祈禱等關鍵性的事件;他還協助籌備了最後晚餐,並在耶穌受難的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耶穌被捕時,他砍下了大司祭僕人的耳朵;耶穌被審問時,他否認主三次);耶穌復活之後,伯多祿在婦女的宣報中與另一位門徒直奔墳墓一探究竟;在宗徒們中,復活耶穌也是首先向伯多祿顯現;在提庇黎雅海邊,當耶穌走近門徒時,祂給了伯多祿指示說:「餵養我的羔羊、放牧我的羊群、餵養我的羊群。」(若二一1-17)耶穌升天之後,伯多祿毫無疑問地成了宗徒之首,宗徒大事錄裡有極為明確的記載。之後,在伯多祿的建議下,眾人選出瑪弟亞以取代猶達斯宗徒的職位。五旬節聖神降臨之後,伯多祿第一次向聚集的群眾宣講;他還是第一位因主之名行使神跡的宗徒;伯多祿還大力支持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羅馬的異教徒科爾乃略,就是由伯多祿予以付洗的(宗十44-48);並且,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中,伯多祿強烈地表示應向外邦人宣講福音,為此,基督的教會成了普世的教會。
在阿革黎帕王執政期間,伯多祿被捕入獄,但卻在天使的協助下逃了出來,他便在耶路撒冷繼續他宗徒的使命,並且開始到異邦的城鎮中宣講,甚至到了羅馬。毫無疑問地,伯多祿是在主後約64年時(尼祿皇帝執政期間),於羅馬光榮殉道的。根據傳統的記載,伯多祿是在梵蒂岡山谷,以倒釘十架的方式致命,因為他自認不配與主以相同的方式殉道。之後,他的遺骸就被葬在梵蒂岡的山谷上。
從一開始,伯多祿就被視為是宗徒之長,且是第一位教宗;他的聖座-羅馬,在全天主教會內向來享有至高的地位。雖然伯多祿的主要慶日是在6月29日,但普世教會也常在2月22日與11月18日恭敬他。在聖像中,伯多祿常被描繪成一位手持鑰匙與福音書的老者;他的標記是一個倒過來的十架、一艘船,或是一隻公雞。
聖保祿宗徒(St. Paul Apostle)
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聖保祿從一位基要、嚴謹的猶太教徒,皈依成為一位向外邦人福傳總不厭倦的宗徒。他皈依後,留在大馬士革數日,便前往阿拉伯一至二年,好預備自己未來的使命。之後,保祿又回到大馬士革停留一段時間,並在會堂中宣講耶穌即是天主子默西亞的信息。為此,猶太人極其惱恨、排擠保祿,致使保祿必須離開該城。然後,保祿去了耶路撒冷麵見伯多祿,並向教會的領袖們表明他的信仰。
之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塔爾索城,保祿在那開始他的福傳工作,直到巴爾納伯召喚他一同前往安提約基雅為止。一年後,在一次饑荒中,巴爾納伯與保祿受安提約基雅教會的派遣,將募集而來的款項,帶往耶路撒冷,援助貧困的基督徒團體。任務完成後,他們又回到了安提約基雅城。
此後不久,保祿與巴爾納伯開始他們的第一趟傳教之旅,他們去到了賽普勒斯、旁非裡雅(Pamphylia)、丕息狄雅(Pisidia)、呂考尼雅(Lycaonia),全都在小亞細亞境內,且還在丕息狄雅、安提約基雅、依科尼雍(Iconium)、呂斯特辣(Lystra)與德爾貝(Derbe)等地建立教會。
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之後,保祿在息拉與之後加入的弟茂德和路加的陪同下,開始了他第二趟的傳教旅程。首先,他拜訪先前在小亞細亞所建立的教會,後來則途經迦拉達。在特洛阿,保祿看到了一個關於馬其頓人的異象,他將其視為天主要他向馬其頓人宣講的呼召。於是,他將船駛向歐洲,開始在斐理伯、得撒洛尼、貝洛雅、雅典以及格林多等地宣講福音。然後,他便借道厄弗所與耶路撒冷,再次回到安提約基雅。
在保祿的第三趟傳教旅程中,保祿造訪了幾乎與第二趟旅程一樣的區域,但卻留在厄弗所近三年,那幾乎成了他第三趟傳教之旅的核心。
他還計劃另一趟傳教旅程,希望能離開耶路撒冷而到羅馬和西班牙去,但猶太人的迫害卻阻擋了保祿的這項計劃。在凱撒勒雅作監二年後,保祿終於來到了羅馬,但卻在該處身陷囚籠二年。
《宗徒大事錄》並未記錄下宗徒們後來的事跡;我們只能在聖經的牧函與傳統中得知:保祿在羅馬獲釋的二年後,來到了西班牙,稍後到了東方,最後又回到了羅馬,且遭到了第二次的囚禁,保祿在給弟茂德寫這遺書時,似乎他已預知,自己快要離開人世,去接受榮冠了,就如他寫道:「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弟後4)。在他第二次提審時,便定了他的死罪。審判的人似乎是厄略和撒彼諾(Clem Rom Ad Cor V4)。保祿既是羅馬公民,根據塔西佗所說的,必須由士兵押送到羅馬城外第四十記程碑處。當保祿被押至撒耳威雅水泉旁(Ad apuas Salvias),先受鞭撻,後被斬首。也許離保祿受刑不遠的地方,站著許多猶太人,正在那裡撫掌大笑,而路加、厄烏步羅、普登、理諾、克勞狄雅……站在另一不遠的地方,正流淚痛哭。根據歐色彼的記載,和其他古代文獻,保祿是在尼祿在位第十四年上,即六七、六八年之間,為主致命。
在聖像中,聖保祿常被描繪成一手持著福音,另一手握著利劍的宣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