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場一度輝煌如今僅剩亞運村店「獨苗」華堂商場,正考慮開新店,重新殺回北京市場,在此之前,亞運村店可能被當做聯結網際網路這一新商業模式的「培養皿」。北京商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繼完成整體改造後,近期亞運村華堂開始嘗試主打日式便當等食品的外賣業務,並在試運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品類從50多種擴充到500多種。日本食品供應鏈的垂直優勢,能通過外賣幫助北京華堂繼續維持下去嗎?獨苗亞運村華堂被留下之後,一直在「掙扎」求變。
開通外賣
北京商報記者近期走訪了解到,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華堂)已經從7月10日開始正式與餓了麼外賣平臺合作推出外賣服務。最初只包括多種日式便當、飯糰、沙拉、飲料等簡餐,僅有51種SKU。從7月26日起,又上線了休閒食品、酒水飲料、甜品麵包、乳製品、肉蛋、日用百貨等多品類共500多種SKU。
「外賣平臺商品分階段上線,第一階段商品主要以自營商品為主;第二批單品,除了伊藤自有品牌和特色商品外,也有受大眾喜愛的日常品牌商品。」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程寧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已經上線的華堂商品主要來自華堂亞運村店底下一層的華堂超市,其中一部分為「7-SELECT」自有品牌。(7-SELECT為7-ELEVEn旗下自有品牌,包括零食飲料等,主打性價比,定期研發新品,而7-ELEVEn與北京華堂的日本母品牌伊藤洋華堂同屬Seven&i控股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零售企業。)
對於此次上線外賣服務的目的,程寧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一開始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增加便當產品的銷售渠道和銷量。」她介紹說,餓了麼不會是北京華堂唯一合作的外賣平臺,今後還將考慮和美團等其他外賣平臺進行合作。
在華堂超市內,記者看到,主要特色產品為各種日本食品。據消費者反映:「這裡的日本產品很全,尤其是食品類,日本調料有800多種,一些在北京開日本料理餐廳的廚師會到這裡採購。」
程寧表示,未來還會上線第三批外賣商品,其中就包括部分日本調料,她認為:「今後主力客層是80後、90後,他們需要更多個性化、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和服務;隨著旅遊行業的火爆,帶動了進口商品需求。伊藤希望在特色化、個性化、自有品牌上不斷深化和進化。」
西晴東雨
如今華堂亞運村店在北四環邊上顯得孤孤零零的,很多人都忘了北京華堂曾一度輝煌。從1997年通過合資方式進入北京市場,最多的時候,北京華堂擁有10家商場,在經歷了將近15年的瘋狂擴張後,2013年後北京華堂再未開設過新店。
通過天眼查查詢的工商信息顯示,目前北京華堂北苑店、大興店、右安門店、十裡堡店、望京店、豐臺北路店、西直門店、三裡屯店和五棵松店都已經處於註銷狀態。十去其九,唯有亞運村這一家成為了十分之一的獨苗。
北京華堂於1997年設立,目前的四家股東分別是:伊藤洋華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佔股75.75%)、日本伊藤洋華堂株式會社(佔股10.58%)、伊藤忠(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佔股1.67%)和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佔股12%),其中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即中國糖業酒類集團有限公司的100%控股母公司,歸屬中糧集團。
北京華堂的最大股東伊藤洋華堂(中國)目前在成都正在複製當年在北京的擴張,而且看似十分順利。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成都伊藤洋華堂有限公司(簡稱成都華堂)在成都共有9家門店,其中4家是在2013年於北京停止繼續開店後,在成都新設的,對於伊藤洋華堂(中國)而言,可以說得上是「西邊日出東邊雨」。
今年1月25日,位於成都綠地中心468的伊藤亞洲旗艦店「伊藤廣場」正式開門迎客,這是伊藤在中國的首個購物中心項目,伊藤廣場首次打造了伊藤橫丁小吃街。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都的華堂業績還算不錯,但「百貨+超市」的這種商業模式並不是它業績好的原因,而是成都跟北京相比,消費轉型還存在「時差」。在這種情況下,華堂還具有一定的優勢。
同時,賴陽指出:「但華堂也必須要轉型,如果還是做傳統的『百貨+超市』的模式並沒有發展前景,因為消費者對『百貨店+超市』這種業態的需求越來越低。華堂現在的轉型,是不再固守傳統模式的一種探索。」
戰略試錯
獨苗亞運村華堂被留下之後,一直在「折騰」求變,北京華堂可能把它當成了一個重新殺回北京市場的試驗,一個新商業模式的「培養皿」。在談到未來的打算時,北京華堂方面沒有掩飾自己可能的「回歸」:「我們正在北京和北京周邊選址,不排除繼續開設新店的可能性,當然這個新店可能是獨立的食品館(華堂超市),可能是華堂商場,也可能是像成都那樣的購物中心業態。」
但目前北京華堂更急需試驗出明確的戰略方向:是專心在日本進口商品上下功夫,還是轉型為服務小範圍的社區零售;外賣引領的線上模式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線下賣場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亞運村店曾於2018年5月完成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造,改造內容為縮減物販類(商品售賣類)比例,增加非物販類(餐飲、教育、娛樂等)。改造後,非物販類的服務業佔比目前達到了50%。「還將繼續擴大服務業佔比,目標是60%。」程寧介紹,近日亞運村華堂引入了星巴克、coco都可奶茶、渝是乎等餐飲品牌,凱迪斯兒童樂園、愛樂樂享兒童教育、麗家寶貝母嬰集合店、優享健身等服務於社區居民和白領的服務品牌。北京華堂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改造後,客流增長30%,綜合銷售額增長20%。
北京商報記者在該店現場調查發現,在暑假期間的非工作日上午,餐飲和兒童服務區域的業態人流量較大。但是,商場高層設有寫字樓,由於「寫字樓垂直投影範圍8米內不得設置餐飲品類」的規定,導致無論是1層還是5層的餐飲品牌都只能設置在商場內靠北側入口的區域,加上商場南北縱深較長,人流量較大的餐飲品牌對其他區域的導流效果不明顯,消費者動線設計存在天然瓶頸,這導致商場南側(即寫字樓垂直投影範圍8米內)區域的品牌人流量較少。
另外,已經上線的華堂超市產品中一部分自有品牌與7-ELEVEn便利店中售賣的產品重合,而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有著更廣的布局,目前已經超過了280家,上線這類商品外賣的滿足了哪類消費者的需求,很難判斷。對此,北京華堂方面回應稱:「北京華堂與7-ELEVEn都是單獨與外賣平臺合作的。北京華堂和7-ELEVEn業態不一樣,不論從體量大小、分布密度、商圈、客群、組貨等都不一樣。」
「在我看來,日本企業,比如華堂超市的便當生產規範比較標準,更適合做外賣。另外也不排除他們做外賣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與社區消費者之間的客群聯絡。「北京電商協會智能零售專委會秘書長魏波表示。雖然如此,目前北京華堂的外賣範圍畢竟只有周邊3公裡左右,其垂直特色日本進口產品應該輻射更廣消費者,才能發揮規模效應並拉動銷量。
魏波還介紹說,日本本土的電商進程速度不如中國,原因之一是在電商發展之前,日本零售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這時電商的優勢就發探不了太大作用。而中國零售的現狀是網際網路幫我們解決很多傳統零售沒有解決的問題。基於兩國零售國情的不同,日本零售企業在中國還需要作出較多的戰略調整。
北京商報記者 閆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