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金州大地,如火如荼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田間地頭推進。截至4月底,全州已春播總面積208.23萬畝,較上年同期增長21.49萬畝;全州106個壩區種植(在田)面積16.52萬畝,佔壩區耕地面積的97.23%;全州壩區設施大棚面積達766.26萬平方米……
一組組數據,為我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衝刺90天,奪取脫貧攻堅全勝作出了較好的詮釋。
烈日高懸,魚躍池面。
4月29日正午,望謨縣桑郎生態漁業循環農業示範基地的流水養魚池,管理員趙金剛赤著上身,正在忙碌,大滴大滴的汗水從他黝黑的臉上滑落,令人炎熱之感更濃。
「這裡已經開始試養了叉尾、鱸魚、草魚等魚苗,要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養殖,觀察這些魚種對這裡的水質、氣溫等方面的適應情況,若沒問題將會大量購進魚苗養殖。」趙金剛快言快語。來到這個養魚基地上班已一個多月的趙金剛,主要負責日常抽水換水、監測水質、安全檢查、魚苗的生長適應性觀察等方面的管理,40多歲的他盡心盡力做事,對這個利用桑郎河優質水源養魚的基地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記者看到,這裡已建成了100多個魚池,每個約100平方米左右,部分魚池已投放魚苗試養。魚池周邊,10多名務工人員正在修建新池、平整路面、鋪設排水管、建汙水淨化池等,對作為本地村民的他們來說,有了產業,就有了事做,就能增收,日子就會過得更好。
據了解,該基地由望謨縣引進貴州合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實施,總投資5234.77萬元,建設規模520畝。項目全面啟動後,依託鄉村振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可實現年利潤1500餘萬元,解決80人就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奠定基礎。目前,該基地一期流水養殖設施即將建設完成,已陸續投放魚苗養殖。一期48.5畝養殖面積全部投產後,預計年產生態魚240萬斤,產值可達2600萬元,同時,將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放眼望去,狹長的桑郎大壩裡,還種植有辣椒、茄子、小瓜、豆角、西紅柿、水果玉米、百香果等經濟作物,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各自的田間地頭忙碌著。一名正在採摘辣椒的村民說,一斤鮮辣椒批發價可以賣2塊多,一畝地可產4000多斤,他家5畝田一季下來收入超過4萬元。6月辣椒賣完後,又可種植水稻,水稻收割後,10月左右再種蔬菜,算下來,一年可以種植「菜稻菜」三次作物,輪換種植,收入更多了。
在桑郎鎮八合村芒果示範種植基地,山坡上一株株芒果樹已經掛滿了拇指般大小的果實,在陽光照射下顯露出勃勃生機。該芒果種植基地,採取「村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已種植了300畝,項目覆蓋農戶100戶500人,其中,貧困戶50餘戶200多人,他們可以獲得幫扶資金入股合作社分紅、土地流轉、務工三重收入。在桑郎鎮,農戶由原來的被動種植芒果變成了現在的主動購買芒果苗來種,該鎮今年計劃新增種植芒果2000畝,得到群眾的支持,截至5月6日,已種1540畝,餘下的在5月底前將全部完成。
桑郎鎮欣欣向榮的農業產業局面,僅是望謨縣乃至全州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和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該縣在「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中,結合山地特色、氣候特徵和資源稟賦等,圍繞「遠種果,近養殖」工作思路,落實「產業選擇」,規劃了「三帶七壩」產業布局,即北部以紫茶、中藥材為主的產業帶,中部以板慄、經果林為主的產業帶,南部以熱作精品水果為主的產業帶;伏開、樂寬、樂旺、坎邊、麻山、石屯和桑郎7個500畝以上壩區,選擇了「三果兩茶」(芒果、澳洲堅果、板慄,紫茶、油茶)和「五養」(養豬、養牛、養雞、養魚、養蜂)作為重點產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現「短、中、長」梯次收益和「低、中、高」立體效益,形成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在樂旺鎮樂寬壩區魔芋種植基地,黑色遮陽網搭建的簡易大棚下,20多名務工人員正在鬆土種魔芋。家住樂寬村的王小向邊忙著手中的活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們夫妻倆都在這裡做事,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平均每天每人有100元的務工收入,一個月下來能拿到6000來塊錢,再加上流轉了3畝土地,每年有2000多元流轉費,生活條件比原來好得多了。」
魔芋作為望謨縣大力發展的「短平快」產業之一,由混合制企業(國有控股)望謨天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村組織)+農戶+基地」模式實施,現已在樂旺鎮的樂寬壩區、樂旺壩區分別實施了687.9畝、871.8畝,並帶動了5個合作社和2個村組織1159戶農戶參與,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09戶。
在邊饒鎮坎邊壩區,由望謨縣浙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的百香果種植項目,已種植了530畝百香果的,40多名務工村民們正在鬆土、施肥、搭架子、鋪水管、灌溉、蓋膜等,陽光下的這片680餘畝的大壩,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該項目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不但讓當地農戶用土地入股公司參與每年分紅,還較好地解決了當地貧困家庭勞動力就近就業的難題,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助推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規模化的種植對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50多歲的楊媽朝陽是當地村民,她正與同村的4名婦女在坎邊壩區百香果種植基地裡除雜草。每天早上8點來上班,中午休息2個小時,下午2點幹到6點,每天工作8小時,一天有100塊錢的務工收入。「今天結束工作剛好上班一個月了,明天就能拿到工錢了,算下來剛好有3000塊錢,但能在本地找到工作掙錢養家,苦點累點心裡也很高興,我家還流轉了8畝多土地,一年下來也有六七千塊錢流轉費,感激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農村人日子越過越好了。」楊媽朝陽語氣激動地說。
同村的韋乜藥說到自己貧困戶的身份,還有些難為情,因家裡人口多,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一直沒有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看到許多鄰居都到壩區來務工,待遇也不錯,我在了解情況後也爭取到了這份工作,兒媳也在這裡上班,我相信我們家很快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韋乜藥語氣中充滿喜悅與自信。
藍天下,微風中,自動噴淋裝置澆灌著坎邊壩區裡一株株植下不久的百香果幼苗,望謨縣浙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啟芬正在田間查看芒果苗長勢。他告訴記者,這裡的土質與氣候都十分適宜百香果的生長,去年12月開始陸續種植,今年6月可掛果,平均畝產可達2000公斤,按照當前市場平均價8元每公斤計算,每畝產值可達16萬元,將對當地今後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極大的示範帶動作用。同時,百香果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前期的栽種、後期的日常管理和採摘等工序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壩區平均每天有三四十人務工掙錢,較好地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實現了企業發展、群眾增收、土地增值的多贏局面。
春耕春播時間,在我州的各大壩區,群眾們正頭頂烈日,揮汗如雨,用勤勞的雙手、昂揚的鬥志,在田間地頭忙碌著,他們相信,有了政府出臺的好政策、有了企業幹部的傾情幫扶,加上自身的辛勤耕耘,一定會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在我州的農村產業革命進程中,正圍繞茶、精品水果、中藥材、生態養殖、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加強謀劃調度,加大推進力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夯實著基礎。
「全縣板慄種植面積已有26.2萬畝,今年將新增種植面積1萬畝;在鞏固現有5.6萬畝芒果、1.3萬畝通草、1.4萬畝紫茶、1000畝百香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基礎上,今年將完成新增芒果種植5.05萬畝、紫茶1萬畝、通草5000畝、百香果5000畝的任務,通過嚴格執行『五級包保』制度,層層壓實責任,實現衝刺90天的目標,我們均與縣政府籤訂了狀,完不成任務將引咎辭職。」說起望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望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仕富語氣顯得沉重而又充滿信心。目前,該縣布局的板慄、芒果、百香果、八步紫茶、辣椒、蕉類、蔬菜、通草、生態畜牧九大產業,已初顯成效,為助推「摘帽」奠定了基礎。
記者從州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我州現有的106個壩區耕地面積16.99萬畝,並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走高效高產新路,截至4月底,壩區實現種植(在田)面積16.52萬畝,佔壩區耕地面積的97.23%。其中經濟作物13.04萬畝,佔種植面積的78.9%;入駐壩區企業155家,合作社252家,已流轉(入股)土地面積13.07萬畝,流轉(入股)率達76.93%;全州壩區設施大棚面積已達766.26萬平方米。
據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朱曉康介紹,截至今年4月,我州八大農業產業種植面積均大幅提升,其中茶產業種植面積51.42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2.34萬畝,產量5253.71噸,產值14.98億元;精品水果產業種植面積97.81萬畝,產量5.3萬噸,產值5.57億元;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121.54萬畝,產量4954.62噸,產值5759.94萬元;蔬菜產業種植面積72.14萬畝,產量84.64萬噸,產值23.02億元;食用菌產業種植面積2.92億棒,產量6.73萬噸,產值6.48億元……特色農業產業的蓬勃發展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力。
這些成績的取得均與我州提前統籌謀劃,緊緊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緊扣2020年6月底全州達到脫貧摘帽標準的時間節點攻堅的結果。目前,全州上下正在全力攻堅目標任務、全力攻堅壩區建設、全力攻堅利益聯結、全力攻堅問題整改,加大資源要素保障,認真抓早抓細抓落實,通過邊督查邊整改,倒逼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相關熱詞搜索:望謨縣 芒果 面積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