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幼兒園老師與學生問答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起來,老師問學生們:「如果老師掉水裡了,你是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多半學生的回答是吃梨,極少部分學生回答是吃蘋果,對於這個問題,網友們有不同的意見,而家長知道後更是做出了讓人難以理解的答案。
原來幼兒園的學生回到家裡,向媽媽說明了老師的問題,問媽媽該如何回答?這一問,可把媽媽問愣住了,結果媽媽想了想說:「孩子,明天咱不去幼兒園了,媽媽給你換個教育更好的幼兒園」;幼師知道後,問這位孩子的媽媽為什麼讓孩子換幼兒園,孩子媽媽直接問答:「你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性質麼?你問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在捉弄孩子,這樣的老師,我們不需要」,這句話一出,幼師直接愣住了。
幼師找到花小妹說明了緣由,並說「其實問這個問題,有三個目的,一是上一節關於安全防溺水的課,二是培養孩子回答問題的好習慣,三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我真沒想到會搞成這樣」,花小妹對這位幼師說:「可能你的目的是好的,但你的方法是錯誤的,如果是我,我也會像這位孩子的媽媽一樣,給孩子換幼兒園」。
問題:
一般幼兒園的孩子在3歲到6歲之間,孩子內心極為脆弱,思考缺乏分析能力,但學習能力極強,非常容易接受外界事物;而幼師的問題是「如果老師掉在水裡了,你是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這句話其實包含著兩個問題,一是老師掉進水裡了,孩子你該怎麼辦?二是你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看似非常有智力的一道題,可在孩子看來就非常簡單了,就是選擇吃蘋果還是吃梨,因為你沒有問老師掉進水裡,我們該怎麼辦?可在家長眼裡,這道問題是老師明顯耍「小聰明」,在捉弄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在教育孩子。
分析:
一旦家長或網友把這個問題當成是「捉摸」孩子,那問題就大了,這樣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的,讓孩子更不敢去回答問題,這裡我們需要理解兩個概念,「逗」孩子和「捉弄」孩子的區別。
1、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居高臨下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開心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如果老師掉水裡了,你是先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這個問題更像是老師故意設下的陷阱讓孩子答錯,很多家長聽後,非常懷疑這位老師在捉弄孩子,所以才會生氣,讓孩子換幼兒園。
2、逗孩子
逗孩子與捉弄孩子的意思完全相反,「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是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孩子快樂的事件,包含著童心、快樂、幽默和智慧;比如給孩子出個腦筋進轉彎或智力題,讓孩子去想像答案或「如果老師掉進水裡了,你是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換成「如果老師掉進水裡了,你是先撥動120還是110」,用一種孩子可以理解的角度去問問題。
所以經常「捉弄」孩子,會讓孩子感到擔憂,會讓孩子養成不自信的心理,甚至為了取悅大人學會說謊;而「逗」孩子,則會給孩子愉快的心情,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進步,這是截然不同的方式,因此針對幼師的問題,很多家長會認為幼師在「捉弄」孩子。
總結:
教育家陶行知曾寫過一首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你的問題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可在小孩眼裡卻是大事,我們不要以成年人的世界把觀點強加給孩子,而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解決問題;尤其在孩子3到6歲期間,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如果老師掉在水裡了,你是先吃蘋果還是先吃梨」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