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不走煙雲 道不盡溫情
——張谷英淳樸民風600多年薪火相傳
祭祖。 楊一九 攝
張谷英村的孩子。 楊一九 攝
嶽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全貌。 李敏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彭新華 李桂龍
寒冬時節,北風瑟瑟,嶽陽縣張谷英村卻暖意融融。這座湘楚民居「活化石」佔地面積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間,2700多位張氏族人聚住同一屋簷下。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高懸於張谷英村「當大門」前,成為600餘年來張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歷經無數先賢修訂、完善,25條家訓、5條族戒流傳至今,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鑄就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更是張氏家族的一大特色。2015年12月31日,張谷英第19世孫、原嶽陽市政協主席張治雄驕傲地告訴記者:「600多年來,張谷英後裔中沒有一個貪官。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了4個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族,張谷英村名列其中。張谷英家規中第五戒便是『戒貪忌』,意即不要貪取財物。數百年前張氏先人就對子孫在這方面作了要求,這是了不起的智慧!」
87歲老人:要一篙子打到底
從「當大門」轉入一小巷,便到了紡績堂。「蓄林不懲竊侵,夜招惠賜憐飢餓;待嫁倏盲求廢,緣締堅持美大倫。」柱上這副對聯講述著前清秀才、張谷英第17代孫張雲屏的兩個故事。
上聯講的是清道光年間,有人在張谷英村祖墳山上盜樹,被張雲屏捉住。一問,那盜樹者一家饑寒交迫,想以此樹換米充飢。張雲屏頓生憐憫,放人一馬,還贈送銀兩,讓他渡過了難關。
下聯講的是張雲屏與平江縣岑川鄉一李姓女子訂了婚約。後來,此女因病致盲,主動請求廢婚。張雲屏不從:「相愛者情,緒合者義,山盟海誓,終身不渝,豈能因病而負初衷。」張雲屏仍迎娶盲女,白頭偕老。
與紡績堂毗鄰的幾間老屋裡,住著廝守了70年的張南明、陳沉香夫婦。「我和老伴都是87歲,結婚70年沒拌過嘴,沒紅過臉。既然對一個人好,就要好到底!」張爹伸出蒼老的手,梳著老伴花白稀疏的頭髮。陳娭毑斜靠著丈夫,像靠著一座大山。
陳娭毑患膽囊炎一年了,張爹照顧她起居梳洗,恩愛如新。天氣轉好,他便挽著老伴的手,坐在溪邊曬太陽,有說不盡的溫情,看不完的夕陽。
人們常說金婚可貴,但此間六七十年不離不棄的老人比比皆是。一個叫張丹生的老人,與老伴整整相守了80年!
張南明早些年從事打豆腐,遊客喜歡到他家參觀老房子、拍照。去年夏天的一天,一位遊客將一個幾萬塊錢的長鏡頭遺失在他家。張爹一直沒睡,讓屋裡燈亮著。當日21時許,客人返回尋找。張爹完璧歸趙,鬆了一口氣:「祖宗告訴我,做人要清白,要一篙子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