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請客的三道菜暗藏殺機

2021-01-08 史評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請客的三道菜暗藏殺機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逆襲成功的案例。

那個時候,他家裡非常的貧窮。家裡的兄弟姐妹都被餓死了,父母也都死了,全家的人就只剩下了他自己一個人。

之後,他就去了寺廟,做了和尚。

但是,做和尚的時候,他經常的受人欺負。

所以後來他就在很多的朋友的幫助下,終於成立了強盛的明朝,給那些遼金蠻橫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朱元璋建立這麼大的王朝,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功勞,更多的應該是擁護他的那些兄弟們的功勞。

但是意外發生了,朱元璋想要立為太子的兒子,竟然去世了。

所以朱元璋就想立自己的孫子當皇帝。

但是這個孫子性格太過溫和,朱元璋認為他不能擔當這樣的重任。怕是那些開國功臣,對他有威脅,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後顧之憂。

當然這件事情得靠朱元璋去解決。

等到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過生日的時候,朱元璋就找到了機會。

那天,他就請了很多的功臣吃飯。

當時的時候,桌上擺著很多的菜,但是都是蔬菜,有韭菜青菜豆腐,還有胡蘿蔔,所以,沒有一個人動筷子,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吃蔬菜。

朱元璋就說,那不喜歡吃就上其他的菜吧,大家聽了都很高興,一連上了三個菜,分別是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還有狗肉。大家看了上了肉菜之後都很開心的吃,但是有一位大臣名叫劉伯溫,卻變了臉色。

因為這幾道菜的意思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這是在警告他們呢。

果然,幾年之後朱元璋就在慶功樓下埋了炸藥,將很多功臣炸死了,而劉伯溫卻因為看出了朱元璋的用意保住性命。

相關焦點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丨對!這是人性邪惡最佳的解釋
    狡猾的兔子死了,那麼用來追逐打獵的獵狗會被烹殺;鳥兒如果沒有了,那麼用來射殺鳥兒的好弓箭就會收藏起來,繼而老化消失。 這句話最早出自《史記·越世家》,範蠡即行逃走,臨逃走時寫了一封信給越王國的宰相文種。原文是如此描繪: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但是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歸隱了。何況越王給他說希望他把自己的計謀帶給先王。於是範蠡毫不猶豫地走了,在走之前他勸說文種趕緊走,但文種認為勾踐一定會對他不一樣執意不肯走,結局不想而知,文種被越王殺害,範蠡和西施隱於世間。除此之外範蠡人生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三次經商致富擁有萬貫家財,自稱陶朱公。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但是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歸隱了。何況越王給他說希望他把自己的計謀帶給先王。於是範蠡毫不猶豫地走了,在走之前他勸說文種趕緊走,但文種認為勾踐一定會對他不一樣執意不肯走,結局不想而知,文種被越王殺害,範蠡和西施隱於世間。除此之外範蠡人生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三次經商致富擁有萬貫家財,自稱陶朱公。
  •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從全民爸爸到資本家、走狗、吸血鬼,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今天彭叔就跟大家聊聊彭叔對這件事的看法。不是光說像馬的那個雲,而是整個網際網路紅利期的結束。最近很多人在網上各種罵阿雲,說阿雲是在吸年輕人的血,是在賺昧良心錢。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劉伯溫也是不負眾望,他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他在戰場上也是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著稱,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的才智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太平天國被剿滅的時候也是曾國藩也到了落幕的時候,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也許只是一個大學士,更不會青史留名,時勢造英雄,曾國藩就是太平天國造的英雄。洪秀全的起義,太平天國的持續發展,給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果不是洪秀全造反,曾國藩也許會在理學的道路上終老。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易(易經)遯卦九四爻解
    例解:      六二爻中提到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滅吳之後,不顧勾踐的極力挽留,立馬和他說拜拜,且淨身出戶。       範蠡還勸好友文種說,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是個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的主...
  • 《道德經》第九章: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見好就收的智慧
    後來範蠡還寫了一封信給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云云,可是文種已經聽不得別人意見了,果然不久,被賜劍而亡。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開始了清君側,殺韓信,誅蕭何....張良聞到了血腥味,遂主動要求退休,不參與朝政,專心研修辟穀導引之術,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哉。這是天道力量使然,不可不敬畏。
  • 劉禹錫路過韓信廟寫的這首詩,道出飛鳥盡,良弓藏的遺憾!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也。歷朝歷代都經常發生在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惋惜,而我們的大詩人劉禹錫,經過韓信廟時,想起韓信冤死的事情,寫下了這首惋惜的詩。詩歌的大意是:不論是將略還是兵機,你都是個蓋世的英雄,長樂宮鍾室情況突變,你才悲嘆烹狗藏良弓。後代登壇受拜的將領,一想起你來就怕立功。
  • 明太祖請客吃飯上三道菜,劉伯溫看後哆嗦著對徐達說:我們必死
    明太祖請客吃飯上三道菜,劉伯溫看後哆嗦著對徐達說:我們必死。眾所周知,皇帝朱元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並改變了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從歷史影響來看,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十大皇帝之一。朱元璋曾邀請所有明朝英雄共進晚餐。起初,只供應素菜。
  • 狡兔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嗎?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好
    另外史河中也有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之說,時勢、敵人是英雄生存立足、位列前臺的必要條件,一旦時勢變遷、敵人盡滅,便也是「狡兔死、走狗烹」之悽慘結局,尤其是擁有顯赫功勳的「功高震主」之「走狗」。由此可見,「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在君臣之間不和諧的音符。那麼除了「簡單粗暴」地搞滅絕一切的屠殺,面對「功高震主」的臣子,是否「狡兔」一死,「走狗」就一定得烹?
  • 三道菜解決開國皇帝的難言之隱!
    朱元璋聽說這位老人之後,召他進京,詢問養生之法,賈銘便將此書呈獻給朱元璋。此書主要說的是日常的養生、飲食禁忌等,記錄了三百多種食材的使用心得。看起來此書似乎沒什麼了不起,但裡面寫到:「燕窩味甘,性平。黃,黑爛者有毒,勿食」。一下子把中國人發現燕窩的時間往前推了數十年。這說明,最晚,在元朝末年,浙江一帶便有中國人食用燕窩了。
  •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上菜之後,劉伯溫看到菜名後,嚇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我國封建帝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明朝終結了遊牧民族的統治,創立很多的新舉措。朱元璋一生披荊斬棘,靠著自己的努力,做什麼事都能夠稱心如意。但是這樣一個朱元璋臨走前還是有一個心事困擾著他。朱元璋在找繼承人的時候,深思熟慮,最後他讓朱標成為了太子。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莫過於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史書翻開。便可發現這位洪武大帝,可是一位卸磨殺驢的好手。朱元璋是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帝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也十分之重,歷史上的明初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了數萬之人。就是其為了防止功臣篡奪帝位而做下的。到朱元璋駕崩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上就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
  •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盤點《資治通鑑》中名言警句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資治通鑑·漢紀三》兔子死了,用來打獵的獵狗就會被殺了吃;飛鳥被射盡,弓就不被需要了,因此被藏了起來;敵國被攻破之後,出謀的臣子就被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朱元璋請大臣們吃飯,看到桌上三道菜,劉伯溫被嚇得冷汗直流
    提起朱元璋,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有人說他是乞丐皇帝,也有人說他是草根皇帝,但是無論出身如何,朱元璋的能力是無可厚非的。 後來爆發瘟疫,家中父母兄長去世,只剩下他與二哥,為了活命,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後來在外雲遊,過了三年的乞討生活,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   後來因為不滿元朝蒙古人對於漢人的殘暴統治,他開始加入起義軍,後來投奔到郭子興的隊伍,娶了郭子興的養女,後來朱元璋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與頭腦當上了皇帝,曾經陪著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們也都受到了封賞。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莫過於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史書翻開。便可發現這位洪武大帝,可是一位卸磨殺驢的好手。朱元璋是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帝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也十分之重,歷史上的明初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了數萬之人。就是其為了防止功臣篡奪帝位而做下的。到朱元璋駕崩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上就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
  • 職場「狡兔死走狗烹」的破解之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功臣皆該死。韓信臨死發出此言,都晚了。文種不信,死於非命。只有範蠡,功成身退,千古典範。老闆用你,如果你是能人的話,一定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有外患威脅,需要你去剪除外患。
  • 朱元璋宴請群臣,剛把三個硬菜端上桌,劉伯溫就被嚇得不敢動筷
    這幫功臣都是跟著他南徵北戰一路起義過來的,很多人數次救過朱元璋的命,所以朱元璋對他們還是比較有感情,雖然這些人在開朝後居功自傲經常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可朱元璋並不想對他們趕盡殺絕,於是就設宴想要給他們提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