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穩外資政策要早細化快落地
——訪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如何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的影響?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穩住外資基本盤?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帶來了哪些影響?程度如何?
郝紅梅:此次疫情傳播性較強,涉及區域較廣,涵蓋了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省份,封閉、隔離、停工等措施使各行業外資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疫情對外資企業生產秩序的衝擊會有滯後效應,目前還未充分顯現,還有很多未知因素,現在評估疫情對外資企業在華業務的影響為時尚早。
受疫情影響,來訪的外商團組和出國招商團組大量取消或推遲,部分在談的外商投資項目延緩,一些在建的外資項目推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招商引資工作。從生產角度分析,產業鏈終端、面向消費者的外資企業受疫情衝擊最大,影響也最直接,預計這些行業受直接衝擊的時間至少為一個季度。對外資工業企業的影響主要是物流中斷引發的供應鏈中斷、職工返崗、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等難題。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地區復工後仍將面臨較大的疫情防控壓力。中國美國商會2月20日對169家會員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企業面臨成本增加和收入大幅降低的問題,近半企業希望中國政府能提供稅收減免方面的支持。
除直接和短期影響外,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的間接影響和滯後影響也不容忽視。市場信心受到一定損傷會使投資者形成相對固定的預期,從而對中長期投資行為作出調整。
記者:疫情是否會影響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郝紅梅: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一般是戰略性的,從資源和效率尋求型轉向市場和戰略資產尋求型是當前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導向。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建立在勞動效率和資源稟賦基礎之上,外商是否到中國投資,關鍵取決於市場容量、勞動力成本、投資環境、預期利潤等多種長期因素。從總體上看,疫情對產業鏈的影響是階段性的,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為疫情影響而改變。
但若疫情令產業鏈較長時間中斷,開工率不足,企業預期不穩,再疊加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會導致外資企業調整生產布局。疫情發生後,日本、韓國、新加坡也面臨嚴重威脅,如果疫情的影響進而延伸至全球產業鏈,並沿著產業鏈上下遊進行轉移,則國內外供求關係及產業生態關係會受到一定影響。
記者:目前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效果如何?未來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
郝紅梅:近期,國家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來扶助受到疫情影響的企業,各地方也積極出臺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此外,研究推出新的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了新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兩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修訂工作,進一步提升電信、醫療、教育、文化、金融等領域的利用外資水平。
當前,外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政策落實,確保政策措施早細化、快落地。下一步主要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繼續落實穩外資要求,更加注重以市場化改革和運用經濟手段增強外資企業內生動力。除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外,還應加快推動市場需求強烈的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儘快落地實施。二是繼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將外資企業的感受作為下一階段提升營商環境改革效果的一個檢驗標準。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公開化與透明度。三是受疫情衝擊令企業收入和利潤呈現雙下滑態勢,製造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不振、利潤率不高、稅費負擔重等長期性問題更加凸顯。下一步應儘快研究制定支持製造業利用外資的專項文件,協調相關部門在用工、能源供應、融資、產業鏈配套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