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野塘裡總是有魚?魚不會是水裡長出來的吧!

2021-02-08 貓語者


貓語者

天寒光冷,有貓無憂

這個問題有點廣了,我認為魚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問:魚是怎麼進化來的?另一個是在問:為什麼大多數有水的野塘都有魚,魚是從哪裡來的?

下面我們就分別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的。

(鄧氏魚)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大部分的野塘都有魚?


野塘就是野外的水塘,它們或是由於下雨積水形成的,或是塘底有水源形成的,亦或是人們挖掘沙土形成的等等。不管它們是如何形成的,裡面大都有魚。

那麼,為什麼沒人放魚苗,會有魚存在呢?

俗話說「千年魚籽,萬年草籽」,這是民間對於野塘為什麼有魚的解釋。實際上這種解釋是不科學的,因為魚卵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是不能存活的。那麼,野塘的魚是哪裡來的呢?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野塘本身就有水有魚,只是由於氣候原因,野塘僅剩下少量的水,這些水中就會有魚生存,魚卵當然也在其中。當遇到雨季時,野塘重新被注滿水,小魚擁有了生長環境。還有一些魚會在乾旱的季節,將魚卵產在底層的淤泥之中,所以即使有少量的水,魚卵也不會全部死亡,到了雨季,它們會再次的存活。

第二,大雨衝積。在雨季,大雨傾盆而下,一些有魚的水塘會漫過水塘,隨著雨水被衝走,一些魚就夾雜在其中,這些雨水會匯集到低洼處,形成野塘,因此野塘就有了魚。

小結:以上就是兩種野塘沒人放魚還會有魚的原因。並不是像許多人說的那樣,水能生魚,或者是魚卵能夠存活幾百上千年。因為,沒有魚卵是不可能有魚的。



魚的進化史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最早的魚類出現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時期,距今約5.4億年前,它們就是無頜魚。無頜魚是早期的脊椎動物,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上下頜,嘴巴是吸盤式的,並且這種魚只有尾鰭沒有胸鰭。

到了距今4.4億年前的泥盆紀,無頜魚經過漫長的進化成為了當時的海洋霸主。但是,在之後的1億年間,無頜魚開始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到了距今約3.5億年前,大多數的無頜魚滅絕。

在無頜魚發展的階段,約4億年前,出現了一種有頜的魚類,它們就是盾皮魚類。這種魚用上下頜取代了吸盤時的嘴巴,並且為了提高捕食能力,它們進化出了尖利的牙齒。並且這類魚有了胸鰭,這使得它們的捕獵能力和遊泳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好景不長,它們僅在地球上生存了五千萬年左右,就滅絕了。也就是說無頜魚和盾皮魚同時經歷了「泥盆紀大滅絕」。至於泥盆紀大滅絕的發生原因與當時氣候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係,科學家推斷,泥盆紀的末期全球氣候變冷,是大滅絕的直接原因。這次大滅絕直接導致了當時30%以上的生物先後滅絕。

(無頜魚)

(盾皮魚頭骨)

滅絕之後就是新生。其實,早在泥盆紀後期就出現了可以肺、腮自由切換的魚類,它就是現在依然存在的肺魚,除了肺魚在這場災難中頑強的生存下來之外,兩棲動物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魚類的多樣性在之後的石炭紀開始繁盛,出現了軟骨魚類,而在災難中存活下來的硬骨魚類也開始了分化。

最終,形成了現在魚類的多樣性。

總結

許多野塘的魚的由來,要麼是本身就有魚,要麼是其他外力因素帶來的魚。而魚則是由最早的無頜類經過漫長的演化而來的。


魚是從哪裡來的?


魚是從哪裡來的?它們父母生的唄——不管是孿生還是胎生。其實,魚的胎生是假胎生,真相是「卵胎生」。那麼,最早的魚是哪來的呢?是進化來的。

一,魚,英語叫fish,這只是一種泛稱,不是嚴格的科學名詞。在生物學中,魚被叫作「水生冷血脊椎動物」——很搞笑哈。魚,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魚,分為7個綱,有的綱已完全滅絕。

二,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38億年前,地球上產生了最早的生命——原核生物,都是細菌和藻類,藻類也是細菌。這一類生物現在仍然存在,被科學家稱作原核生物界。27億年前,從原核生物裡進化出來了單細胞真核生物,科學家稱之為原生生物界。9億年前,從單細胞真核生物中進化出來了多細胞真核生物,這些生物裡包含了動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

三,19世紀的30年代,科學界開始系統地研究動物界的發展線索,包括魚類的進化。到21世紀的現在,可以描繪出一個基本路徑。原生生物中有一個類群——領鞭毛蟲,從中進化出來了最簡單的動物——海棉(屬多孔動物門);從海綿中,衍生出來了雙胚層的腔腸動物(棘胞亞門和櫛水母動物門);從腔腸動物中,衍生出三胚層的兩側對稱動物;三胚層的兩側對稱動物中,又分化出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原口動物,是這種動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腸胚階段的胚孔發育成為成體的口,並在原腸胚的囊處重新形成了肛;後口動物,則新形成開放口,胚孔則變成了肛。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的分化,是動物的很基本的分化。

四,原口動物,包括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以及一些較小的動物門。後口動物,由棘皮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尾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含脊椎動物)組成。這裡面,有一種最早的脊索動物——文昌魚,現在仍然活著,而且形態上和其最古老祖先的形態沒什麼差別。文昌魚是濾食進食的,但是據推測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捕食進食類。但由於文昌魚有鰓裂和背索,因此被歸為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這是魚類的最早祖先了。

(雲南魚化石模擬圖)

五,最早的真正的脊椎動物的魚,也發現於中國,在雲南,是5.3億年前的化石。然後是無頜魚——八目鰻和七腮鰻,可以追溯到5.2億年前,現在仍有存活的類群。無頜魚沒有真頜,不長牙,脊索終生保存,無軟骨及骨,無真腮弓。最早的有頜魚,產生於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有頜魚有真頜,有骨鱗,頜有牙。最早的有頜魚屬棘魚綱,均已滅絕。但從中分化出來了盾皮魚綱,也已滅絕。還分化出來了鯊綱,這是在中泥盆紀,侏羅紀出現了現代鯊類。再後來,分化出來了總鰭魚類,它們是以後爬上岸的兩棲動物的祖先。(無頜魚)

六,比較細緻研究魚的,據說最早的是亞里斯多德。19世紀末,誕生了真正作為科學的魚類學,裡面包括分類學、解剖學(形態學)、行為學、生態學、生理學等等分支。20世紀中葉以後,世界上對海洋的興趣大增,與之相關的水下觀察新技術和新設備發展迅速,這是魚類學進步很快,又出現了功能解剖學、毒理學、寄生蟲學等新分支。不過,大部分研究仍然是在研究所的水族館進行的,只是模擬魚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更接近真實而已。




歡迎光顧【貓語者】淘寶店

毛孩子的放心口糧請點下面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貓語者淘寶店

或打開淘寶網,搜索店鋪名「貓語者」即可


相關焦點

  • 去野塘如何才能釣到魚?釣不到魚,沒漁獲得來看看吧
    |||— —|||環境很關鍵想要在野塘釣到魚,先得了解自己所在位置的具體情況,觀察一下野塘的大小和周邊的環境,看看水裡有沒有魚。沒有魚的話再好的裝備和技巧都白費。怎麼才能知道水裡有沒有魚呢?最簡單的辦法,繞著魚塘走兩圈,看看周圍有沒有釣魚人的痕跡。
  • 野塘裡的魚是如何來的?「萬年魚籽」是真是假?很多人都不知道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在人跡罕至的野塘裡往往都能看到很多小雜魚,比如小鯽魚、鰟鮍、麥穗、泥鰍等等,在遠離人煙的水田、沼澤、溼地裡也有同樣的現象。那麼問題來了,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野塘裡的魚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 在農村為什麼挖水塘,過幾天就會自己有魚?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
    導語:在農村為什麼挖水塘,過幾天就會自己有魚?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大家在農村的時候有沒有看到,有的時候剛挖了一個池塘但是不久之後出來裡面就會有魚。我小時候覺得這種現象非常奇怪到底這些魚是從哪裡來的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
  • 沒有魚的池塘,為什麼下過雨之後會有魚?專家這樣解釋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去野塘捉魚的經歷,小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有如今這麼發達,放學後約上幾個小夥伴去捉魚是很美好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去的很多魚塘其實是野塘,是沒有人往裡邊放魚卵的,那為什麼會有魚出現呢?
  • 為什麼池塘有水就有魚?魚是怎麼來的?還有2個你對魚的誤解
    今天在陪侄子在河邊玩的時候,他問我為啥河裡會有魚,我說在河裡啊河裡的水是流動的啊當然有魚。他問我那池塘呢?我當時就蒙了。場面非常的尷尬。回來我抓緊學習了一下。那麼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池塘裡只要放滿水就有魚?
  • 蝦蟹養殖中鱖魚吃掉池塘裡的野雜魚?
    具體危害有以下幾點: 1、鱖魚並不能完全吃掉池塘中的野雜魚,比如大規格的鯽魚、黃鱔、泥鰍等,多數時間會躲在草裡或者洞裡; 2、後期很多池塘水草不多,但是池塘的蝦蟹是要不斷脫殼的,當蝦蟹脫殼遇到天敵時,脫殼成功率就大打折扣了; 3、間接吃食,蟹農養殖過程中,不會算經濟帳,往往會因為池塘有鱖魚而捨不得殺掉池塘的野雜魚;而也雜魚的餌料係數大於4%(也就是說4斤飼料長一斤雜魚),鱖魚的餌料係數為3%(3斤雜魚長一斤鱖魚),按照飼料6500元每噸來計算,
  • 土塘養魚密度很大,底部還有大量淤泥,為什麼觀賞魚沒有問題?
    見天水和空氣流通抵得過任何觀賞魚缸的所有裝備為什麼養魚老道天天提到困水的問題,天天在說我們飼養觀賞魚要用到見天水?尤其是我們本土飼養的都是冷水魚,極少有熱帶魚,它們最為適應的就是這個水質,這個東西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大自然的新陳代謝和循環更替,以及陽光的照射和微生物循環,不是任何魚缸裡的那點生化濾材和我們的困水所能比的,這是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一點問題。
  • 為什麼野池塘裡會自己長出魚?魚從哪來?這是我聽過最科學的解釋
    導讀:農村有很多無人照料的野池塘,甚至有的只是個小水坑,但是只要這個水坑連續存在一兩年,裡面一般都會有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魚是從哪兒來的?農村老人說是草變的,果真如此嗎?農村長大的朋友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村子周圍的野池塘裡,從來沒有人在裡面養過魚,沒有撒過魚苗,但裡面卻總是有很多魚!平時用魚竿就可以釣到,要是到了旱季水被抽乾,大大小小的魚就會在水坑裡亂蹦亂跳,煞是喜人。不光外面的野池塘,甚至有時候自己在屋後挖個大坑,過兩年裡面也會長出魚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水塘裡明明有很多魚,為什麼抽乾水後幾乎都消失了?可算是知道了
    導語:水塘裡明明有很多魚,為什麼抽乾水後幾乎都消失了?可算是知道了對於生活在靠海區域的人來說,他們隨時可以吃到現抓起來的魚,可生活在內陸的人想要吃到鮮嫩的魚就比較困難了。他們只有依靠自己在魚塘裡養殖的辦法,才有鮮嫩的魚可以食用,因此,在那些地方就會出現很多水塘,人們會把剛孵出的小魚放進去養殖。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養殖的過程中,人們會看到成群的魚在裡面跳來跳去,但把魚塘裡的水弄乾後,裡面的魚竟然消失了大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首先,池塘裡的水是慢慢被抽乾的,而人們會把水抽到沒有為止。
  • 蚯蚓在土裡,魚在水裡,不同的生存環境,魚是怎麼盯上蚯蚓的?
    本篇文章以蚯蚓為題,講講蚯蚓在釣魚時的作用在展開這篇文章之前,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蚯蚓並不生活在水中,魚見到蚯蚓的機會並不多,為什麼魚會喜歡吃蚯蚓呢?原因一:蚯蚓的種類其實蠻多的,世界上有蚯蚓3000餘種,我國亦有200多種,蚯蚓不單單生存在陸地上,水裡也有蚯蚓生存,並且數量龐大。
  • 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農村裡有句話叫千年草籽,萬年魚籽,這說的就是魚籽的生命力頑強。在農村長大的人,小時候應該都經歷過到水塘去抓魚的樂趣吧。那是我們回不去的童年,也是城裡人體會不到的經歷。小時候,我們就好奇,明明那個魚塘裡的魚已經放幹水,抓完魚了,可是過幾年,那水塘又有魚了。這是為啥呢?
  • 秋季野塘初體驗之如何找塘,學會了這4種方法,就能高效判斷魚情
    這多我們釣魚人來說也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即使臨走時把塘裡的魚類全部抓完也沒關係,再過幾年肯定還會重新煥發生機,滿塘的大鯽大鯉。想想都覺得幸福感爆棚。所以筆者在閒暇之餘就到處找這些拆遷留下來的魚塘,當然也找到了一些,釣魚們可以在我拍的視頻裡看到,雖然魚有大有小,但是尋找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魚獲只是結果。
  • 長的像泥鰍卻比泥鰍好吃,嘴巴尖尖背上有刺,誰認識這種魚叫啥?
    經常去野塘釣魚的人,相信都有這樣的感覺,野塘裡魚的種類太多了,即使很多年釣魚經驗的人,有時候釣的魚自己都不認識,更何況還有很多的魚,雖然不是同一類魚,卻長的像雙胞胎兄弟一樣,這種情況太多了,比方說紅尾和黃尾,也長得很像,這次去河邊小編也釣到這樣一種魚,長的和泥鰍很像,卻比泥鰍還好吃,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吧!
  • 地裡居然長出了魚?男子拿鏟子將泥土挖開,魚自己就蹦了出來
    地裡居然長出了魚?男子拿鏟子將泥土挖開,魚自己就蹦了出來自古魚都離不開水,離開水的魚兒將會無法呼吸,地裡居然長出了魚?男子拿鏟子將泥土挖開,魚自己就蹦了出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池塘裡沒有放魚苗,時間久了竟然有魚,難倒水裡真的能長出魚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原標題:為何有水的坑裡時間久了就有魚了?「水過百天自生魚」有道理嗎?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萬年魚籽」和「水過百天自生魚」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主要是因為魚籽的外表是由一層特殊的膜包裹,能夠抵禦乾旱、炎熱以及低溫等惡劣環境,一旦乾涸的池塘或水坑有水流入,如果水溫適宜,「隱藏」在泥巴中的魚子便開始孵化。而這種孵化出來的魚絕非憑空出現,而是種種機緣巧合魚卵從一個地方被帶到另外一個地方而已。
  • 為什麼池塘裡沒有放魚,但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魚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魚是怎麼產生的?有些朋友認為情況如下所示。從水流的地方往下流到池塘裡。鄉下有許多小河、溪流,一年到頭都有水流,自然也會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小魚、小蝦、小螺,這些魚沿著水流不停地遊動,最後流進封閉的池塘裡,慢慢地長出來。從隔壁的魚塘裡爬上來的。一些魚類不僅能在水中遊泳,還能在陸地上爬行,例如水魚,也叫甲魚或鱉(看起來很像烏龜),每晚黑人們安靜下來後,就會走出魚塘,去覓食,然後再爬到另外的池塘。
  • 農村乾涸的池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有小魚,魚是從哪來的?
    去田間查看小麥長勢的時候,發現村後面的一個池塘邊,有7-8個人在釣魚,當時的溫度大概有25度,還是晴天,這些人也不嫌熱,該池塘是一個「野塘」,面積不大,大概有幾百平米,裡面大魚沒有,小魚不少,看他們釣上來的魚,基本上都在5-10cm左右,以草魚居多。
  • 老鬼餌料,野塘連竿二小時!
    試用餌料的前一天我在釣友群裡廣搜訊息,結果並沒有好的消息,最後還是聽同事說公司附近有個野塘,面積20畝左右,之前有老闆養過魚但現在放棄有三年了,變成無人管的野塘,據說裡面有一二兩左右的鯽魚和小鯉魚,不過裡面的魚不好釣,空軍是常態,電工、網工頻繁光顧更是常態。雖然這麼說,但我還是想自己去親自試一試,畢竟「鬼餌」在手,我有底氣。
  • 大江大海裡的魚可以吃,為什麼井裡面的魚不可以?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糖說美食,現在社會高速發展,以前我們村子裡面吃水,都是吃井裡面的水,而且還要挑很長的時間,但是現如今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管,非常的方便,但是小便有一個發現,河裡的魚可以吃,江裡面的魚也可以吃,而且海裡面的很多魚也可以吃,為什麼井裡面的魚卻沒有人吃呢?
  • 野塘釣魚的釣位選擇及垂釣技巧
    在早晨,如果塘裡的水草特別多,可以選擇在光水面,水深一至兩米左右。因為經過一晚的時間,整個塘口都處於缺氧的環境裡,這時魚兒都會前往光水面浮頭進行呼吸,這種只適用於太陽還未升起,大概六點至七點之前。當太陽升起,七八點之後,塘口會有一面是陰面,如果岸邊有樹木,這時,釣位可以選在樹蔭下,草頭前,水深一至兩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