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測繪的分類及應用

2021-01-19 騰訊網

海洋測繪是一門研究海洋、江河、湖泊以及毗鄰陸地區域各種幾何、物理、人文等地理空間信息採集、處理、表示、管理和應用的學科,是測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切海洋軍事、海洋科學研究及開發和利用活動的基礎。

海洋測繪產業屬於細分市場,是海洋科學研究、海上交通運輸、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海洋環境治理和海戰場建設的基礎。當然,由於海洋環境的特殊性,以及海洋外部輪廓與海底的複雜性,使得高質量的海洋探測及海洋信息獲取變得相對困難。儘管如此,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設備的不斷更新,使解決海洋問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海洋測繪正向著深度與廣度方向發展,以改變目前落後於陸域測繪及效率低下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及在測繪領域的不斷滲透,海洋測繪在數據獲取方式、信息處理技術、產品供應形態及應用保障領域也在發生深刻變革,海洋物聯網和海洋信息化建設未來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1.海道測量、海洋測繪和海洋調查的區分

海洋測繪是從海道測量沿革而來,我國很早就開展了河道、航道、海道、水道方面的測量,也很早就有了海道測量的說法。1919年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際海道測量大會,並籌備成立國際海道測量機構。我國的海洋測繪事業是從1949年初開始起步的,內容基本也局限於水深測量、海岸地形測量、底質探測、障礙物探測、潮汐潮流觀測等,屬於海道測量範圍;上世紀80年代後,才吸納了海洋重力測量和海洋磁力測量,於是才有了海洋測繪的術語。

海道測量以海岸與海底地形測量及海底底質探測為基礎,重點在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海洋測繪是研究海面、海岸、海底地形測量和海洋大地、重力、磁力、工程測量等方面理論與技術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外延要相對寬泛的多。海洋測繪包括海道測量、海洋地球物理測量、海洋學調查等方面內容。按劉雁春教授的定義,海洋測量(或稱水域測量)是服務於水域交通運輸和其他經濟與軍事活動的一項對水域及相關區域進行探測、數據獲取的實用性測量工作,同時為研究地球形狀、海底構造和空間信息提供基礎性信息。

同時,為了不混淆海洋測量與海洋調查之間的概念,翟國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對兩者的名詞分別進行了闡述。海洋測繪是以海洋為研究對象,對海洋地理空間要素的幾何性質和物理性質進行準確測定和描述的綜合性學科,主要包括海洋大地測量學、海道測量學、海底地形測量學、海洋重力測量學、海洋磁力測量學、海洋工程測量學等;而海洋調查是利用各種儀器設備直接或間接對海洋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貌學、氣象學及其他海洋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手段,以獲取海洋環境要素和闡明其時、空分布及變化規律為目的,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航海安全保證、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2.海洋測繪的專業細分

海洋測繪在工程應用方面的主要細分專業包括:海洋遙感、水深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海洋導航定位、海島礁與海岸帶地形測量、側掃聲吶掃測、海洋底質探測、合成孔徑聲吶探測、海洋水文測量、海洋地理信息系統及其他海洋工程測量等。下面分別說明如下。

1海洋遙感

包括衛星遙感和機載遙感。衛星遙感是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天繪」「資源」「高分」等系列衛星以及國外公開的各類衛星資源,可得到海量的波浪、溫度、海冰及風力等海洋環境數據,對海洋進行實時、全方位的立體監測。機載遙感主要藉助機載可見光相機、可見光攝像機、紅外相機、高光譜成像儀、LiDAR、SAR、合成孔徑雷達等開展海岸帶地形岸線、植被、水色等監測。

2水深測量

水深測量是海道測量和海底地形測量的基本手段。水深測量與水下地形測量有所不同,水深測量獲取的深度是指在理論深度基準面上的水深,屬於海道測量的重要內容,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為目的,水深也是海圖製圖的主要要素;水下地形測量獲取的深度是以多年平均海水面或1985國家高程基礎為起算面,著重於海陸域基準的統一,用於海洋工程建設的需要,一般用在海洋工程的施工圖中。目前水深測量主要方法為單波束水深測量、多波束水深測量和機載雷射測深。

3海洋重力測量

是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地球內部構造,勘探海洋礦產資源,保障航天和遠程武器發射等所需進行的測量。海洋重力設備有海洋擺儀和海洋重力儀兩大類,按測量載體可分為星基、機載、船基和沉箱式。海洋重力測量在大地測量學、地球科學、海洋科學、航天科技、水下地磁匹配導航和海洋軍事活動等方面有其重要意義。

海洋磁力測量

海洋磁力測量是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的重要內容,它以巖石的磁性差異為前提,根據磁異常場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了解海底巖石磁性不均勻性,進而推斷地殼結構和構造、洋底生成和演化歷史,以及勘查大陸邊緣地區的礦產分布。同時磁法探測不受空氣、水、泥等介質的影響,能準確檢測出鐵磁物質所引起的磁異常,因此也廣泛應用於水下小目標尤其是泥下磁性目標的探測,及光電纜、海底路由管線、沉船、鐵錨等探測。

5海洋導航定位

包括海上位置服務與水下聲學定位。海上位置服務目前主要藉助於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定位來進行,已基本取代了地基無線電導航、傳統大地測量和天文測量導航定位技術,包括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和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等4大衛星定位系統共同組成GNSS系統。水下導航定位多採用水下聲學定位系統,是指用水聲設備確定水下載體或設備的位置的聲學技術,可分為長基線(LBL)、短基線(SBL)、超短基線(USBL)和組合定位四種,長基線和短基線水聲定位系統需要分別在海床和船體上安裝固定接收基陣,超短基線水聲定位系統則將水聽器組件裝在一個精密的容器裡。相對而言,超短基線定位技術更具有便攜性和獨立性,因此成為目前水聲定位設備發展的一個熱點。

6海島礁與海岸帶地形測量

海島礁與海岸帶是陸地地形與海底地形的過渡地帶,是海洋空間資源的重要組成,對其進行測量也是海洋工程建設及海洋空間規劃的需要。傳統海岸帶地形測量多採用全站儀或RTK人工完成,但效率較低且部分區域施測困難,而利用遙感技術、機載LiDAR結合GNSS、水上水下一體化移動測量具有快速、動態和低成本等突出優勢,將是未來海島礁與海岸帶地形測量的發展趨勢。

7側掃聲吶測量

側掃聲吶系統是常用的條帶式海底成像設備,藉助拖魚上左、右舷換能器陣列發射的寬掃幅波束,並在走航過程中對海底進行線掃描,進而形成可反映水體、海底目標分布和地貌特徵的條帶圖像,是現在比較常用的掃海測量手段。目前側掃聲吶系統正向多頻段、多脈衝、多波束、深拖及同時具備測深及成像功能方向發展,廣泛應用於海底障礙物探測、掃海測量及裸露海底管線調查和各種水下目標探測。

8海洋底質探測

海洋底質探測是進行海洋動力學研究、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船泊錨地選擇、海底管線鋪設、水下潛器座底、海洋工程建設等項目實施的基礎,海洋測繪中的海底底質探測主要針對海底表面及淺層沉積物性質進行。一般採用表層採樣取樣、柱狀採樣、淺地層剖面測量和單道反射地震等方法實施。表層採樣取樣和柱狀採樣藉助採樣器取樣或鑽孔取芯,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得,存在著效率低、成本高等不足;而淺地層剖面測量藉助聲波回波特徵與底質的相關性實現底質探測,具有探測底質效率和解析度高的特點,是傳統底質取樣探測的一種很好的補充方法。單道反射地震可為地質構造調查研究、海上基建項目選址、填海及航道疏通工程可行性研究等提供依據,也被應用於海底管線、隧道和各種掩埋物等的調查研究。

9合成孔徑聲吶探測

合成孔徑聲吶(SAS)是一種新型高解析度的水下成像聲吶,其原理是利用小孔徑基陣的移動來獲得方向上較大的合成孔徑,從而得到方位向的高解析度。合成孔徑聲吶圖像具有更高的徑向解析度,且與距離無關,其設備有高、低頻換能器組合,可同時獲得高、低頻聲吶圖像,能清晰地呈現海底地貌及海床下一定深度的目標。鑑於此,合成孔徑聲吶探測能用於水下軍事目標、海底地形測量和水下考古等探測和目標識別,在海底管線路由調查及泥下小目標探測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0海洋水文測量

海洋水文測量是為了解海洋水文要素分布狀況和變化規律所進行的觀測,觀測項目隨一般調查任務而定,主要觀測要素包括:水深、水溫、鹽度、海流、泥沙、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冰、海發光等。分大面觀測、斷面觀測和連續觀測三種方式,可利用衛星遙感、機載遙感、海洋浮標、岸基監測及船基測驗等方法實施。海流、泥沙等水文要素觀測可用於碼頭和航道區的選劃、海洋環境評價、灘涂演變分析等需要;多要素的水文觀測被廣泛應用在海洋溢油調查、危險化學品汙染監測、赤潮監測、海岸侵蝕調查、海洋傾倒區選劃、海洋自然保護區選劃、海水增養殖區監測和陸源汙染物排海監測等工作中。

11海洋地理信息系統

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是海岸帶資源和海洋環境綜合管理的需要,也稱之為海洋地理信息系統(MGIS)或海岸帶地理信息系統(CGIS)。它以海底、海面、水體、海岸帶及大氣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各種來源的空間數據進行處理、存儲、集成、顯示和管理,進而為用戶提供綜合製圖、可視化表達、空間分析、模擬預測及決策輔助等服務,結合web技術可以實現海洋數據和相關MGIS功能的實時共享。主要可為涉海管理部門的規劃、評價、監視和決策提供幫助,也能實現涉海單位的資源共享。

(12)其它海洋工程測量

海洋工程測量的內容比較寬泛,既有單一屬性要素測量,又有多要素綜合測量,可涵蓋海洋測繪的所有內容,其特點是圍繞具體的海洋工程開展。近年來隨著海洋工程方式的變化,工程技術也有了新的拓展。如港珠澳大橋工程海底隧道段中的管節精確安放、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海上風電場等新能源的開發、大洋科考和海底資源探測等。近年來,水下聲學定位、三維聲吶和水下雷射掃描儀用於水工建築物檢測、智能水下機器人搭載多波束水深測量、水面無人船巡檢和水下潛器定姿等新技術不斷湧現,以應對人們在海洋工程建設及海洋資源調查等方面出現的新挑戰。

3.海洋測繪的行業應用

隨著海洋測繪新裝備與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測繪作為解決海洋工程建設與海洋科學研究等方向的重要手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並利用。作為細分的海洋測繪產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多種測量方法的融合是未來一個趨勢,下面就來羅列一下具體的部分應用領域,也請讀者朋友留言補充。

1碼頭、航道、錨地等工程測量

包括碼頭前沿、碼頭後沿及底部、調頭區、迴旋水域、進出港航道、待泊錨地等,碼頭前沿、調頭區、迴旋水域、航道區域一般需要進行水深測量,確保船隻在設計水深以上。對於一般水域測量可選擇單波束水深測量,對於疏浚、炸礁等整治區域或重要水域需要進行多波束全覆蓋水深測量。對於錨地區域除了進行水深測量外,還需要進行淺地層剖面測量和側掃聲吶掃海測量,以確保錨地區域底質符合錨抓力條件,無巖礁出露;對於海底底質環境複雜的錨地區域,還應該進行海洋磁力測量,並進行清障,以確保船隻拋錨的絕對安全;碼頭後沿及底部採用單波束水深測量,其目的是研究海底不斷淤積對碼頭承載力安全所產生的影響,確保碼頭的運行安全。

2航道整治工程測量

航道分不同的等級,有著不同的設計水深要求,為確保船隻的通航安全,除天然深水航道外,一般需要進行航道整治。航道整治測量除進行多波束全覆蓋水深測量外,還需要進行淺地層剖面測量、側掃聲納掃海測量和工程地質鑽孔,有條件下還建議進行海流測驗,以保障施工期的施工安全。用淺地層剖面測量、側掃聲納掃海測量和工程地質鑽孔來確定設計水深以上的底質類型分布,對巖礁區確定下一步炸礁方案,對泥沙質底質區域則實施航道工程疏浚。

3碼頭等水下構建物的檢測

出於對碼頭運行安全的考量,工程管理上要求對水下構建物進行檢測,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側掃聲吶掃側、多波束測深系統探測(調整探頭角度為斜向)、三維聲吶探測、水下雷射掃描及水下機器人觀察等,可以採用多種方法結合。

4海底管線路由調查

海底管線路由調查包括施工前調查及施工後檢測,管線路由也包括光纜、電纜、光電纜、輸油管線、輸水管線等,一般需要進行水下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底面狀況側掃、水文測驗、海水腐蝕分析、表層底質採樣和工程地質鑽孔等項目,同時開展海洋環境、海洋相關利益者、海洋功能區劃符合性及地震危險性等調查。

5灘涂演變分析

灘涂演變分析是海洋地質穩定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其中海港回淤測量也可列入其中,主要需進行周期性的水下地形測量和海流泥沙測驗。通過周期性的水下地形測量來給出衝涮或淤積速率,並地質穩定性進行評價;通過海流泥沙測驗,建立海區的海流泥沙數值模型,進行場區衝淤計算、評價和預測。

6海底聲學特性探測

海底底質探測除了在海洋工程建設中應用廣泛外,在海底聲學特性研究上也頗有價值。海底聲學特性是海洋地質、水下工程地質、海底礦產資源、海洋漁業和水下通訊等領域重要的研究內容, 通過海底聲反射和聲散射等手段可以進行海底底質的聲學特徵研究。

7海洋遙感應用

海洋遙感技術具有速度快、範圍廣等特點,可獲取海洋的整體情況,能提供更多的實時信息,開展海冰、溢油、綠潮、赤潮、海溫、水色、海洋漁業和風暴潮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將對我國海況預警報、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產生積極影響。

8水下機器人在海洋領域的應用

水下機器人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廣泛,觀測級水下機器人可用於應急水下監測、海底觀光旅遊、碼頭等構建物觀察等;隨著我國海底管道保有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海底管道在役檢測和修復就變得十分重要,水下爬行機器人可用於海底油氣管道的檢測和維修;海洋汙損生物附著船底、浮標和一切人工設施上,對於船隻航行及設備使用壽命影響較大,需要及時清理,水下清洗機器人把水下機器人、智能定位技術以及空化射流技術結合,可以解決了吸附、定位、清理困難的問題,降低水下作業安全風險、提高作業效率;在深海區域,AUV搭載多波束聲納對深海地形進行測量,已經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重要作業形式,適用於深海水下大面積探測與數據採集作業,將得到更高解析度的多波束數據。

9水面無人艇在海洋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參與水面無人艇研發的單位不斷增加,伴隨著智能裝備的發展,水面無人艇已經實現從環境感知到目標識別再到數據融合和航線規劃的能力,在海洋中的應用領域將日益廣泛。水面無人艇能夠在複雜、敏感海洋環境下開展作業,可以在海洋測繪、海洋調查、海上事故應急響應、海洋環境監測、油氣管線和海洋牧場巡檢、海洋軍事活動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10電子海圖應用

e-航海已經成為海上出行更多人的選擇,通過雲數據中心獲取最新海圖、航行警通告、實時潮位、氣象等信息,實現了船舶的智能導航。目前,國內相關單位已經著手進行e-航海航保信息標準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提供數位化海圖改正、數字航標、數字動態潮汐等,解決了多種航海圖書資料的在線發布與更新問題,探索出了應用新模式。

海洋測繪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是海洋一切活動的基礎前提。海洋測繪的內容廣泛,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多,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設備的更新,海洋測繪產業將為我們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對海洋測繪收費標準,你知道有多少?
    經常有人問我關於海洋測繪收費標準如何,其中有測繪從業單位的朋友,也有工程發包方的朋友,因為海洋測繪還是相對小眾的專業,許多人並不十分清楚,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方面的事,或許對正在從事或正想涉足海洋測繪產業的你們有所幫助。至於測繪收費標準中的實際市場收費價格是多少,就不想在本文中敘述,因為在行業內這是核心商業機密。
  • 學術交流 | 海洋測繪產業發展透析及其思考
    海洋經濟發展總體保持穩定,海洋經濟波動逐步趨緩,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當前總體而言,海洋測繪產業呈多元化發展的勢態,除了港口工程建設外,海洋經濟建設、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利用在向深度與廣度發展,海洋經濟發展對於產品的新技術應用需求加大,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來梳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 廣東建設海洋測繪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近日,廣東省測繪學會海洋測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工作會議在南海調查技術中心召開。廣東省測繪學會理事長、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廣東省測繪學會秘書長唐力明及特邀專家到會指導。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探測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等10家單位的16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海洋測繪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許多國家已投入相當資金髮展海洋產業,海上運輸,捕撈,養殖,科學考察等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海洋測繪是一項基礎性建設工作,是海洋科學技術的一部分,海洋科學技術的歷史進程已從認識海洋推進到為開發海洋服務的新階段。
  • ...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暨第三十二屆海洋測繪綜合性學術…
    會議現場海洋測繪業務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更加強化頂層設計。未來,我們聚焦自主創新;加大基礎教育和科研投入;深化拓展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提升測繪保障範圍和保障能力。張祖勳院士作主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作題為《對發展未來海洋重力測量與應用的幾點思考》的主旨報告。
  • 重新定義測繪方式!大疆行業應用推出DJI L1和DJI P1無人機測繪負載
    (2020年10月14日,深圳) DJI 大疆行業應用於2020 InterGEO 德國國際測繪地理信息展上,正式發布兩款全新無人機負載:DJI L1 雷射可見光融合負載與 DJI P1 全畫幅航測雲臺相機。會上,大疆行業應用攜無人機測繪全系解決方案一同亮相。
  • 科技動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測繪學科海洋測繪學分支首批條目上線
    此後,海洋測繪學分支編委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測繪學編輯部的指導下,在海參航保局的領導下,在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的精心牽頭組織下,先後在北京、天津、青島、上海等地組織專題審稿會, 通過100多位條目撰稿人、特邀審稿專家和專職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於2017年底圓滿完成了全部條目的撰稿、審稿、修改完善及最終交付工作。
  • 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應用成果和地圖網上展覽開通
    庫熱西在致辭中指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改變以往舉辦實物展覽的傳統方式,首次舉辦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應用成果和地圖網上展覽,全面展示「十二五」期間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和典型應用,為社會各界了解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搭建新的平臺。展覽將作為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展示和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的永久性平臺長期運行。
  • 首屆全國青少年海洋測繪地理信息文化科技周啟動
    、國家海洋局、教育部、中華文化促進會指導,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主辦,青島銀海旅遊集團、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旅遊分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共同承辦。
  • 山東省地質測繪院開展惠民縣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任磊磊通訊員 何孟橋)近日,地質測繪院開展了濱州市惠民縣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此項目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緊扣耕地資源自然特徵,開展的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以「三調」耕地圖斑為分類單元,收集土壤條件指標,建立基礎資料庫並進行分類統計,匯總形成不同耕地資源條件及其組合的耕地面積與成果分布。
  • 「信息工程」GPS控制測繪技術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如今,正因為GPS控制測繪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理信息系統中,使其在發展道路上上升了不止一個高度。那麼,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強地理信息系統中GPS控制測繪技術應用的推廣力度,為提高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貢獻一份力量。
  •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海洋測繪技術實訓室與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群...
    廣東元正招標採購有限公司受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委託,於2019 年11月14 日就海洋測繪技術實訓室與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群技能競賽設備採購建設項目(440000-201911-156023-0227)採用公開招標進行採購。
  • 專業解碼|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測繪學院現有測繪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測繪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基礎地理信息與數位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近五年,學院先後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500餘項,總經費近億元,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市政府一等獎等各項獎勵40餘項,在國內外權威雜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0餘篇;
  • GEO China 2018第四屆北京國際測繪地信科技成果應用博覽會
    名 稱:2018第四屆北京國際測繪地信科技成果應用博覽會時 間:2018年6月7日-9日地 點: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大興區亦莊榮昌東街6號)組織機構主辦單位:國家測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防災減災應急產業協會、國際遙感信息交流協會、全國測繪地理技術聯盟
  • 測繪工程專業-龍巖學院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現代測繪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複合型測繪工程高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測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空間精密定位與導航的理論,城市與工程建設的基本知識及其測量工程的設計
  • 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煙舉行
    2020年9月17日上午,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舉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林明森和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東為「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
  • 全國基礎測繪「新規劃」出爐 高精度「掃描」國土
    到2020年的中期任務,一是現代化測繪基準和衛星測繪應用體系建設,包括形成覆蓋我國全部陸海國土,大地、高程和重力控制網三網結合的現代化高精度測繪基準體系及提升衛星測繪服務能力等;二是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更新,包括數字地理空間框架、重點地區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等;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地理信息數據獲取技術裝備、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建設等;四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務
  • 我國海洋底棲動物有了規範化分類資料庫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 海洋測繪中的驗潮及潮位改正
    其目的是為了了解當地的潮汐性質,應用所獲得的潮汐觀測資料,來計算該地區的潮汐調和常數、平均海平面、深度基準面、潮汐預報以及提供測量不同時刻的水位該正數等,提供給有關軍事、交通、水產、鹽業、測繪等部門使用。潮汐觀測是海洋工程測量、航道測量等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測繪工程專業介紹
    測繪工程  測繪工程專業以空間定位、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為支撐,培養學生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應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培養具備大地測量、精密工程測量、變形監測、數位化測圖、地籍與房產測繪、工程信息系統與工程管理、海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紮實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