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年~664年),洛州(河南偃師)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三年出玉門西行五萬裡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遊學天竺各地,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名震五竺。玄奘將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編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世界和平使者。
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遊記》。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 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訪問許多古城,到過西南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 寫出《馬可·波羅遊記》。
伊本·白圖泰(1304-1368),摩洛哥的穆斯林學者,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白圖泰20歲左右時,他出發去麥加朝聖,從此開始踏上了一條長達117000公裡的旅途,經過了現在44個國家的國土,他的旅程記錄在《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在三十年的旅途過程中,他經過了大部份著名的穆斯林世界,也到了許多非穆斯林的地區,旅途包括北非、非洲之角、東歐、中東、南亞、中亞、東南亞及中國等地。
鄭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馬三寶,回族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監。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1405年7月11日,中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太倉出發,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國家,史稱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1452—1506年),義大利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大航海時代的主要人物之一。出生於中世紀的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西北部)。 當時背景是西方資本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爭。他的向西航行的冒險性計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他的航海帶來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的接觸,並且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這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頁獻。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2]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