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想遇到那個ta,怎麼就那麼難?
為什麼我總是遇不到優秀的人,遇到的都很zha?
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又不愛?
為什麼我身邊的人來來往往,但沒有一個願意留下來?
為什麼……你尋尋覓覓,還是找不到那個合適的人?
雖然世界是個大圈,我們每天也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但是適合自己的,也許並不容易遇見。
有的人感嘆自己總是遇人不淑,本來以為ta是最後那位,但最終還是一再錯過。
其實,你能遇見誰,早已劃定了「範圍」,所以你總是在你所處的環境裡尋找另一半,但是渴望的卻是「圈子外」的類型。
這種信息不對等的遇見,換來的肯定是巨大的心理落差。
就好比,你本來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沒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可是卻幻想著找一個高學歷高收入的理想型伴侶,這就存在一種「生活圈子」的不重疊。
讀過大學的人,他們的朋友圈子都會以高學歷人群為主,職業道路也會有一定的方向,因此他們的伴侶大多會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出現,而不會貿然選擇一個跨越「層次」的人。
兩個人在一起,一定要有共同的語言,這就決定了你們是否有「緣分」遇見。
有些人找不到理想的伴侶,是因為沒有把條件放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線上,「要求」不匹配,又怎麼能「合適」?
還有一種「情感」不對等的相遇,你的付出總是換不來對方的回饋。
這其實與每個人的「成長圈子」有關,你的性格早已在成長階段形成。在日後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你的潛在個性與處理問題的態度,都會投射在愛情之中。
兩個成長過程很不一樣的人,有可能會不被理解,選擇不一樣的處事模式;而兩個過於相似的人,雖然能夠彼此代入,但也會因為同樣的態度反而使感情停滯不前。
真正的合適,應該是「互補」,但必須有一個人更願意去包容和接納,才能走得更遠。
這種緣分,可遇不可求,對於兩個不成熟的人,更加難上加難。
最後一種,是「圈子層次」不一樣。
人無分高低貴賤,但「門當戶對」卻是真實存在的。
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不是每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都能實現的。有的姑娘總盼望著嫁入豪門,殊不知自己根本不具備成為「公主」的特質。
你是什麼出身,就註定你生活在什麼圈子,有著什麼樣的生活體驗和價值觀。
好比《三十而已》裡面的王漫妮,生長在落後的小鎮上,但通過自己出來大城市打拼的經歷,結識了不同層次的人。她雖然有了一定的眼界,但她骨子裡的能量支撐不了她追求的夢境。
遇到比她優越不止10倍的梁正賢,滿足了她對物質嚮往的虛榮心,於是她淪陷了,在道德與物慾的邊緣徘徊,迷失了自己。最後她回到了家鄉,逃避這場孽緣,可是卻仍心有不甘。
最後使她真正醒悟的,是做了「應收」後,撕破偽裝的面具和面子,重新認識自己,懂得了人要靠自己才能獲得想要的生活。與其費盡心思去找「富二代」,不如自己先踏入這個圈子,成為裡面的一員。於是她選擇了出國深造,為夢想而努力。
所以啊,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遇見,都是一種自身生活的延續。
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好,自然就會遇到那個「對的人」。
那個你尋尋覓覓的ta,就存在於你努力的過程中,存在於你奔跑的風景裡,存在於你成為理想的自己後,回眸一笑兩眼相對的那個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