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之後,始有大立。為今之計,該淘汰的產能堅決淘汰、該倒閉的企業儘速倒閉,壯士斷腕、徹底揭去瘡疤,或許才是光伏業脫困的真正出路。對於中國光伏業而言,企業倒閉潮的到來並非末日,恰恰是重獲新生的前奏。惟其如此,漠視市場規則的企業才能為自己的原罪擔責,理性有序發展才能自覺成為行業共識,長久積聚的市場風險才能在「騰籠換鳥」中得以穩定釋放。
中國光伏業的前景依然絢爛美好,只是現階段的不少企業恐怕都將無緣那一刻的到來。「吹盡黃沙始見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將成為決定其生死存亡的關鍵砝碼。可以相信,業務類型單一、「兩頭在外」的企業在即將到來的倒閉潮中勢必會首當其衝;而產業鏈完善、多條腿走路的企業則將成為最後的贏家。
外患未除 中國還應先發制人
時間已是4月下旬,距離歐盟對華光伏「雙反」的初裁出臺僅剩一個半月的時間,而中國對歐多晶矽「雙反」也是遲遲未能落地。大限將近,這場中歐貿易戰的火藥味卻似乎開始消散。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表示,中歐圍繞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問題的溝通是「順暢並且有益的」;此前,歐盟曾有近千家企業聯名要求歐委會放棄制裁中國光伏業。市場有樂觀看法認為,歐盟對華光伏「雙反」已現轉機,最終有望獲得妥善解決。
事情果真如此麼?恐怕還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中國對歐美韓多晶矽「雙反」的初裁兩度延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等待歐盟初裁的結果出來後再做相應的決定,另一方面也是向歐盟釋放「示好」的信號。但中國對歐多晶矽「雙反」,真正中槍的其實只有德國的瓦克公司,指望歐盟為了一家公司而做出整體讓步恐怕並不現實。另一方面,歐盟進口中國的組件產值達200億美元,中國進口德國多晶矽只有6.2億美元,因此中國的和解姿態能有多大效果還有待觀察。
儘管歐洲光伏平價聯盟及上千家企業上書歐盟委員會,稱對華「雙反」將會得不償失;但是從歐盟的角度來看,以目前中國光伏業的現狀,如果「雙反」落地對中國的殺傷力無疑更大,中國更為忌憚。且在中歐貿易戰中,歐盟自始至終處於主導地位,中國只是被動應對。因此筆者認為,歐盟不會輕易撤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初裁,但是不排除歐盟以此為條件,要求中國在其他方面做出讓步,從而為自身謀求更大的利益。如果初裁稅率低於20%,就應該算是比較理想的結果。中國光伏企業切不可刀槍入庫、盲目樂觀,還應及早應對才是。
來自美國的動向也值得我們警惕。由大約240家企業組成的美國光伏製造商聯盟 (CASM)日前向美國商務部提起申訴,指責中國光伏企業謊報、瞞報產品對美出口量,從而規避美國海關的懲罰性關稅。據稱美國商務部已經要求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對這一申訴進行核查,並且「如果有必要的話會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需要指出的還有,中國對歐美韓多晶矽「雙反」的一再推遲,並沒有換來相應國家的善意表示。今年一季度進口多晶矽仍是量增價跌,上述國家對中國的傾銷行為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日益猖獗。就2月份來看,從美國進口多晶矽單價僅為12.57美元/千克,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當月德國對華出口量亦飆升至2713噸,單價則下滑至21.6美元/千克,環比下降13.6%。如此低價已遠低於中國多數企業的生產成本,令國內多晶矽廠商短期內恢復生產的希望更為渺茫。筆者認為,既然對方並不領情,那麼就不必瞻前顧後;正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果斷「亮劍」敲山震虎,或許反而更有助於中國在談判桌上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