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結果等來報復性漲價!
「海底撈明顯貴了,2個人吃了360元,之前差不多的菜品才花300出頭!」「毛肚都快80元一份了,貴!」 近日,海底撈、西貝莜麵村等餐飲企業上調了價格,引得不少吃貨們紛紛吐槽。4月7日,記者走訪南京多家餐飲店發現,目前南京的海底撈、西貝等確實部分菜品都已上調價格,部分「洋快餐」、小吃店的價格有的也有上調。
4月5日晚間,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回應,漲價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漲影響,但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4月7日,海底撈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因人工採購消毒成本增加,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私營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蔣澤中表示,「在原材料等成本上漲的基礎上,企業可以適當漲價,甚至應該保持原價格,用以爭取消費者認同,增加市場規模效應。」蔣澤中認為,隨著企業的復工,市場消費會產生反彈,且力度很大,這正是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顧客忠誠度的好時機,調價明顯會損害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和品牌認同度。」
近日,海底撈發布了2019年的年報。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5%;實現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實現了營收、淨利雙增長。
翻臺率一向是海底撈最引以為傲的、優於同行的指標,其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平均翻臺率分別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但2019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下降為4.8次/天。這是海底撈公布財務數據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疫情期間餐飲行業自救
雖然海底撈成為眾矢之的,但復工後漲價的餐飲企業又何止海底撈一家。
在海底撈漲價被「抓包」後,同為明星企業的西貝莜麵村也屢被網友吐槽漲價。在疫情期間,西貝董事長賈國龍最先公開發聲,稱「現金流根本扛不住」,只能撐三個月。在後續採訪中,賈國龍曾表示,預計西貝春節期間一個月將損失7-8億元。
海底撈:
自2月14日起,於北京、上海提供海底撈生鮮食材售賣服務;2月15日起,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等城市部分門店陸續恢復外送服務,其他城市門店也將隨後陸續恢復外賣服務,為了保證疫情期間安全服務,海底撈外送支持「無接觸配送」,不提供鍋爐器具租賃及入戶服務。
太二酸菜魚:
2月24日起,在廣州深圳部分門店上線美團外賣;3月13日,太二酸菜將外送服務擴展至北京、上海、廈門、南京等城市,同時支持門店自提服務;為了提升消費者外賣體驗,太二將米飯、冰粉、蝦仁娃娃菜加量10%;3月20日,太二酸菜魚宣布延長外賣服務一個月。
眉州東坡:
發力供應鏈,啟動平價菜站,把四川的瓜果、蔬菜、調味料、生鮮、成品、半成品以平價的方式服務社區,提供便利;發力外賣,確保外送不漲價,到店自取享受會員價服務;在湖北運營門店作為「戰地食堂」,為抗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等免費供餐。
各家餐飲企業自救措施不一而足,總的來看,發力外賣、自提、售賣半成品等仍是主流趨勢,其餘創新之處主要集中在流量獲取和出貨渠道建設之上。在自救之外,各地政府發放的大量消費券,也為餐飲企業的復甦助力良多。
還有一部分人則在糾結,海底撈怎麼就突然就漲價了呢?
01營收大失血了唄
大家都知道,在疫情發生後,海底撈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業。這段日子對我們來說,那真是想它想的「抓耳撓腮」。
每天的微博、朋友圈裡也都是大家對海底撈花式秀出的想念。
有寫小作文的
有望照止餓的
在吃不到海底撈的日子裡,我們除了患上相思病,甚至還為海底撈擔心。
在看到國內餐飲業屢屢挫敗的消息時,都會為海底撈心裡狠狠捏一把汗:可千萬別倒啊!
可是海底撈呢?仿佛一個「渣男」一般,忽視我們的想念。
我們想它,它就提前休市;我們想它家的外賣,它就一刀切斷。我們已經想到流口水了,它竟然還通告延長休市期限。
就這樣任性不開門,讓海底撈大放血。
在停業的46天中,海底撈線下門店幾乎顆粒無收。中信建投數據顯示:疫情造成海底撈營收損失約50.4億元!
即便面臨如此的損失,海底撈也仿佛不肉疼,眼皮子都不動一下。那這段不開門的日子裡,海底撈乾嘛去了呢?
2月3日,正是疫情嚴重時期,餐飲業地動山搖的時候。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一邊煮著西紅柿雞蛋面,一邊對自己的10多萬員工說:你們幾年都沒在春節放假,現在好好歇歇吧。
你沒看錯,海底撈趁著這次不開業,讓員工歇業放了個大長假。
而且這段時間裡,它不僅沒有降薪,反而按照正常標準發放工資,並最大程度保障自己員工的防疫用品供給!
除了保障日常生活,海底撈總指揮部還搭建起16人的心理輔導團隊,按區域分成四組,為員工提供心理諮詢。每個門店安排專人定期與員工聯繫溝通。
正是這樣的體恤,即便是在疫情最兇猛的爆發期,海底撈仍有3萬名員工自願留在門店裡待命。
1個月之後,海底撈才官宣恢復外賣。花了40多天讓員工穩定,接下來就是另一項大工程:讓顧客吃得安心。
每位海底撈員工都要量體溫、消毒。換上每日公司替換的口罩、手淘、護目鏡。
在外賣餐包裡,海底撈會放上「安心卡」。把所有接觸過這份外賣的人員,在卡片上寫的明明白白。
配送時,外賣小哥隨身攜帶消毒水。配送時,也會與顧客強行隔開3米實現無接觸配送。
在照顧人這件事兒上,海底撈是真的做到了事無巨細。也難怪,它能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年營收破百億的餐飲企業。
03
說到底,我們喜歡海底撈還是因為他家的服務。不論是疫情前,還是疫情中的態度。
毫不誇張地說,共和君如果去海底撈消費400元,可能300元都是為了服務。畢竟,海底撈能把我們每個人都寵成小公主。
哪怕遭受了疫情的打擊,共和君昨天去吃的那一頓,海底撈還是依舊的溫暖。
我跟朋友剛坐下,只是拂了兩下手臂,立馬拿了毛毯過來給我;
聽到我跟朋友說了句「可能是我很久沒吃了.",立馬過來問我:怎麼了嗎?味道是不對了嗎?
從進店到吃完離開,每一個人都會向我鞠躬。
火鍋屆要是論服務,海底撈就是第一。但如今的漲價,還是有些許誇張。
海底撈只是困境中的代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餐飲門店數量超800萬家,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因此,在行業自救之外,為了提振消費信心,穩定行業就業,很多城市都發放了消費券,其中有不少是定向面對餐飲行業的。
企業的自救和官方的扶持,可能會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但不管怎麼說,經過疫情之後,餐飲行業大洗牌是必然的事情。
要知道,目前雖然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斷,不過境外輸入風險還存在。餐飲行業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那樣,達到100%的復工復產率,還相當遙遠,更何況,還要嚴格控制排隊就餐的人流密度。尤其像北京,日前再次明確,「可能較長時期處於疫情防控的狀態」。所以一個無比殘酷的事實是,數不勝數的餐飲商家可能會就此倒下。
在大洗牌中率先倒下的,當然不會是那些頭部品牌。原因在於,這些頭部品牌在長期的運營管理中,從資金鍊到供應鏈都具備了獨特的優勢,抗風險能力更高。
另一方面,海底撈等頭部品牌,目標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本就處於中上層,對漲價的消化能力更強。
更重要的是,這類餐飲品牌的忠誠度,以及衛生安全管理上的市場認可度,都要更高。疫情進入尾聲階段,餐館恢復堂食,它們自然也會是率先恢復人氣的那一撥。
至於那些中小企業和商戶,由於缺乏品牌黏性,一旦貿然漲價,消費者自然會追尋其他的替代性選擇。所以不誇張地說,對這部分競爭力偏弱的商家而言,眼前的困難才剛剛開始。
當然,也不用太過擔心,中國的消費市場仍然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報復性漲價」到來後,「報復性消費」未必會缺席。只要疫情控制住,消費回補和反彈只是時間問題。而換個角度看,疫情加劇行業洗牌,也能夠實現優勝劣汰,提升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