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世界教堂朝聖之旅義大利篇1:普拉迪的耶穌聖心大教堂》
以下教堂資料,旨在為朝聖旅行者帶來路線規劃上的便利。
教堂名稱:至神聖的救世主及施洗者聖若翰及聖史若望於拉特朗宗座特級聖殿(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ac Sancti Ioannis Baptistae et Ioannis Evangelistae ad Lateranum)
地址:Piazza di S. Giovanni in Laterano,4,00184 Roma RM, Italy
地理坐標:41°53′9″N 12°30′20″E;
開放時間:每日7:00-19:00,冬季只開放至18:00(免費入場,但需要排隊安檢)
電話: +39 06 6988 6433
建築風格: 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Baroque,Neoclassical)
建築師:Francesco Borromini,Alessandro Galilei
至神聖的救世主及施洗者聖若翰及聖史若望於拉特朗宗座特級聖殿(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ac Sancti Ioannis Baptistae et Ioannis Evangelistae ad Lateranum)——也被稱為聖若望拉特朗教宗座堂。是羅馬教區的聖殿級天主教堂,其中設有教宗的伯多祿寶座。
聖殿正立面的「宗座華蓋」浮雕左右對稱,這是「聖殿級」的象徵。
它是羅馬教宗四大特級聖殿中最古老和地位最崇高的,擁有世間唯一的頭銜「Archbasilica」。它是羅馬城及全球最古老的大教堂,它享有突出的尊位及頭銜,被稱為「普世天主教會一總教堂之母」,其地位高於天主教會的所有其他教堂,包括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宗座特級聖殿。天主教會為本堂區專設有瞻禮,即每年11月9日普世教會慶祝「至神聖的救世主及施洗者聖若翰及聖史若望於拉特朗宗座特級聖殿奉獻日」。
法國總統厄瑪奴耳.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2018年6月26日前往拉特朗特級聖殿獲得「名譽詠禱司鐸」(honorary canon)頭銜;
現任的堂區主持(current rector)為安吉洛.德.多納提斯樞機總鐸(Cardinal Archpriest Angelo De Donatis);按照古老的傳統,法蘭西共和國的元首,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厄瑪奴耳.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總統,是這座教宗座堂的「名譽詠禱司鐸(honorary canon)」。這一頭銜傳統從法王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成為慣例,這是因為亨利四世在位期間,將其私人財產全部奉獻給拉特朗特級聖殿附屬的聖本篤隱修院(Benedictine abbey of Clairac),為了表達慈母教會的感謝之情,法國國家元首一直享有這一名譽稱號。
教堂正立面的門楣上刻有「教宗克肋孟十二世,在其繼教宗位第五年…」。教堂旁邊的紅色建築為拉特朗宮(The Lateran Palace);
聖若望拉特朗特級聖殿的外立面(façade)上刻有拉丁文:「教宗克肋孟十二世,在其繼教宗位第五年,奉獻此堂予救主基督,並以追念聖若翰.保弟斯大與福音聖史若望(Clemens XII Pont Max Anno V Christo Salvatori In Hon SS Ioan Bapt et Evang)」;這段銘文表明,這座聖殿最初是奉獻給救世主基督的,在幾個世紀後,共同奉獻給施洗者聖若翰和聖若望。
聖若望拉特朗特級聖殿坐落於羅馬城,雖然根據公元1929年的《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該教產及其毗鄰的附屬建築物作為羅馬教廷的財產之一,在義大利具有治外法權的地位,但它位於梵蒂岡城國(Vatican City)之外,該區西北方向大約4公裡(2.5英裡)處。
教宗正立面頂部的浮雕聖像,頂部刻有凱旋十字架。
這座教宗座堂矗立在新羅馬帝國騎兵衛隊堡壘(New Fort of the Roman imperial cavalry bodyguards)的廢墟之上。這座堡壘是西弗勒斯(Severus)在公元193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 the Great)在米爾維安橋戰役(Battle of Milvian Bridge)中戰勝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後,皇帝的禁衛軍就被解散,堡壘被拆毀。堡壘的大量遺蹟就在中殿的正下方。遺址的其餘部分在羅馬帝國早期被拉特朗尼家族(gens Laterani)的私人宅邸,即「拉特朗宮」所佔據。
拉特朗宮(The Lateran Palace)在君士坦丁一世皇帝迎娶他的第二任妻子福斯塔(Fausta)時就歸於皇帝之手,福斯塔是君士坦丁的政敵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的妹妹。當時,拉特朗宮被稱為「福斯塔之家」(House of Fausta),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皇帝完全贈予羅馬主教(教宗)。雖然具體的捐贈日期尚存爭議,但學者們推測是在教宗米提亞德(Miltiades)在位期間,當時天主教會正在召開公元313年的主教會議,旨在面對多納圖裂教派(Donatist schism)帶來的分裂,並宣稱多納圖派為異端。此後這座宮殿經過改建和擴建,成為教宗聖西爾維斯特一世(Pope Saint Sylvester I)的住所,最終加建成為羅馬天主教大教堂,作為羅馬主教的常駐地。
公元324年,教宗聖西爾維斯特一世(Pope Saint Sylvester I)主持了拉特朗大教堂的落成禮儀,並將其名稱從「福斯塔之家」改為「天主之家」(Domus Dei),並獻於救世主基督(Christo Salvatori)。
拉丁銘文:「神聖的拉特朗教堂,羅馬城及全球所有教堂之首席及母親」;
在聖殿大門之間的前牆上有一塊拉丁文浮雕,上面刻著「神聖的拉特朗教堂,羅馬城及全球所有教堂之首席及母親」(Sacrosancta Lateranensis ecclesia omnium urbis et orbis ecclesiarum mater et caput)的字樣;這是一個明顯的宣示,表明這座羅馬天主教教堂是全世界的「母堂」(mother church)。在12世紀,拉特蘭的詠禱司鐸們聲稱,該堂內的祭臺上擺放著約櫃和幾件來自耶路撒冷的聖物。這樣,長方形的教堂就成為了「新約的聖殿」(Temple of the New Covenant)。
聖殿內部的中軸線
聖若望拉特朗特級聖殿曾被重新奉獻過兩次。教宗塞吉烏斯三世(Pope Sergius III)在10世紀把它獻給聖若翰.保弟斯大(施洗者),以紀念新擴建的洗禮小堂。教宗盧修斯二世(Pope Lucius II)在12世紀將它們再次獻給福音聖史若望。因此,施洗者聖若翰和福音聖史聖若望成為了特級聖殿的共同主保,而首席主保仍然是救主基督,這也是宗主教座堂(patriarchal cathedrals)的傳統。因此,特級聖殿仍然是奉獻給救主基督的,它在名義上以「耶穌顯聖容」為主保瞻禮。但大殿成為了兩位聖若翰(若望/John)最重要的敬禮地點。
聖殿的天花板以浮雕鍍金裝飾,鑲嵌教宗牧徽,周圍的花紋主題為《基督武器》;
從米爾蒂亞德教宗(Pope Miltiades)開始,每一位教宗都常駐拉特朗宮,拉特朗也曾是五個普世神聖大公會議的所在地(見拉特朗大公會)。
直到法國教宗克肋孟五世(Clement V)在位期間,他在公元1309年將教宗寶座轉移到法國的亞維農(Avignon),史稱「亞維農之囚」,這是一個教宗封地,也是法國的一塊飛地。
很不幸的是,在教宗任職於法國亞維農期間,拉特朗宮和大教堂遭到破壞。公元1307年和1361年的兩場大火摧毀了這些悠久的建築。兩次火災後,教宗從亞維農寄錢給羅馬以圖重建和維修。儘管如此,特級聖殿及其拉特朗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聖殿中的伯多祿寶座,是教宗專用的坐席。他的寶座只常設在四大宗座特級聖殿,它代表這座教堂歸屬於教宗;
當教宗終於從亞維農返回後,教宗再次居住在羅馬教區。考慮到這座建築(拉特朗宮)所造成的損害,它已經不再符合教宗位的尊貴。於是教宗們先是搬遷到特拉斯提弗列的聖瑪利亞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後來又搬在聖母雪地宗座特級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最後,宗徒宮(Apostolic Palace)建在聖伯多祿大教堂的旁邊,直到今日它仍然是教宗的官方府邸(儘管教宗方濟各非正式地居住在梵蒂岡城國的其他地方)。
拉特朗方尖碑矗立在拉特朗宮的門前;
教宗西斯督五世(Pope Sixtus V)曾有幾次重建拉特朗宮及教堂的嘗試;教宗西斯督五世(Pope Sixtus V)聘請了他最喜歡的建築師多美尼克.豐塔納(Domenico Fontana)來監督這個重建項目的大部分工作。原來的拉特蘭宮(Lateran Palace)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的建築。在拉特蘭宮前(即:特級聖殿的後門)的廣場上,是聖喬瓦尼.阿德羅拉塔醫院(San Giovanni Addolorata Hospital)和世界上最大的直立方尖碑,被稱為拉特蘭方尖碑(Lateran Obelisk),重約455噸。它曾是受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Pharaoh Thutmose III)委託,由圖特摩斯四世法老(Thutmose IV)在埃及底比斯的卡爾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前豎立起來的。君士坦丁一世打算把它運到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us II)卻把它運到了羅馬,並於公元357年在馬克西姆斯廣場(Circus Maximus)豎立起來。當西羅馬帝國覆滅後的一段時期,方尖碑被損壞了,埋在廣場下面。16世紀時,人們發現並挖掘了它,教宗西斯督五世於公元1588年8月3日將它重新豎立在現在的位置上。
12個壁龕之一的聖巴爾多祿茂聖人像;
隨後,在弗朗切斯科.波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指導下,由教宗英諾森十世(Pope Innocent X)委託對拱門內部進行了重新裝修。波羅米尼的建築方案創造了12個壁龕(niches),這些壁龕被閒置了幾十年。公元1702年,教宗克肋孟十一世(Pope Clement XI)和樞機總主教貝尼代託.帕姆菲利(Benedetto Cardinal Pamphili)宣布了一項宏偉計劃,要用十二尊宗徒的塑像(但猶達斯.伊斯加略的位置是用聖保祿宗徒像取代的)來填滿教堂的壁龕,所有知名的雕塑家都可以參與到這項計劃裡。每一尊聖像都由一位傑出的皇室成員出資,而教宗本人則贊助了聖伯多祿的雕像,帕姆菲利樞機主教贊助了聖史若望的雕像。最終在1718年,這些壁龕裝滿了宗徒像,直到今天。
聖殿內的主祭臺與棚頂(Baldacchino)相連,其上供奉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頭顱聖髑,這彰顯了教宗身份的正統性;
祭臺、懺悔處、教宗寶座垂直成一條直線,突出教宗的尊位及教堂的歸屬權;
祭臺棚頂繪畫《耶穌受難》,人物從左至右為:次雅各伯、聖保祿、聖母、耶穌、聖若望、聖伯多祿、聖斐理伯;
主祭臺為白色大理石材質,其上教宗牧徽由左至右為:教宗烏爾班五世、教宗真福庇護九世、教宗額我略十一世;
教宗克肋孟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對重建的計劃極有興趣,他發起了一場設計聖殿正立面新風格的競賽。超過23名建築師參加了競賽,他們的設計大部分是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聖路加羅馬學院院長塞巴斯蒂安·孔卡(Sebastiano Conca)擔任比賽的主席。比賽的獲勝者是亞歷山德羅.加利雷(Alessandro Galilei);現在的聖殿正立面是在公元1735年改建完成的。亞歷山德羅.加利雷的新設計去掉了所有傳統、古老、最初建築的痕跡,賦予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的風格。
在教堂內部,半圓形後殿裡鑲嵌著馬賽克聖像,對著大門環形敞開。現存的結構並不古老,但在其壁龕的三部分鑲嵌畫中,可能保留了部分原有的馬賽克畫。在馬賽克畫的中心,基督付與宗徒們傳教的使命;左側的主題是耶穌基督把天國聖鑰交給教宗聖西爾維斯特一世,把羅馬軍旗(Labarum)給了君士坦丁一世;而在右邊的鑲嵌畫主題是聖伯多祿把教宗披肩交給教宗良三世(Pope Leo III),把旗幟給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特級聖殿內的巴洛克式鍍金管風琴;
在特級聖殿的外牆上,仍能找到一些原始建築的遺存。18世紀,在蘭斯洛特小堂(Lancellotti Chapel)後面的主教堂裡,發現了一堵巨大的壁畫;教宗和捐助者對特級聖殿的資金捐獻記錄被記載在《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中。根據記載,這座教堂曾經極其輝煌,它甚至曾被稱為「金色大堂」。這種大量黃金裝飾的輝煌感引來了破壞者的劫掠,他們奪走了殿內所有的財富。教宗良一世(Pope Leo I)在公元460年左右修復了它,教宗哈德良(Pope Hadrian)再次修復了它。
聖殿內的側祭臺。上方的鍍金《最後的晚餐》聖像後面,存放著耶穌的二等聖髑。據聖傳,這件聖髑是耶穌基督最後晚餐時使用的木質餐桌(教會第一個祭臺);
公元897年,它完全被地震摧毀了:從祭臺到門廊都倒塌了。破壞的範圍很廣,很難找到老建築的輪廓,但重建時這些傳統尺寸都受到了延續,新建築的尺寸與老建築相同。這座特級聖殿屹立了400年,直到公元1308年才被燒毀。它是由教宗克肋孟五世(Pope Clement V)和教宗若望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重建的。它在1360年再次被燒毀,由教宗烏爾班五世(Pope Urban V)重建。儘管歷經滄桑,這座大殿仍然保持著它的古老形式。
一些老建築的部分倖存了下來。其中包括中世紀的鑲嵌大理石(Cosmatesque)過道,還有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雕像,現在存放於本篤修道院。教宗們坐過的紅色大理石寶座,現在存放在梵蒂岡博物館保護。
從5世紀開始,有7個教堂圍繞著聖殿建造。這些建築不久就併入了拉特朗聖殿中。在中世紀,人們虔誠地敬禮這些祭臺,這就導致了羅馬教堂通常有七座小祭臺的傳統,這在羅馬和其他地方的許多教堂中仍然很常見。
教宗良十三世墓;
特級聖殿內有六座現存的教宗墓:位於右通道的亞歷山大三世墓(Pope Alexander III)和教宗塞吉烏斯四世(Pope Sergius IV),位於左通道教宗克肋孟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懺悔處(Confessio)前的教宗馬爾定五世墓(Pope Martin V);右耳堂的教宗英諾森三世墓(),左耳堂的教宗良十三世墓(Pope Innocent III)。教宗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是最後一位沒有被埋葬在聖伯多祿大教堂的教宗。
聖海倫娜棺槨;她曾前往耶路撒冷尋回十字真木,其遺體一直供奉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現今被遷供到梵蒂岡博物館保存;教宗亞大納削四世(Pope Anastasius IV)曾對其進行過修繕;
事實上,從10世紀開始就有12座教宗墓在聖殿內修建,但在1308年和1361年的兩次火災中全部被毀。這些燒焦的遺骸被收集起來,重新在一個多體棺材中合葬。被毀的教宗墓是:教宗若望十世(914-928,Pope John X)、教宗阿蓋普二世(946-955,Pope Agapetus II)、教宗若望十二世(955-964,Pope John XII)、教宗巴斯卦二世(1099-1118,Pope Paschal II)、教宗嘉利斯篤二世(1119-1124,Pope Callixtus II)、教宗何諾留二世(1124-1130,Pope Honorius II),教宗塞萊斯廷二世(1143-1144,Pope Celestine II),教宗盧修斯二世(1144-1145,Pope Lucius II)、教宗亞大納削四世(1153-1154,Pope Anastasius IV)、教宗克肋孟三世(1187-1191,Pope Clement III)、教宗塞萊斯廷三世(1191-1198,Pope Celestine III),和教宗英諾森五世(1276,Pope Innocent V)。
在近乎同一時期的一些羅馬教宗被埋葬在哪裡,至今無人知曉,他們可能被埋葬在特級聖殿內,包括:教宗若望十七世(1003,Pope John XVII)、教宗若望十八世(1003-1009,Pope John XVIII)和教宗亞歷山大二世(1061-1073,Pope Alexander II)。
八角形的拉特蘭洗禮堂(Lateran Baptistery)則與聖殿有一定的距離。它是由教宗西斯督三世(Pope Sixtus III)建立的,也許是建立在一個更早的結構上,因為傳說君士坦丁一世(Emperor Constantine I)在那裡受洗。在很長時間裡,洗禮堂是羅馬唯一有洗禮池的地方,它的八角形結構,以水池為中心,為整個義大利提供了一個典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