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黃金檔《澳門人家》、CCTV-8黃金強檔《我怕來不及》兩部現實主義精神的電視劇正在熱播!形成了現實主義創作同期的良好局面。近期,編劇梁振華、孟婕金攜各自作品共話創作緣起,圍繞回歸現實主義創作展開討論。
創作緣起形色各異
殊途同歸指向質量
今年適逢澳門回歸20周年,電視劇《澳門人家》以澳門老街三灣斜街上的百年招牌梁記餅店切入,以梁家大屋在歲月裡的產權變更為戲眼,講述了澳門回歸20年來樸素逼真的倫常生活。
編劇梁振華談到,自己於去年5月初接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邀約,希望創作一部反映澳門回歸的電視劇作品。梁振華對此頗感興趣,在他看來,這一題材背後折射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也能夠反映出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從《破冰行動》到《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演員任達華不斷以精彩的角色塑造得到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此次,任達華在《澳門人家》中飾演了梁記餅店傳承者梁鼎文,他一生堅定信念、從不動搖。
關於任達華的啟用,梁振華坦言自己深受電影《歲月神偷》的影響,他曾固執地同中央電視臺講,筆下所寫的梁鼎文這一人物形象,印象中正是《歲月神偷》中的羅爸爸——他從香港深水埗穿越到劇中的澳門三灣斜街,從一個鞋匠變作了杏仁餅鋪的老闆。
在一個沉靜的手藝匠人那兒,歲月從他身上悄然流淌,有些東西變了,有些則沒變。幻變時代那些恆久不變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梁振華認為,這種不變的東西必然包括澳門同祖國之間的關係。「創作期間,距離澳門一水之隔的香港發生了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我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該劇看一看旁邊的澳門,有人在用這種方式生活,他們對土地和生活的熱愛超越了一切。」
與梁振華接受委約、命題式的創作背景不同,編劇孟婕在過往創作生涯中更多是「我手寫我心「。「我的絕大多數原創起初都沒有甲方介入,寫完先感動自己,再把它發給一個我認為適合這部劇氣質的甲方公司。」
此次,以國企改制為大背景,反映中國工人命運的電視劇《我怕來不及》融入了大量編劇孟婕在生活中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周圍的親戚朋友、大學的新書記、令她感動的女演員等都成為她筆下靈感的來源。
分級大綱完成後進入劇本創作階段,編劇孟捷按1.5倍的進度書寫,「也就是說我先交5集,責編會給我一些意見,然後再交10集。」劇本完成後,製片人王錦告訴孟捷,公司責編會將來自導演、電視臺、公司等各方面的意見統一一稿給到編劇手上,這種意願與態度令人尊敬。
堅持作品本位原則
儘可能多地吸附良性因素
近年來,對於製片人中心制、導演中心制、編劇中心制等說法的爭論不絕於耳。編劇梁振華就自身從業經驗談到,劇作中心看重的是一個劇本所吸附的所有良性因素。所有人只要服務於劇作本身,就會讓一個項目的操盤全部圍繞作品進行。劇作中心制,其實就是以作品本位為原則,唯其如此,作品才能真正實現良性生長。
如果導演、編劇、演員都是為了創作來服務,劇作中心同他們每個人的職能是沒有任何矛盾的。只是這個行業,每個人真的應該像捍衛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樣去捍衛一個作品的品質。
在同期播出這兩部現實主義電視劇中,編劇自身跟進、參與作品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我怕來不及》中,很多熟悉的演員面孔都在孟婕擔綱編劇的上一部作品《娘親舅大》中出演過重要角色,比如曾飾演佟家三兄弟中老大的唐曾。孟婕談到,自己在選演員階段會給予意見,開機時吃了頓開機宴自己就從劇組回來了,中間沒有再進行修改。她認為自己現階段更適合於把故事寫好,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生活上,自己要留有每天感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時間和精力,生活是她創作的重要來源。
在《澳門人家》製作過程中,梁振華擔任總編劇和監製,有些演員是他出面去談的,編劇去談演員的好處在於,演員非常願意跟編劇來交流劇情,演員看重故事、看重劇本,編劇作為劇本的母親,自然最了解角色。
梁振華參與搭班子的過程,前期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後就沒有進組參與拍攝了,後期調色的時候,梁振華和導演一起定了最後的色調,調色階段他們爭論了有一個星期之久,後面整體出來的效果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些泛黃的懷舊色調,比現在更近的時段色調更為鮮亮。在梁振華看來,拍攝《澳門人家》是圍繞劇作為中心,並沒有為別的事情過多分心。
全面地捍衛藝術品質
文學素養之外也要有影像自覺
編劇行業始終在探討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講故事,講好故事既是最高標準,也是前提。編劇梁振華在劇本寫作之餘還擔任過總製片人的工作,與市場短兵相接的過程讓他有了對編劇素養的更多思考。
在梁振華看來,當今編劇需要學會更立體地看待創作,生活經驗和文本呈現是其中一個視角,但是捍衛一部影視作品的藝術品質,僅僅有文學視角是不完全的,它畢竟要回歸到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以前在做編劇的時候,這些問題我是不用考慮的,我是中文系出身,遵從的都是文字邏輯,隨著後來自己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螢屏,我突然發現文字只是影視作品的一種味道。我們會發現,但凡今天做得不錯的劇集,它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擁有影像自覺。就這一點而言,我入行的時候是沒有人跟我們談這個的。」
過去,導演、編劇追求的是一起努力把故事講順了,別磕磕絆絆的。但是如今,觀眾在看到流暢的、完好的故事之餘,還有一些其他要求。梁振華談到,如今我們不是只與同檔期國產劇競爭,今天的觀眾有了更加多元的選擇,日劇、美劇、英劇等劇集的製作成本、產業鏈完整度與藝術經驗,是我們現在還無法企及的。所以只能逼著我們從編劇開始,不僅是在文學創作層面,也要考慮在製作層面,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影像較好地融合,用鏡頭語言去表現你想講述的故事
網際網路時代雙向溝通加強
產品思維不要試圖改變創作思維
「我們真的不能去敷衍觀眾,螢屏上的任何用心,觀眾都看得見。」《澳門人家》播出後,身為編劇的梁振華懷著忐忑的心情看了網上觀眾的彈幕留言,比如針對劇中王傑的插曲,網友聽到立刻在彈幕上指出這首歌是1987年12月出的,幸好,梁振華在創作時對這一細節進行了查實。
「以前我們沒有彈幕,甚至連微博也沒有,更多是依靠官方的評論文章。網際網路時代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變得非常及時,你的優點、缺點都會被放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保持更高警覺,更加自律。從文本、道具,到所有場景的搭建還原都要更考究,因為觀眾可以一遍遍拉片子,去挑你的瑕疵。」
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兩位編劇都有自己的期許與計劃。梁振華談到,自己擔綱監製和總編劇的當代國安題材電視劇《暴風眼》有可能於明年上半年同觀眾見面,還有一部由其擔綱編劇的電視劇《媽媽在等你》即將開拍,該劇講述了通過「文革」結束後遼寧農村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將孩子們撫養到千禧年的故事,反映了國家的改革開放史,更加貼近時代,蘊涵了梁振華對親情的理解。
編劇孟婕透露,前幾年自己被誤診得了癌症,因而對生命、財富等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她將在接下來的劇本創作中融入這些獨到思考,目前劇本已完成一半,名字暫時還沒想好,希望明年能夠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