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張谷英淳樸民風600多年薪火相傳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寒冬時節,北風瑟瑟,嶽陽縣張谷英村卻暖意融融。這座湘楚民居「活化石」佔地面積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間,2700多位張氏族人聚住同一屋簷下。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高懸於張谷英村「當大門」前,成為600餘年來張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歷經無數先賢修訂、完善,25條家訓、5條族戒流傳至今,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鑄就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更是張氏家族的一大特色。2015年12月31日,張谷英第19世孫、原嶽陽市政協主席張治雄驕傲地告訴記者:「600多年來,張谷英後裔中沒有一個貪官。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了4個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族,張谷英村名列其中。張谷英家規中第五戒便是『戒貪忌』,意即不要貪取財物。數百年前張氏先人就對子孫在這方面作了要求,這是了不起的智慧!」

  87歲老人:要一篙子打到底

  從「當大門」轉入一小巷,便到了紡績堂。「蓄林不懲竊侵,夜招惠賜憐飢餓;待嫁倏盲求廢,緣締堅持美大倫。」柱上這副對聯講述著前清秀才、張谷英第17代孫張雲屏的兩個故事。

  上聯講的是清道光年間,有人在張谷英村祖墳山上盜樹,被張雲屏捉住。一問,那盜樹者一家饑寒交迫,想以此樹換米充飢。張雲屏頓生憐憫,放人一馬,還贈送銀兩,讓他渡過了難關。

  下聯講的是張雲屏與平江縣岑川鄉一李姓女子訂了婚約。後來,此女因病致盲,主動請求廢婚。張雲屏不從:「相愛者情,緒合者義,山盟海誓,終身不渝,豈能因病而負初衷。」張雲屏仍迎娶盲女,白頭偕老。

  與紡績堂毗鄰的幾間老屋裡,住著廝守了70年的張南明、陳沉香夫婦。「我和老伴都是87歲,結婚70年沒拌過嘴,沒紅過臉。既然對一個人好,就要好到底!」張爹伸出蒼老的手,梳著老伴花白稀疏的頭髮。陳娭毑斜靠著丈夫,像靠著一座大山。

  陳娭毑患膽囊炎一年了,張爹照顧她起居梳洗,恩愛如新。天氣轉好,他便挽著老伴的手,坐在溪邊曬太陽,有說不盡的溫情,看不完的夕陽。

  人們常說金婚可貴,但此間六七十年不離不棄的老人比比皆是。一個叫張丹生的老人,與老伴整整相守了80年!

  張南明早些年從事打豆腐,遊客喜歡到他家參觀老房子、拍照。去年夏天的一天,一位遊客將一個幾萬塊錢的長鏡頭遺失在他家。張爹一直沒睡,讓屋裡燈亮著。當日21時許,客人返回尋找。張爹完璧歸趙,鬆了一口氣:「祖宗告訴我,做人要清白,要一篙子打到底!」

  三橋飯店老闆:有時寧可虧自己

  「酒店一家盈四座;遊人百步覽三橋。」「西頭岸」的「百步三橋」,流水潺潺,如詩如畫。村人張海淮、劉細瓊夫婦經營著三橋飯店。餐廳80多平方米,樓上5間客房。店裡陳列著一些字畫。牆上掛著一幅珍貴照片,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坐在他家的太師椅上精神煥發。這裡已成許多美術生寫生的食宿基地。

  天斷黑了,張海淮忙著接待一批住客。記者問他一年有多少收入,他靦腆一笑:「七八萬元吧。土雞、園裡小菜、港中小魚、豆腐、竹筍,都是客人們愛吃的東西。每年暑假,來我們這裡寫生的學生特別多。」

  2012年,湖南工學院的美術生小楊在三橋飯店住了半個月。臨走時,小楊掏出100元錢,滿臉通紅地說:「我的父母親生病了。叔叔,我的錢全在這兒。」張海淮心軟了:「叔叔不收你的錢,你就在這安心畫畫吧。」小楊聽了直掉淚。

  「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因為我做的大部分是學生生意,不圖賺錢。我們開店子的,有時寧可虧自己。」張海淮說。

  窗外已是燈影朦朧,張海淮給記者講起了「百步三橋」的來歷。

  先前,這條平江通往嶽陽的古驛道上沒有橋,行人過往要依靠河中的跳石。清嘉慶九年臘月的一天,一位平江人在張谷英村買了一擔谷回去過年,經跳石過河時不慎跌了一跤,谷全部掉到了水中。他傷心地哭起來。

  恰巧張谷英第16世孫張緒棟路過,便把他帶回家,送了一擔谷給他,還給了一串錢作路費。次年,張緒棟個人出資修了「百步三橋」,方便行人過往。

  張海淮說,他是緒棟公的第7世孫,先祖的故事他耳熟能詳,教了30多年書的父親經常講給他聽。

  好媳婦徐嶽華:照顧公婆行孝道

  「當大門」左側有一座虎形山,山腳有一座墳,村人叫它「孝子墳」。裡面葬著張谷英的第19代孫張紹昆,斑駁的石碑上記載了他「割股醫親」的故事。

  張紹昆的故事,滋養著族人孝順父母的民風。

  孝子墳斜對面有一住戶,女主人徐嶽華,今年52歲,丈夫張正安是鄉鎮幹部,因工作需要曾到多地任職。20多年來,徐嶽華沒隨丈夫居住,而是留在村裡照料雙親。其婆婆甘寒珍80歲時癱瘓了,徐嶽華悉心照料。婆婆愛乾淨,洗頭髮拒絕用洗髮精,徐嶽華就按她的要求用稻草灰給她洗頭髮,洗一次就是好半天。婆婆88歲去世時,仍是滿頭青絲。

  徐嶽華的公公張為美,90歲以後就半痴呆了。徐嶽華每餐要為他用溫毛巾抹乾落在胸前的殘湯飯粒,每天要為他擦亂吐在鞋子、衫袖或褲管上的濃痰。老人上廁所經常把褲子弄髒,洗澡也需要人料理,徐嶽華就像照料嬰兒一樣照料著公公……張爹今年96歲了,走出去乾乾淨淨。

  像徐嶽華這樣的好媳婦、好兒女,在張谷英村不勝枚舉。2014年,13歲少年張海標被評為湖南省「最美孝心少年」。他是張谷英的第28世孫,在張谷英中學讀書。海標家庭貧困,父親患白癜風和腰椎間盤突出,母親因嚴重哮喘病常年臥床,姐姐求學在外,7歲的弟弟讀小學。全家靠父親耕種3畝水田和打零工維持生計。從8歲開始,海標就幫父親照顧母親和弟弟,晨起打掃衛生,做飯煎藥,放學回家洗碗、洗衣,睡前給母親按摩,農忙時節下田做農活。他孝老愛親的事跡在當地傳為美談。

  行走在那些老巷子裡,不時能聽到一些小孩在唱一首《勸孝歌》:「勸善書多皆切記,我勸世人從孝起。堂前父母大於天,須知萬事孝為先……」此歌作者叫張錦山,是張谷英第17世孫。其母謝老太太為養育子女,守節60年,事跡納入了縣誌。鹹豐十年,張錦山感恩母親,寫下了字字真情的《勸孝歌》,被族人視為傳家之寶。

  石礎一圓一方,好傳統禮讓三先

  天剛亮,張谷英村就醒了。天井旁的小作坊裡,金黃的新鮮油豆腐正在起鍋。街邊土特產店早早打開了木門。古村落開始優雅地迎接新的一天。

  村主任張舉安向記者介紹,每年來張谷英村旅遊的中外遊客達50萬人次,村中從事餐飲、導遊、特色食品等旅遊從業人員近500人,開辦了160家農家樂。近年來,村民60%的收入、村委會80%以上的收入來源於旅遊產業。年終分紅時,村委會把代表們召集到議事廳,先學習「孝友傳家」的祖訓,再公平分配,照顧貧寡,沒有異議。

  議事廳在畔溪長廊的中段,有什麼事情都在這裡商議。議事廳天井的四角,朝內的兩角是直角,朝外的兩角是圓角。屏門立柱的兩個石礎也是一圓一方,寓意深刻。它是族中議事的兩個規定,即對內堅持原則,對外通情達理,禮讓三先。

  作為一個行政村,張谷英村還管轄著附近一個100餘人的陳姓屋場。村裡硬化泥巴路時,村支書張文勝說:「我們老祖宗來這裡開基時發現了3塊風水寶地,是先讓人家挑,挑剩了的自己得。」大家就沒異議了,水泥路先從陳姓屋場打起,村裡的公益事業均以陳姓為先。

  張文勝所講的老祖宗開基的故事,在當地流傳了600多年。傳說明洪武年間,張谷英和好友劉萬輔、李千金「由吳入楚」,到巴陵渭洞擇地而居。張谷英精通風水,選定3塊風水寶地,分別有「官運亨通」、「四季發財」和「人丁興旺」之意。張谷英是個老實人,對朋友坦誠相告,並讓同伴先挑。劉萬輔選擇了「四季發財」,李千金選擇了「官運亨通」,張谷英得了個「人丁興旺」。果然,渭洞劉氏成為了豪富之族,李氏步入了官宦之旅,張氏則繁衍至今28代9000餘眾,蔚為大觀。

  張谷英後裔

  無一名貪官

  「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張谷英村重孝道,勤耕讀,儒風襲人。

  民國以前,這個村落共出了1名進士、7名舉人、6名貢生、45名秀才、33名太學生。清乾隆時,酷愛讀書的張錫茲與妻胡氏畫荻教子,兩個兒子苦讀不倦,雙雙中舉,胡氏被載入縣誌《賢母傳》。在張谷英大屋,兄弟同登金榜、祖孫奪取文魁的現象比較普遍。

  解放後,張谷英村有240餘人考取了大中專院校,有10多名博士生、碩士生。其中第23世孫、留英博士後張漢馬已成為了海內外著名生物學家,榮獲海外傑出華人青年科學家基金,曾被科技部等6部委邀請參與了第十個五年計劃和2000年至2015年期間的農業政策諮詢,任植物營養與植物病害小組組長。

  站在龍形山頭,視線裡是一片烏青的瓦脊。山腳下的青雲樓,是張谷英村屋頂最高的房子。上下兩層,樓下起居,樓上讀書。從明朝中葉起,它就是族中子弟學習的私塾。清鹹豐年間,70多歲的張錦山,雄心設館,栽桃育李,留下了「故老猶傳教,書香繞筆峰」的佳話。抗戰時期,張谷英第20世孫張渥潛回鄉開設「筆山草堂」,傳授儒家經典。一批批鄉土文人,在這個古老的村落裡接續著傳統的文脈,編織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

  傳統教育自有強大的道德感染力。張谷英第19世孫張治雄曾在村裡上過私塾,他說:「小時候,先生和大人就告誡我們,要『循本分,存心地,崇廉潔,慎言語,戒貪忌』,做人要循規蹈矩、本本分分,不該做的事絕對不能做,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無論是當平民百姓,還是做達官貴人,在行為方面,都要崇尚廉潔,不貪私利,一心為公;在言語方面,都要小心謹慎,不胡言亂語,不誹謗造謠。」

  600多年來,張氏子孫十分注重修身與齊家,出外為官者多達300餘人,他們恪守「崇廉潔」的家訓,為官清正廉潔,辦事公平公正。據考證,從未有過一名貪官。張谷英村的第一個進士張瑤,是張谷英的第8世孫,先後擔任過刑部主事、廣西參政。他勤政愛民,光明磊落,同僚們都畏懼這隻老虎,不敢以權謀私。民國初年,張谷英第18世孫張漁村剛毅正直。他任鄉長時,有一個姓蘭的人想納一個小妾,但又怕張漁村說其有傷風化,便以重金託人行賄。張漁村呵斥道:「我非宵小之輩,汝胡以賊行辱我?」

  在這個古老村落裡,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曾率軍南下時住在「筆山草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在上新屋讀過兩年私塾……

  如今,在渭溪南岸,有一段斑駁而齊整的石墈。一排竹籬笆,十幾盆花草,隔離出一個清靜的世界。五峰私塾就設在溪邊的一座小樓裡。溪聲不斷的小河邊,仍然迴蕩著「人之初,性本善」的古雅書聲。(徐亞平 彭新華 李桂龍)

  ■相關連結

  「民間故宮」張谷英

  相傳明洪武年間,贛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山區,見這裡群山環繞,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之念。經過細緻勘測後,大興土木,繁衍生息,綿延了28代。張公後人為紀念這位創業始祖,將其大屋取名為「張谷英」。

  張谷英村有「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3棟主建築。主建築的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簷,圍屋層層相圍,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大屋總建築面積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屋、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3個天井組成。廳堂裡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和諧統一,體現了高超的建築藝術。村人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

  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稱,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  (湖南日報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彭新華 李桂龍)

相關焦點

  • 張谷英村:淳樸民風六百年薪火相傳
    張谷英村:淳樸民風六百年薪火相傳 2016-01-04 09:00:11 [來源:華聲在線-湖南日報] [作者:徐亞平] [編輯:萬姍姍600多年來,張氏子孫十分注重修身與齊家,出外為官者多達300餘人,他們恪守「崇廉潔」的家訓,為官清正廉潔,辦事公平公正。
  • 嶽陽張谷英,憑什麼?被譽「天下第一村」
    寫張谷英的文章很多,但要把這座歷經600餘年、佔地5萬平、1732棟古民居、206個天井、62條巷道、宛如迷宮的經典湖湘大屋寫透徹的文章卻是少之又少。  最近,幻夢去了張谷英鎮,也匆匆重遊了張谷英村,更巧的是,今晚好友蘇蔚給我分享了他與他們團隊創作的一篇作品《天下第一村 世外600年》。
  • 媒體、知名自由撰稿人以及工作通訊聯絡員齊聚張谷英
    9月18日,受嶽陽紅萍文化傳媒邀請,媒體、知名自由撰稿人以及工作通訊聯絡員來到擁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張谷英鎮進行採風活動。張谷英鎮因谷英公而得名,轄區有十三個村和一個居委會,面積167平方公裡,人口數4.8萬人。張谷英鎮近年來屢獲殊榮「國家級生態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湖南省旅遊強鎮」「湖南省特色名鎮」「湖南省美麗鄉鎮」「湖南省衛生鄉鎮」等。張書記就張谷英鎮的「四色」進行介紹。
  • 張谷英古建築群
    「張谷英村以其明洪武年間遷始祖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28代,目前村內所居2600多人,均系遷始祖後代。上下600年,聚族而居可稱一奇。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嶽陽樓外樓』。歷經幾個朝代的風雨硝煙,張谷英村先後建成房屋1732間,佔地五萬多平方米,天井206個,廳堂237個,至今仍大部分保存完好。
  • 用一個假期,我們相約張谷英村,感受天下第一村的淳樸民風
    用一個假期,我們相約張谷英村,感受天下第一村的淳樸民風湖南的古村落有很多,以鳳凰最為出名,今天我想和你介紹一下湖南張谷英村,這個地方則以奇巧的建築構造著稱。村內家家相連、戶戶相通,每棟門庭由4間堂屋、廂房、耳房形成的3個天井組成。
  • 「民間故宮」史與詩——嶽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走筆
    大屋場總建築面積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  村人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張谷英村古建築群有木雕和石刻2100多處,竹報平安、孔子問禮等「傳統文化密碼」以石刻、木雕的形式生動展現。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風格之奇、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
  • 走進張谷英村 淳樸家風山高水長(圖)
    孩子們背著小書包,提著紅燈籠挨家挨戶去拜年,不管是不是親戚,老人們多會往書包裡塞些吃食,有些還會給孩子們打紅包,錢不多,20元、50元,但足以令這些孩子們開心得合不攏嘴。在她看來,這才是中國傳統的年味。  張谷英村古風古韻讓人流連,而張谷英的傳統家風更是山高水長,澤潤至今。
  • 知名真人秀節目赴嶽陽張谷英拍攝,大牌明星來了一籮筐!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李婷)11月14、15號江蘇衛視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節目《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在張谷英景區進行拍攝。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流是哺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奠基偉大復興的命脈之河。「回家」是人是情懷?江蘇衛視推出全新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通過第一視角探訪張谷英村,節目在被賦予「文旅」屬性豐富視聽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凸顯長江沿岸地區的文化魅力。
  • 旅遊景點介紹:張谷英景區
    張谷英景區位於湖南省嶽陽縣張谷英鎮境內。自明朝初年張氏始祖張谷英在此地定居以來,子孫繁衍,聚族而居已歷600餘年。目前有面積51000多平方米,房屋廳堂1732間,天井206個。建築群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比較完整的門庭有「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棟主體建築。
  • 二十多家媒體深入嶽陽縣張谷英景區採訪
    媒體記者錄拍古箏表演  紅網嶽陽縣站4月8日訊(分站記者 許偉軍 通訊員 榮光明)4月7日,素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天下第一村」嶽陽縣張谷英景區迎來了一批尊貴的客人,他們是由二十多家中央、省級、市級媒體百餘名媒體記者朋友組成的「環行洞庭——聚焦洞庭湖生態文化旅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大型主題採訪團,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張谷英「孝行天下」巴陵遊等內容進行深度採訪報導。
  • 嶽陽縣召開張谷英特色小鎮策劃方案線上匯報會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萬青昊 任貝貝)4月16日,嶽陽縣召開張谷英特色小鎮策劃方案線上匯報會,縣委書記田文靜,縣委副書記、縣長曾平原,縣領導蘇紅琳、許吉程、周裡出席會議。會議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召開。會上,深圳華僑城哈克文化有限公司、中稹湖南公司通過視頻連線,先後展示了張谷英特色小鎮策劃方案的設計概念、景觀規劃、項目運營等方面內容,與會人員就張谷英特色小鎮策劃方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車間」鍍亮張谷英,產業扶貧香古鎮
    「車間」鍍亮張谷英,產業扶貧香古鎮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通訊員 黃怡 鍾皓嶽陽縣張谷英鎮,因600多年前遵循「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隱士張谷英而得名,張氏族人聚居在5.1萬平方的連片老屋裡,傳承27代,男耕女織,來過的人都知道這裡的古風新韻,卻很少有人目睹大山裡貧困的現實,耳聞這裡衝刺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的連營號角聲。
  • 湖南岳陽張谷英村,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稱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省嶽陽市以東的渭洞筆架山和龍形山之下,地處嶽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嶽陽分別約150公裡和70公裡,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以其始遷祖張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稱。
  • 湖南岳陽旅遊景點推薦,嶽陽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嶽陽好玩的地方
    湖南岳陽人文深厚,風景秀麗,是海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嶽陽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嶽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60號),飛來鍾是其中主要景點,歷史悠久,南宋時期就有,二妃墓是紀念舜帝的兩個妃子,感情之深令人感動,沿途風景很舒服,可以看到沼澤地,湖水周邊都是青青草地,島上挺空曠的,遊客不算多,還可以餵猴子,有些地方取景拍照很不錯。
  • 湖南岳陽旅遊景點推薦,嶽陽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嶽陽好玩的地方
    湖南岳陽人文深厚,風景秀麗,是海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嶽陽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嶽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一:嶽陽樓(嶽陽市嶽陽樓區洞庭北路),一座嶽陽樓,魂牽夢繞。四:君山島(嶽陽市君山區洞庭北路60號),飛來鍾是其中主要景點,歷史悠久,南宋時期就有,二妃墓是紀念舜帝的兩個妃子,感情之深令人感動,沿途風景很舒服,可以看到沼澤地,湖水周邊都是青青草地,島上挺空曠的,遊客不算多,還可以餵猴子,有些地方取景拍照很不錯。
  • 嶽陽縣:不通高速的旅遊名鎮張谷英鎮
    張谷英鎮地處嶽陽縣東部的一處盆地地形內,與平江縣岑川鎮相鄰,是嶽陽市的著名的旅遊景區,其特產有張谷英的油豆腐。平平淡淡的張谷英旅遊雖然張谷英鎮旅遊業發達,但是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長沙和嶽陽等大城市的客源市場,景區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張谷英鎮的旅遊一直都是平平淡淡,比起火爆的天嶽山的旅遊景區而言張谷英的旅遊名氣明顯不及石牛寨。修建高速能打破張谷英鎮旅遊的瓶頸嗎?
  • 張谷英劉備洞景區邀你打卡 開啟民俗文化之旅
    本次推介會由嶽陽縣張谷英景區主辦,湖南省旅遊協會承辦,旨在更大規模地吸引長株潭遊客來張谷英觀光旅遊,共享張谷英深厚的建築和孝友文化底蘊。 推薦會上,與會人員跟隨宣傳片,走進張谷英、劉備洞景區,感受其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多元的文化內涵。
  • 「歷久彌新」的嶽陽張谷英村
    弘揚優良傳統 跟上時代步伐「歷久彌新」的嶽陽張谷英村(圖片由芒果TV提供) 肖 寧 >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芒果TV、新湖南等聯合製作的大型互動電視鄉村全景秀《三湘巨變·全民上網計劃——40年40村微紀錄》正在熱播,本期節目將鏡頭對準了嶽陽市嶽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 走進張谷英村淳樸家風山高水長
    孩子們背著小書包,提著紅燈籠挨家挨戶去拜年,不管是不是親戚,老人們多會往書包裡塞些吃食,有些還會給孩子們打紅包,錢不多,20元、50元,但足以令這些孩子們開心得合不攏嘴。在她看來,這才是中國傳統的年味。    張谷英村古風古韻讓人流連,而張谷英的傳統家風更是山高水長,澤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