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安順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鎮寧自治縣在會上作交流發言,展示該區在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舉措。
近年來,鎮寧自治縣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抓好全縣25個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11個可創建壩區(其中2個樣板壩區、9個達標壩區)為重點,集中資源補齊壩區短板,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出成效。培育出鎮寧小黃姜、鎮寧蜂糖李、鎮寧櫻桃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地理標誌農產品,提升壩區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有效鞏固了產業扶貧成果,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基礎。2019年,壩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06萬畝,平均畝產值達1079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756元,推動全縣一產總產值預計實現40.73億元,增加值25.78億元,增速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以上。
通過推行「縣級統籌、部門主導、鄉鎮主推、村級主抓」的壩區工作格局,加強黨委、政府對壩區工作統籌領導,建立「一壩一長、一壩一案」機制,鄉級黨政班子落實壩區公路沿線「段長制」,部門組建專班,鄉級成立機構,上下聯動,各司其責,全縣形成合力抓好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及時研判解決壩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2019年,整合各種要素資源,強化資金保障,統籌各級資金2.71億元,重點向壩區傾斜,因地制宜推進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建設,著力完善壩區附屬設施和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萬名專家服務「三農」團隊、農口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田秀才」「土專家」等技術力量,指導培訓鄉鎮(街道)推進壩區產業種養殖技術工作,著力解決制約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難題,實現壩區內良種良法覆蓋率100%、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75%。三是強化政策保險。制定農業保險方案,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重點對壩區的優質稻、蔬菜、辣椒、生薑等經濟作物進行保險,充分發揮保險助推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作用。
同時,立足壩區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逐壩區制定招商優惠政策,在11個壩區謀劃農業重點項目15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適度發展經營模式,不斷豐富組織方式。壩區現有新型經營主體23家、合作社117家,新型經營主體覆蓋率85%,帶動農民6.69萬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1.29萬人,土地流轉(入股)率達70%。二是強化訂單生產。依託對口幫扶城市及黔棠姜、紅星山海、恆豐源等農業龍頭企業資源,大力發展小黃姜、高辣度辣椒等訂單生產模式,積極落實壩區農產品「九進」(進學校、進機關、進軍營、進醫院、進企業、進社區、進超市、進酒店、進監獄),暢通壩區農產品銷售渠道。 堅持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將基層黨支部打造成為農業一線戰鬥堡壘,培育一批懂管理、懂技術、會營銷、帶農戶的基層力量,帶領農戶參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健全項目利益聯結機制,優化農民在壩區產業鏈、利益鏈、價值鏈上的環節和份額。引導企業、合作社與貧困群眾構建利益共同體,形成了扁擔壩區「1234」、江龍壩區「7111」等一批良性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胡彪楊小友吳兵楊曦
編輯 金秋時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