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國時期的四川錢幣
文/孔路原
清末四川通用龍模鑄造銀幣,民國成立後廢除龍模,由四川軍政府自創模型,「一面中書四川銀幣四字,中心作海棠花一小朵,上邊加軍政府造四字,下邊加壹圓二字;另一面用十八小圈繞一大圈,圈內篆文漢字,以直線紋為底。上邊加中華民國某年字樣,其銀字的金旁系連書四畫。此項模型即為四川銀元定型,一直未變。」(見《四川軍閥史料》第二輯)
1912年,成都造幣廠開鑄四種銀幣,一元幣重七錢二分、五角幣重三錢六分、二角幣重一錢四分四釐、一角幣重七分二釐。當年共鑄二百九十餘萬元。其中各種角幣約一十一萬元。此後「一角、二角的銀幣完全停鑄,只鑄五角幣」。故一、二角銀幣當時在市面流通很少,現更其難覓。
1913年,川督胡景伊為鎮壓熊克武在川發動的二次討袁革命,軍需孔急而大肆鼓鑄漢字川版銀元,至1915年陳宦入川時止,共鑄一千三百餘萬元,其中僅有五萬餘元五角幣。1917年,羅佩金、戴戡主持川政時,又完全停鑄五角銀幣,只鑄一元者。
根據《國幣條例》規定,一元銀幣主幣其成色為銀九銅一,而銀輔幣為銀七銅三。為防止輔幣過多,有損幣信,同時又規定,輔幣之鑄造量應限制在主幣的百分之二十之內。1922年,劉存勳主川時,為求鑄造餘利,則反其道而行之,公然違反《國幣條例》,加大五角銀輔幣鑄造比例。「當年鼓鑄一元銀元約二百八十萬左右,而鼓鑄的五角銀幣達八十三萬餘元」,幾乎為主幣的三分之一。1924年,楊森任四川軍務督理,為擴軍籌餉,竟下令造幣廠停鑄一元銀幣,只鑄五角銀幣。
1925年,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三軍聯合逐走楊森,進入成都後,鄧錫侯接管造幣廠,即步楊森後塵,全鑄半元銀幣。由於鄧錫侯獨佔造幣廠,引起劉文輝不滿。劉遂收買造幣廠制模工匠,為其雕模,在其防區雅安開鑄銀幣。川中軍閥盡皆仿效,劉部在會理、鄧部在成都忠烈祠、城隍廟及遂寧防區、謝德勘在成都外南倒桑樹街、羅澤洲在順慶、鄧國璋在郫縣、黃逸民在灌縣、揚榮向在金堂、陳書農在合川、田部何瞻如在安縣、曾南夫在三橋南街紛紛開廠鑄幣。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川中軍閥鑄幣之所多達28處。其鑄皆五角幣,且成色低下,含銀竟有低至3-5成者。故四川民間為區別之,稱前成都造幣廠所鑄五角幣為「廠版」,稱各地軍閥設廠所鑄五角幣為「雜版」。
由於軍閥私鑄濫造,致使川中幣制大亂。因各地所鑄之銀幣成色不一,在流通中需對其含銀高低進行鑑別,大大造成了經濟活動中的嚴重困難。據《成都文史資料》記載,當時成都安樂寺(銀錢總市)上,川鑄大洋壹圓(漢字版),四筆橫寫的全字旁高於金字旁;雙須高於無須。五角幣廠版高於雜版;廠版又分尖花、圓花以及圓字開口、角字出足等名目。
低成色雜版五角幣泛濫成災,成都金融紊亂達於極點。成色較高之一元幣大多隱匿不出,而廠版五角作九折、雜版五角作八折行使。且各地之折率不一,波伏較大。1927年,四川邊防軍總司令李家鈺在其防區擅自規定雜版作五折使用。故大量雜版湧入尚將雜版以八折行使之成都,引起人心惶惶,市場一片混亂,從而激起了一場雜版風潮。商民驚恐,交易停止,店鋪關門,形成罷市。
1928年,雜版在市面僅以二折行使,完全跌致原材料價值之下。各地軍閥私鑄半元雜版已無利可圖。故又回收雜版提取白銀,改鑄一元大洋。歷時一年半之久的雜版風潮漸息。但川中軍閥大小造幣廠鑄造壹圓川板仍貫其始終。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因其鑄主眾多,鑄期較長,再加鑄造期間換模修版等緣故,現存於世者版別極其繁雜,當在百種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