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北歐國家瑞典在葬禮和祭祀方面延續了其一貫的簡約和崇尚自然的生態理念,親朋好友相聚一堂,一束束鮮花寄託了對逝者最深厚的情感。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地區,舉辦葬禮的費用與當地居民人均約2.8萬瑞典克朗的月收入相比並不昂貴。
此外,瑞典一些殯葬公司和研究人員近年來也在致力於尋找更加生態、更能回饋大自然的殯葬方式。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一位意願登記者在威-馬薩克建立的殯儀公司「電子逝友書」上寫道:「這種殯葬方式非常符合我一生熱愛自然的生活觀,在去世後能夠將自己回饋自然是最完美與和諧的選擇。」
(圖文無關)
瑞士推出了「骨灰鑽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製造出高品質「鑽石」,這種「鑽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節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瑞士格勞賓登州一家公司發明了這一能將骨灰製成像鑽石一樣閃亮的人工合成晶體的新技術。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淨化後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鑽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最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這家公司的成品「鑽石」通常被鑲嵌在花崗巖底座上,如果死者親屬願意,也可將死者的姓名與生卒年份用雷射刻在「鑽石」上。一位持不同意見的殯儀館工作人員說:「佩戴親人骨灰製成的鑽石,使之伴隨你到任何地方,這樣你就始終無法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恢復。」
死人與活人爭地,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觀念開放的澳大利亞人,開始選擇更環保及更節約的喪葬方式,火葬及棺材直立埋藏,在大都市逐漸流行起來。
澳大利亞人口接近2400萬。國土面積約762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六位,每平方公裡人數僅為3人左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不過,在雪梨和墨爾本這些大都市,在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下,喪葬難的情況正在加劇。市場供求緊張的表現之一是,雪梨和墨爾本墓地價格逐年增長,墓地選擇餘地也越來越小。
澳大利亞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一家殯葬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墓葬法,即把棺材由原來的躺式變為直立式,以節省墓地空間。
隨著環保意識加強,同時也為了節約費用,澳大利亞人採用火葬的人數穩步上升。在澳大利亞,火葬費用大約只有土葬的一半。調查顯示,澳大利亞選擇火葬與土葬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55比45提高到65比35。
澳大利亞人崇尚自然,墓地設計和管理也充分體現「生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綠色理念。當地不少墓園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其中管理人員70%以上是綠化園藝管理專業人員。有的墓園與居民區相鄰,兩者相安無事。
美國綠色墓葬的形式有很多。以海葬為例,美國人將骨灰與混凝土混合後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地。許多死者親屬認為,讓自己心愛的人棲息在大自然中更富有人情味。
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目前全美有32個州有綠色墓地。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築,墓穴和周邊環境儘可能保持自然狀態,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採用可降解材料。土葬者屍體不塗抹防腐劑,用毯子、白布包裹或採用未上過油漆的薄木板、紙板做棺材。
紐約州綠色墓園位於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山坡上,是一片廢棄的奶牛場改建的,佔地3200多公頃。四周森林與河流環繞,環境優美。據該墓園管理方介紹,墓園一切都保持原始狀態,不用除草劑,也不用人工澆水維護。隨著科技的發展,起初只有航天專家或社會名流才能享受的太空葬禮在美國也漸為大眾接受。太空葬禮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放入容器裡,通過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根據發送距離的不同,這種太空葬禮收費標準從數百至上萬美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