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喜獲佣金
百香果園
初冬時節,福泉市陸坪鎮羅坳村的開心農場裡,除了200畝百香果依舊是蒼翠欲滴外,其餘300畝的精品水果園進入了「冬眠」期,等待著來年春的召喚。趁著冰霜尚未降臨,農場負責人杜傑正忙著組織周邊群眾幫忙採摘果園裡成熟的百香果,大家一邊採摘一邊默默地盤算著這一年來的收益,不知不覺中,喜悅已經爬上了他們的眉梢。
企業有奔頭,農民才有賺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先行者,經過3年的精心管護,2018年,杜傑產業園裡的葡萄和百香果迎來了豐收。為此,杜傑私下算了一筆帳,100畝的葡萄種植,畝產3000斤,售價平均每斤4元,毛收入達120萬元;200畝的百香果種植,畝產1000斤,售價最低10元,毛收入在200萬元以上。而生產成本一項往往要佔毛利潤的75%左右,流轉土地500畝,每畝300元,需支出15萬元;育苗、油料、機械作業、基礎設施完善需支出16萬元;管理人員工資需支出32萬元;就近在村民家中收集的農家肥需支出48萬元;人工成本佔毛收入的40%,需支出128萬元,共計支出239萬元,除去所有成本,80萬元的純利潤已穩穩裝進口袋,這令他喜不自禁。
「這些年,黨委政府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對農業企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精品化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杜傑說,「企業有奔頭,群眾才有賺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是農業企業的責任,更是義務!」
據了解,杜傑所經營的貴州福泉開心農場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充分發揮了產業帶動作用,僅2018年就組織當地群眾近3000人次在公司務工,利益連結貧困戶23戶76人。同時,公司發展的百香果產業成為了當地的「一鄉一特」產業,幫助鎮內翁羊、洞鐵、福興、羅貝、新橋營等行政村建立種植基地1080畝,產業輻射帶動10000餘人次務工增收,利益連結全鎮78戶貧困戶239人。此外,隨著福泉百香果的成功種植,給周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縣市提供了可借鑑的案例,百香果成為了引領農民致富增收的「紫金果」。
家住新橋營村57歲的譚雲珍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受惠者,往年家裡依靠僅有的2畝薄地種植玉米餵豬生計,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譚雲珍算過一筆帳,種植兩畝地的玉米需要的玉米種子、複合肥、硝銨以及農藥共要投入980元左右,由於家裡的地比較貧瘠,加上鼠害,兩畝地的玉米粒最多能收穫1600斤,按照每斤1元的市場價,也就1600元,除去前期的投入,只能淨掙600來塊錢,但譚雲珍家的玉米主要用來餵豬。往年,譚雲珍每年都要餵養兩頭豬。兩頭豬從開始餵養到出欄,豬苗、飼料、玉米、玉米種植投入等成本投入共4440餘元(這還是最好的結果,假如豬生病或是死去,投入成本將會提升一大截),等到兩頭豬出欄後,按照市場價11元計算,兩頭淨重260斤的肥豬能賣5720元,一年到頭只能賺1280元。
「一年下來就賺了一坑糞!」想到以前辛苦了一年換來的收益,譚雲珍十分心酸。
現在,譚雲珍又算了一筆帳,她從今年3月份開始在農場幹活,每天務工能掙80元,一個月能幹25天以上,最低收入2000元,除開農閒時節,每年幹10個月,收入能達到20000元,假如用同樣的價格買一頭豬過年,她每年能淨掙17140元,況且在農場除草、採摘的活沒有種植玉米累人,還不用承擔在農業上的投資風險。每當拿到工錢,譚雲珍和在農場務工的姐妹們都會特別興奮,爽朗的笑聲把內心的喜悅傳遞到農場的每個角落,讓山間的一草一木見證這屬於她們的豐收。
農民的哭與笑是檢驗農業變革成功與否的標準。2018年,福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新增總純收益達1.8億元,惠及農戶3.05萬戶11.84萬人。農業改革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讓農業企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更是解放了長期束縛在土地上的勞動力,拓寬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使廣大農民在同步小康的路上自信地闊步前行。
相關熱詞搜索:農場 玉米 農業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