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蒹葭》,體味詩意——以「白露伊人」為匙解鎖中華詩歌之美

2020-12-25 橢圓文史局

中國詩歌

詩歌,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有意蘊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而且擁有非常和諧的節奏和韻律。

甚至可以說,詩歌就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

而在所有語種的詩歌中,最優美雋永的便是中國詩歌了。

中國詩歌

中國詩歌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較之其他文學形式而言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直至今天仍舊為世人所喜愛。

世人愛詩,但因為古代詩歌歷經上千年的歲月,滄海桑田之下,很多意境發生變換,所以要真正的讀懂一首詩卻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感悟其中的詩意。

今天,讓我們選一首詩,以此為例,打破時空的枷鎖,去領略蘊含在詩歌背後的風景,去體悟詩人真摯的情感、去親吻人生每一段好時光

詩意《蒹葭》

《蒹葭》是很多人小的時候就會背誦的詩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可能小時候只會頭幾句,但那和諧的聲律和悠長的韻味卻在懵懂之時於我們心中種下了一個名為"詩意"的種子。

種子

越長越大,我們讀過的詩也越來越多,可漸漸地,功利的名詩佳句魚龍混雜的衝入我們的世界,讓我們越來越不懂何為"詩意"

現在,不如將所有都放下,僅僅留下這一句蒹葭,以它為匙,走進詩歌、體味詩意。

詩歌世界之——景語

詩歌世界的第一層是景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節序已是深秋了,天才破曉,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結成冰霜。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位羞澀的少女於白霧中緩緩而行。薄薄的霧就像少女蒙上了紗,她一會兒出現在水邊,一會兒仿佛出現在水池中,遍尋不到,讓人忍不住想撥開眼前的迷霧去一睹她的容顏。

蘆葦、白霧、伊人,朦朧淡雅的畫景就這樣被寥寥幾個字鋪展在了我們眼前。

詩人通過對眼前之景的描寫與讚嘆,將那個個空靈飄渺的早晨定格下來,於是,蒹葭與白露穿過數千年前的字句來到我們眼前,仿若夢境,亦真亦幻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從字句間看到美景,是最簡單的詩意,卻也是最美的詩意。

詩歌世界之二——意象

第二層世界是詩歌的意象世界

所謂意象,即從詩歌展現的景物中聯想到的未盡之意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在那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卻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是冷寂與落寞

茫茫蘆葦叢

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裡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並非如此

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瀟湘女神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

追尋

伊人在水一方,可在水一方究竟是哪呢?

或許是任何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地方。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從愛情中跳出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的情境,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朋友、可以是功業、理想;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處處皆是《蒹葭》。

"在水一方"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去追尋他,追隨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它仿佛有在河水中央。

一逆一順,似有似無的幻境又何嘗不是我們如夢般的浮生

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是我們所有人都難以逃避的境遇。

在讀詩的過程中,不妨將我們自己帶入到詩歌之中,把我們對於愛情,對於理想,對於事業,對於前途諸多方面的遭遇和人生體驗融入其中

讓自己置身於古詩中所營造的意境,和詩人心與心的交談,便能順利的理解詩歌中所要傳達的感情。

走進詩歌

詩歌世界之三——音律

第三層世界是詩歌的音律世界

多年格式化的詩歌鑑賞訓練,讓大多數人忽視了音律在詩意表達中的地位。

音律是詩歌表達自身審美感受的重要途徑,很多時候,平仄、韻律都決定了一首詩歌的優劣,而一首詩的音律是否和諧,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傳唱程度

音律美不僅僅是朗朗上口那麼簡單,比如《蒹葭》,重章反覆、一唱三疊,那種復沓迴環之美給人以餘音繞梁之感

尤其是疊音詞的使用,使得詩歌音韻延綿,形成一種獨特的聲音美感

而音律也增加了詩歌的審美意象,比如文中"蒹葭"的多次呼應,另有"白露"、"伊人"、"在水"口語的一般摺疊,將場景的變換與感情的漸變在看似平淡的吟誦中淺淺道出

那種希望帶來的悲傷意境頓時籠罩全詩,讓人仿佛置身詩境

我想,《蒹葭》能夠傳唱千年、歷久彌新,音律有著大功勞。

尾聲

好了,到這裡,我們也要從詩歌的世界中出來了,再看看手中的《蒹葭》,你是否有了新的體會呢

詩詞之美,便在於詩意,而詩意,卻在心中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一千個讀者又何嘗沒有一千種詩意呢?

忘掉你曾經看過的詩歌賞析,好好走進每一首詩,感受屬於自己的詩意吧。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走進人大附中
    「詩韻中華」走進人大附中。    本次晚會上,朗誦家白爾為、欒姝玫、杜橋,薛飛、宋澎、柏荷、馬曉蓬、孔祥萍,著名歌唱家中央民大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朱佳莉,詩韻中華音樂總監/作曲家/鋼琴家、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牛小鳳教授,青年歌唱家樸星豔、楚宋雁、肖世一、周思宇,小歌手李美潤,著名器樂演奏藝術家薛澍、廖莎、吳茜、郭闖,青年舞蹈家陶思燁、卓龍,紛紛登上舞臺,用不同的表演技藝一起為在場觀眾奉獻了這場詩歌藝術視聽盛宴
  • 「詩韻中華」音樂舞蹈史詩走進首都高校發布會
    作為「走進首都高校」的首演,「詩韻中華」詩歌音樂舞蹈史詩定於4月10日晚在中國人民大學率先拉開帷幕,以此正式開始在多所高校的巡演,其後將在北京其他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等進行巡演,並計劃在今年之內走進上海、江蘇、浙江、安徽、遼寧、山東、吉林、福建、四川的多所高校,為21世紀的中國大學生們送上詩與美的洗禮,並達到弘揚中國精神,振興中華文化的目的。
  • 「享詩韻風雅,誦豪邁中華」,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
    昨晚,國家文化品牌、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闊別兩年後再次走進上海,獻演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整場演出以詩為媒,分為序歌和詩詞起源篇、唐詩盛世篇、宋元詞曲篇、近代情採篇、共和新韻篇、多元詩脈篇六個篇章,共計20多個彼此連貫的節目,從古至今,一氣呵成,讓人們沉浸在詩與美的意境裡……
  • 蒹葭蒼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最喜歡吟誦《詩經·秦風》中的《蒹葭》,因而也最喜歡去河邊湖畔靜靜地守望蘆葦。
  • 解讀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詩意生存
    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對詩意的追求是最顯著的民族特徵之一。正是在這種文化土壤中,「詩言志」成為中國詩歌的開山綱領。「詩言志」首見於《尚書·堯典》,雖說它不一定真是產生堯舜時代,但它在先秦時代早已深入人心,且絕非僅為儒家一派所獨自信奉。
  • 《詩經》裡的植物,「蒹葭蒼蒼」裡的「蒹葭」是什麼植物?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被看作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豐富的內容,記錄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千載的風雲變幻,是古代先民由內而外情與美的闡釋。《詩經》中有非常多的植物出現,而這些植物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在《詩經》的詩歌裡,變得生動浪漫了許多。蒹葭蒼蒼的「蒹葭」出自《國風 ·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外國留學生同誦經典 體味詩韻鎮江
    雖然不能說是字正腔圓,但是他們眉宇間透露著對詩詞的熱愛,言語中表達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場的觀眾連聲讚嘆。富有創意的舞臺設計,恢弘大氣的演出場面,張弛有度的節目安排,觀者們在鼓掌之餘,紛紛拿起手機記錄著一幕幕精彩瞬間。
  •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寫了一首《蒹葭》,你喜歡嗎
    而天水也是杜甫當年躲避安史之亂到過的地方,也不知他是不是在渭水河邊,看到秋日中茂盛的蒹葭,心中也有感慨,於是寫出同名詩歌《蒹葭》只是,他的蒹葭中沒有在水一方的伊人。蘆花是美的,詩意的浪漫的,可是葦葉卻在水裡沉浮。如此的命運依然悽慘啊。原本蘆花如雪給詩歌增添的亮色,一下子隨著水中的葦葉黯淡下去了。詩人看到蘆葦,聯想到自身的仕宦沉浮,不由得感慨良多。「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
  • 創作有你,「空靈」的美,賞析詩經中的名篇《蒹葭》
    它是一種不滿於客觀的模寫,而要求以超脫淡泊的精神,去達到超逸靈動,無跡可求的藝術表現,使人在深沉幽渺,可神會而不可指實的獨闢意境中,領悟到一種無限的「事外」之遠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 中國首家「山水詩歌」特色文化主題酒店,讓你向著詩意,奔赴遠方
    那時的謝靈運還不知道,他將在這裡寫下中國第一批山水詩,光耀千古;而楠溪江也未曾意識到,其水清、巖奇、瀑多的自然之美,將從此融入中國古代詩歌的血脈和基因之中,源遠流長。山水秀美,詩意延綿。新年伊始,就有好消息傳來,中國詩詞學會發文,授予永嘉縣」中華詩詞之縣「稱號,同時授予楓林鎮」中華詩詞之鄉「、鶴盛鎮鶴陽村」中華詩詞之村「稱號,批准我縣永嘉中學、巽宅鎮中心小學、永嘉縣發展改革局、永嘉書院、永嘉縣錢塘世紀大酒店、永嘉縣詩路文化體驗館為」中華詩教先進單位「。這是永嘉縣自2019年獲評「中國詩歌之鄉」後,在詩路建設上獲得的又一個國家級榮譽。
  • 詩經中的植物之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這是出自《詩經·國風·秦風》裡的古詩《蒹葭》,那麼詩中不斷提到的蒹葭是什麼呢?「蒹者,薕;葭,蘆也。」這是《毛傳》中對蒹葭的解釋,《本草綱目》中也說「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 隴南,一座詩意瀰漫的隴蜀之城
    從嚴格意義上說,隴南既隴非隴,既蜀非蜀;隴南不是隴蜀文化簡單的混合體和雜交體;今天我們所說的「隴蜀之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一種的文化形態,它的特點是文化的獨特性、包容性、多樣性和詩意性,譬如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白馬人民俗文化等。
  • 最美不過詩與經——《詩經》蒹葭鑑賞篇
    蒹葭鑑賞篇先秦時期,不僅僅是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也是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合集。其中,詩詞優美,令人嚮往。《蒹葭》就是其中一首較為流傳的詩歌,《蒹葭》是風、雅、頌中風的一首詩,與秦、趙等「迫近戎狄」的國家人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的國風不同,《蒹葭》的悽婉柔情更像是深處內陸,境況殷實的鄭衛之風。 《蒹葭》首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追尋綠水青山的詩意之美
    追尋綠水青山的詩意之美前不久,浙江衛視播出電視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首季,受到觀眾的好評。整季節目如同一幅國畫長卷,以「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地段浙江新昌為起首,以海寧「弄潮」為終篇,在詩文的引領下徐徐展開,用八個篇章,串聯起浙江詩路文化帶的三條主線。
  • 詩意.中國.四季之美
    中國是一個詩意的民族從《詩經》開始綿延在中國人的基因裡漢賦、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便是流傳千年詩性的物證中國人處處顯著儒雅與風度春之晝,秋之夕夏之荷,冬之雪一年一輪迴一月一變換在十二個月裡寫上一首中國,詩意深山藏古寺
  • 古詩詞中的奇妙科學 | 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地球生命之源。與氣候和水有關的內容也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今天,閩江科學傳播學者王巖為您講解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在歷史悠久,繽紛璀璨的中華詩詞文化中,有許多描述天氣氣候景觀和水的詩詞,有許多帶水的成語或諺語。在詩詞海洋中,氣候與水或許是詩人眼裡和心中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和靈感催化劑。
  • 赴一場詩意盛宴,江漢區開展詩歌朗誦會謳歌新時代
    12月5日晚,由武漢市江漢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江漢區文化館、武漢經濟廣播、親親陽光語言藝術教育等單位聯合承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經典誦讀·愛我中華』朗誦會」傾情上演,以詩意之美彰顯時代風貌。
  • 弘揚中華詩歌文化 2016兩岸詩會在臺灣佛光山開幕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臺灣高雄訊(記者 楊永青)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百年新詩,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而來,以西方的形式,表達中國的精神。兩岸的新詩,都傳達著中華民族詩意、詩化的生活傳統。」
  • 天水市印象系列之六:隴上江南詩意天水,詩歌的青年,詩歌的城
    天水市印象系列之六————————————詩歌的青年,詩歌的城文:甘肅 鍾文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天水市,與全國所有城市一樣,是一座詩歌的城這一年,一張影響中國半個世紀的先鋒詩報橫空出世,它讓中國的詩歌出現了萬木爭榮、萬壑爭流、萬馬奔騰的局面。這張命名為《詩歌報》的報紙,讓數以千計的天水青年成為詩人。與全國的詩歌流派相映成趣,天水雨後竹筍般誕生了幾百個詩歌(文學)社團,每個工廠有,每個技校有,每個大專院校有。
  • 我市舉辦《詩意虎林——讓詩歌記住鄉愁》原創詩歌朗誦會
    1月5日,由市文聯主辦、市詩人協會、市作家協會、市舞蹈協會協辦的《詩意虎林——讓詩歌記住鄉愁》原創詩歌朗誦會在市文化館舉行,我市各界群眾濟濟一堂,在現場觀看了朗誦會。與此同時,市融媒體中心對朗誦會進行了現場直播,線上近兩萬人同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