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們因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而得到豐富的恩典和平安。」——《彼得後書》1:2
如果去羅馬旅行,一定不會錯過位於羅馬城內梵蒂岡的的聖伯多祿大殿。因為在羅馬七丘幾乎任何一個高點,都能看到這作巨型的穹頂建築。這座聖殿不僅僅以世界第一的規模聞名,更是宗教地位最高的教堂之一。
在耶穌受難之後,作為耶穌使徒之一的聖彼得開始了長達34的傳教生涯,公元64年,彼得遇到暴君尼祿成為基督教的殉道者。相傳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置於尼祿馬戲團附近的廣場中,但彼得要求頭朝下,因為彼得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與耶穌基督有相同的死法。當時彼得面前的羅馬方尖碑成為了彼得殉道的「見證人」。
隨著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聖彼得被追認為第一代教皇。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與聖彼得殉道地方修建大教堂。這座教堂於公元331年建成直到15世紀,殿內收藏了從聖彼得開始的大部分教皇的遺物。
聖伯多祿大殿陪伴歐洲渡過了1000年的中世紀,15世紀中葉,時任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委託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和伯納多·羅塞利諾為這座舊建築進行設計,同時也讓羅塞利諾為一座全新的大教堂設計了一個方案,或者對舊建築進行了極端的修改。聖殿的目的是壓倒東方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世界第一。
直到1547年,米開朗基羅設計了前所未有的穹頂,並且在蒙託裡奧聖伯多祿教堂試驗性的建造了一個小規模的穹頂,當確定方案確實可行時,米開朗基羅大膽的將方案擴大並著手修建新聖伯多祿大殿。在之後的120年,從教皇利奧十世一直到英諾森十世,新聖殿終於完工,規模遠超當時已落入穆斯林手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伯多祿大殿完工之後,教皇克萊門特八世在聖殿中豎立了十字架,並將許多聖物搬入聖殿之內。聖殿內部由拉斐爾設計,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聖母憐子像也置於聖殿之中。包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在內的無數聖徒雕像也陸續進入聖殿,至此,聖殿逐漸成為天主教徒朝聖的目的地。
如今,聖伯多祿大殿的宗教氛圍逐漸衰弱,但是梵蒂岡作為教皇領地在天主教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聖殿依然保持莊嚴肅穆的氣氛,基督的權柄,榮耀都體現在聖殿的裝飾和氛圍之中。參觀人群中仍可見到不少虔誠的教徒跪地禱告,希望能在這座聖殿更近距離的接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