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俗稱「八月半」,是我國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僅次於春節過年。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合家團圓是主題。中秋團圓時,賞月、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習俗,除了月餅以外,你知道中秋時分,江蘇人還有什麼飲食習俗嗎?
本文系「方志江蘇」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載朋友圈和微信群
我國月餅的歷史很悠久,全國各地都吃月餅,據說可追溯到唐宋以前。《燕京歲時記》中有專門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江蘇一帶傳統的月餅以「蘇式月餅」為主,是以江南一帶人們的口味做成的「金腿」、「五仁」、「百果」、「棗泥」等,還有「素月餅」、 「鮮肉月餅」等。但「蘇式月餅」有個特徵,就是每一塊月餅上要貼一張薄薄的紙。這是為什麼呢?在常州,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宋代鹹淳十年(1274)六月,元兵入侵江南一帶,來年春,元軍兵臨城下。八月中秋前常州也失守,為了收復常州,南宋進士,任泉州司理的姚訔告歸隱宜興,與好友陳炤商量收復常州,於是借中秋送月餅之際,在月餅的表面紙上設下暗號「八月十五殺韃子(元軍被稱為韃子)」,是以月餅來傳達這個命令的。當人們在月餅裡,或表面見到「八月十五殺韃子」時,知道這一天統一行動,推翻元軍的統治。在中秋夜,兩軍夜襲常州,城內百姓奮起接應,內外夾攻,殺得元軍棄城逃竄,後姚訔招授為常州知州,陳炤為通判。」
在南京,老南京俗語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清初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便記錄了兩種南京當地特色月餅。一種叫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做成酥皮,再把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碾成細末,加上冰糖和豬油調製成餡。一種是花邊月餅,為明府家所獨制,用飛面拌上生豬油子,把棗肉嵌入其中,用手在碗大的麵團上捏上四邊菱花。烤制月餅的師傅需要兩個大火盆,從上下兩個面反覆炙烤,等到出鍋咬上一口,入口即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
當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喜食南京城「湧茂」茶食店的月餅。「湧茂」原本位於中華路南段西側糖坊廊巷口,前店後坊,選料講究,工藝精湛,是本幫茶食行中名店。該月餅的造型十分獨特,用大小不同規格的月餅分層堆疊,頂部以一隻壽桃作點綴,狀如寶塔,成套出售。那時在南京城內蘇式「五仁」、「椒鹽」為大宗,餘則有「松子」、「水晶」、「金鉤」、「火腿」、「肉鬆」等種。「廣式」月餅只有上等人家或新潮人等所購,為小宗。而「潮式」、「甬式」(寧波)則是其家鄉人所買,市場份額很小。
在淮安,每逢中秋佳節,總有各式各樣包裝華麗精美、口味層出不窮的月餅新鮮上市,令人眼花繚亂。但淮安人的月餅卻只有那一份最經典的老味道,身在他鄉的淮安人也總有那份難以割捨的惦念——浦樓月餅。浦樓醬園,始創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淮安唯一的中華老字號,浦樓月餅又是浦樓各類食品中的「頭牌」之一。在浦樓月餅還未供應至淮安各大超市的年代,每每臨近中秋,浦樓月餅店門口總是早早排起長龍。浦樓月餅至今仍沿用純手工古法製作工藝,從選料到加工,歷經28道工序。餡料配方更是幾十年從未改變過,在月餅口味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依然堅持只製作蘇式五仁和蘇式椒鹽兩種口味。製作月餅的都是店裡的老師傅,餡料的多少和餅皮劑子的大小不用稱,憑藉多少的手工經驗,用手手掂掂就知曉了份量。
老淮安人檢驗一塊蘇式月餅是否完美,最看重的就是吃的時候是否「掉屑子」。吃蘇式月餅,通常是右手四根指頭捏住月餅,左手在嘴下面等著,一塊月餅吃完,再將左手的「屑子」一把掩到嘴裡,這才完成了吃月餅的完整過程。月餅皮的酥脆是高度考驗烤制師傅的手藝的,238度的高溫,炙烤20分鐘,時間短了餅皮不酥,黏牙;時間長了餡料過硬,不夠鮮香。便是這番對技藝的苛求,對傳統的堅持,才造就了如今淮安人心中經久不衰的浦樓月餅。
在南通,人人也歡喜吃蘇式月餅,品種有上素的、五仁的、洗沙的、棗泥的、椒鹽的、冬瓜的、鮮肉的、火腿的等等,不僅式樣多,而且考究買個新鮮。從前南通比較大點兒的店像稻香村、景福齋總是自己做月餅賣,有些南貨店像鼎泰、沅大昌、江源昌、順和齋也做月餅。解放以後,鼎隆、可口、大隆、稻香村這些店,中秋節也要做月餅。清朝道光年間的《漁灣竹枝詞》裡,南通人黃金魁這樣記述石港的中秋月餅:
月餅興隆第一家,
招牌燈燭點紅紗;
中秋月餅翻新樣,
半是椒鹽半洗沙。
在無錫,隨著中秋臨近,有一種地產美味噴香上市,那就是麥餅。在無錫人眼裡,這些手作的餅頭餅腦雖然沒有月餅精緻,但是來自田間地頭的新鮮原料,經過老火灶膛的爐溫以後,才是江南人舌尖不能磨滅的節日記憶。無錫麥餅哪裡強?那必須是厚橋和陽山!厚橋手工推酥麥餅,採用最傳統的土灶,揉粉、做酥、拌餡、包餡、成型、撒上白芝麻黑芝麻、烘烤、出爐,一個個黃燦燦的麥餅就做好了。一口咬下去皮薄餡多,滿滿兒時的味道。陽山大麥餅最大的特色就是薄如一張紙又圓如滿月。純手工製作的陽山麥餅,捏之不牢,隨風而去;下風三裡,即聞其香;輕輕一咬,「咯嘣」一聲,脆、糯、酥、韌,滿口清香,數日不去。烤好的大麥餅容易吸收水分,放了幾天就不脆了,但只要放在火上烘烤一下,冷卻後又會變得香脆。
煮酒賞月醉秋風,把盞品蟹話團圓,江蘇人對螃蟹的偏愛全國聞名。金秋品蟹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傳統。《紅樓夢》中關於「賞菊品蟹」的場景描寫,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文學片段。江蘇很多地方都有中秋節品蟹的習俗。連雲港贛榆梭子蟹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體大肉多,味鮮美,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清蒸之後,將其肉蘸以薑末醋汁,佐以醇酒,別有風味,是中秋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鎮江江蟹是鎮江的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芙蓉套蟹」是鎮江中秋特色菜,這道菜的創意來自《白蛇傳》,修煉法術成功後的小青,尋法海復仇,法海被小青打敗後,慌不擇路,變成一隻小螃蟹,又鑽到了一隻大螃蟹的肚子裡。從此長江裡的螃蟹,蟹黃旁都有一個像和尚一樣的東西,鎮江人都說這是法海變的。這就是「套蟹」的來歷,所謂套蟹,大蟹殼中藏有小蟹。上席時,要以姜米、香醋佐食,蟹肉肥嫩鮮美,芙蓉潔白細嫩,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動。
淮安市擁有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以及江蘇省第四大湖白馬湖,兩湖均湖水質優良,盛產優質大閘蟹。其中,洪澤湖大閘蟹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膏黃如金,具有個大、螯肥、肉香的特質。說起中秋吃蟹,就不得不提淮安的蟹黃湯包。老淮安人的團圓宴上,往往會來上一屜熱氣騰騰、鮮香撲鼻的蟹黃湯包。中秋月下,桂花飄香,咬開湯包纖薄的麵皮,吸一口鮮美湯汁,霎那間蟹黃鮮香伴著金桂清香沁入口鼻,久久回味。
老淮安的湯包,又以文樓為最。文樓的蟹黃湯包,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用料及製作手法都極其講究,皮面纖薄,餡料豐富。餡心以蟹黃、蝦米、肉皮、肉塊、雞丁、竹筍、香料、紹興酒等12種配料調製而成。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冷凍後餡心滿滿納入皮面中,入籠蒸製。正宗的文樓蟹黃湯包必是包36道褶的,一道不多,一道不少;湯包入籠的時間也必須嚴格把控,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新鮮出籠的湯包晶瑩剔透,皮薄如紙。熟練的師傅將滾燙的湯包用手小心抓入小碟內,倒上浦樓香醋,撒上姜米。如此一來「湯清不膩、稠而不油、蟹味鮮美」的文樓蟹黃湯包便可上桌了。
鹽城人喜食醉蟹。大縱湖醉蟹是江蘇省鹽城市大縱湖鎮傳統名菜,清乾隆七年(1742年)《鹽城縣誌》載:鹽城食品「春有條蝦」「秋有湖蟹,產大縱湖醉蟹於西鄉湖蕩中,味較他處獨美。至秋時淮揚販載而往,無閒晨夕」。所說產湖蟹的湖蕩主要是大縱湖。大縱湖面寬水深,螃蟹個大、膘肥,一般三、四隻一斤。大者重達半斤,只只青背白肚、黃毛金鉤。將蟹洗淨後,配以鹽城麯酒、米酒、淮鹽、花椒等原料醉制。外觀似活、肉質細嫩、味醇濃鬱、醉氣惹人,不愧為中秋宴席上的佳品。
宿遷的洪澤湖大閘蟹自古名聞遐邇,這裡的大閘蟹肢體肥大、殼青肚白、肉質細嫩,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脂黃如金。成蟹殼肉盈實,膏脂豐腴,煮熟後,體色勻紅,雌蟹「蟹黃」油紅如榴米,雄蟹「蟹黃」通透如玉;蟹肉微甜、味鮮,蟹殼簿而脆鈣質含量高,是一種難得的風味佳餚,深受市場青睞。
泰州多水網溼地,盛產河蟹。每到中秋前後,「秋風響,蟹腳癢」,河蟹逐漸變得膏滿黃肥,姜堰溱湖籪蟹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古便有「南閘北籪」之名(南有陽澄湖閘蟹,北有溱湖籪蟹)。此時的河蟹,開始回遊到長江入海口交配產卵。它們一碰上籪(將竹枝或葦稈編成柵欄直立水中,以截斷魚、蟹去路的一種漁具),便紛紛向兩邊高處爬去,翻過籪後,一隻只落在篾簍之中。只有體肥肉壯的大蟹,才有能力爬上高高的籪,這些翻過籪的螃蟹,稱為「籪蟹」。此外,興化紅膏大閘蟹也頗有名氣。河蟹蒸熟之後,雌蟹蟹黃紅中帶金,雄蟹蟹膏透明軟膩,入口鮮香溢甜。但凡有幸品嘗過溱湖籪蟹的人,大概一輩子忘不了那大快朵頤、暢快淋漓的感覺。泰州人置辦家宴,清蒸河蟹往往作為壓軸節目,如果提前上席,因其鮮美無倫,食客們會覺得其他菜餚索然乏味。
江蘇很多地方還有這中秋節要「殺鴨子」的習俗,不光是在號稱「沒有一隻鴨子能走出」的南京如此,在南通、揚州等地,人們平日裡不常吃鴨子,但中秋節卻一定要殺鴨子。據傳,和月餅上要貼一張薄薄的紙一樣,這個習俗和「八月十五殺韃子」有關,當時老百姓齊心相約在中秋節的夜裡磨刀殺韃子。蒙古人看到家家戶戶在磨刀,就問在做什麼?居民回答,在「殺鴨子」。所以,蘇北一帶的人們每逢中秋節家家都要吃鴨子,日子一長就成了一種風俗。
南通河多,溝頭兒多,農村裡頭養鴨子的也特別多。中秋節的時候鴨子正肥,一般的人家總是歡喜買只鴨子家來吃吃。按照本地的風俗,大都歡喜吃紅燒鴨子或者是白煨的「八寶鴨子」。所謂「八寶鴨子」,就是鴨子拔毛洗靈泛了以後不剖肚,僅僅在肚子底下橫開一個小口,把內臟摳出來;轉來用糯米、肉丁兒、竹筍丁兒、香菇丁兒和生薑、蔥這些配料塞到鴨子肚子裡頭去,再用針線把切口縫起來;下鍋之後加水用文火煨爛。吃到嘴裡是肉酥湯肥。
揚州的高郵麻鴨,因鴨毛與麻雀毛相似,放稱麻鴨。它與北京鴨、紹興鴨並彌全國三大名鴨鴨種。據清《高郵州志》記載:康熙年間雞鴨鵝,以上三種,業炕房者取暖以火炕之得生,並售地方。史記有三百多年歷史。宣統元年,香酥麻鴨曾被選送南洋勸業會,博得世界與會者的稱讚。近百年來一直遠銷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和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歡迎。幾年前,香酥麻鴨入選世界一百種名菜譜,可見影響之大。香酥麻鴨油汆棗紅、乳制金黃、皮酥肉嫩,鹹中藏甜,甜中寓香,助酒,健胃,宴席上這道菜,與宴的人們總要「搶」而食之,筷子一撥,骨架傾倒,肉脫骨,皮鬆脆,一盤上桌,蘇蘇有聲,令人身心舒暢,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
在南京,和端午節(五月節)尚五一樣,中秋尚八,家家戶戶餐桌上也得湊出八樣家常菜餚,南京話叫「八樣頭」。南京特產桂花鴨當仁不讓是這八樣頭中的頭一樣。中秋時分,鴨子初長成,屬青壯之時,肉嫩骨脆,皮薄脂少,味鮮可口,正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故名桂花鴨。
中秋時節正好是各種農作物收穫的季節,人們在拜月時,以菱、藕、石榴等作為齋月供品,對月膜拜。「花下藕、紅石榴、團圓餅」,還有芋頭、菱角、毛豆等,不僅是拜月必不可少的供品,也是節日的應景食品。
桂花糖芋艿,蘇州人中秋節必吃,中秋正是新芋艿上市、丹桂飄香的時節。從中秋到初冬,桂花糖芋艿一直是蘇州人時令性的美味小吃。這幾年我吃到最好的桂花糖芋艿是在平江路的「品芳」。品芳把蘇州傳統小吃做得精而全,據說那裡的桂花糖芋艿是一年四季都供應的。蘇州人燒芋艿,先要焯水,過一潽水。燒煮時要放一點點食用鹼,放紅糖,熄火後放入糖桂花,食用時再加白糖。一碗桂花糖芋艿,看著,湯紅紅的,有點稠,碗裡漂著點點金黃色的桂花;聞著,香香的,是那樣地誘人;吃著,那芋艿酥糯而仍有質感。真想唱一曲《江南好》。
在常州,中秋節的早晨,大家都要吃「糖芋頭」,中午吃「鹹膩頭」(菱膩頭),晚上吃「亮月餅」。特別是「菱膩頭」中吃的「菱」,也是寓意小孩子聰明伶俐。這天食物中會有菱和南瓜(常州人稱北瓜)。這裡面還有一則故事。中秋節走月亮時,要「摸秋」,也是摸瓜果求子,特別是婚後未生孩子的,和新婚想早得貴子的,在中秋之夜一定要摘一個南瓜(北瓜)回來,「南」瓜與「男」諧音。
在徐州,飠它湯是有名的早餐名點,古稱雉羹,堯時,籛鏗以雉羹進獻堯帝,治好了堯帝的病,被封到大彭國,是大彭氏國的始祖,尊稱為「彭祖」。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傳說乾隆微服私訪途經徐州,品賞到飠它湯美味,很是愜意。便問廚師:"是啥湯?"廚師隨口答曰:「就是飠它湯」。後地方官員認為這是御賜湯名即將彭祖羹改為「飠它湯」。
鎮江人中秋節必吃的食品是菱角和芋頭,菱角,寓意聰明伶俐;芋頭,寓意闢邪消災。鎮江中秋特色菜餚有炒毛蟹、面拖蟹、「芙蓉套蟹」、菱米(慄子)燒雞、紅燒鱖魚、油爆大蝦等。
不管在何地,中秋節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定是越來越豐盛;不管吃的是什麼,「團圓味」才是最重要的。
你家的中秋團圓宴都有哪些必吃菜呢?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組稿: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與各設區市地方志工作機構聯合編撰,感謝下列單位和人員對本文給予的大力支持。
1、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周黎明、李智文
2、無錫市地方志辦公室:周建軍
3、徐州市史志辦公室:柳彥
4、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陳勇、馮影
5、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葉正亭
6、南通市地方志辦公室:史志通
7、連雲港市地方志辦公室:港志 王健民
8、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王若霜
9、鹽城市地方志辦公室:陶斯靜
10、揚州市餐飲協會:施志棠
11、鎮江市史志辦公室:翁紅霞、宗晨婕
12、泰州市史志辦公室:徐強
13、宿遷市史志辦公室:陳昇山、李智
往期精彩回顧
徵稿文章以弘揚傳統文化、宣傳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風貌、講述江蘇故事為主。來稿一經採用,即根據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數在2500~5000字,配相關圖片。優先使用配音頻、視頻的稿件。文章註明作者姓名、單位、聯繫電話、通訊地址等以便聯繫。
投稿郵箱:jssdfzwxxz@163.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顧問/吉 祥 責編/ 沈萌溦 劉佟軍 美編/沈 潔
音頻技術由訊飛有聲支持
部分圖片視頻來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如需轉載、煩請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