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樹葬、太空葬、鑽石葬……這些殯葬方式你能接受嗎?

2021-02-19 中國義烏

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北歐國家瑞典在葬禮和祭祀方面延續了其一貫的簡約和崇尚自然的生態理念,親朋好友相聚一堂,一束束鮮花寄託了對逝者最深厚的情感。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地區,舉辦葬禮的費用與當地居民人均約2.8萬瑞典克朗的月收入相比並不昂貴。

此外,瑞典一些殯葬公司和研究人員近年來也在致力於尋找更加生態、更能回饋大自然的殯葬方式。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一位意願登記者在威-馬薩克建立的殯儀公司「電子逝友書」上寫道:「這種殯葬方式非常符合我一生熱愛自然的生活觀,在去世後能夠將自己回饋自然是最完美與和諧的選擇。」


(圖文無關)

瑞士推出了「骨灰鑽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製造出高品質「鑽石」,這種「鑽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節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瑞士格勞賓登州一家公司發明了這一能將骨灰製成像鑽石一樣閃亮的人工合成晶體的新技術。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淨化後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鑽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最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這家公司的成品「鑽石」通常被鑲嵌在花崗巖底座上,如果死者親屬願意,也可將死者的姓名與生卒年份用雷射刻在「鑽石」上。一位持不同意見的殯儀館工作人員說:「佩戴親人骨灰製成的鑽石,使之伴隨你到任何地方,這樣你就始終無法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恢復。」


死人與活人爭地,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觀念開放的澳大利亞人,開始選擇更環保及更節約的喪葬方式,火葬及棺材直立埋藏,在大都市逐漸流行起來。

澳大利亞人口接近2400萬。國土面積約762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六位,每平方公裡人數僅為3人左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不過,在雪梨和墨爾本這些大都市,在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下,喪葬難的情況正在加劇。市場供求緊張的表現之一是,雪梨和墨爾本墓地價格逐年增長,墓地選擇餘地也越來越小。

澳大利亞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一家殯葬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墓葬法,即把棺材由原來的躺式變為直立式,以節省墓地空間。

隨著環保意識加強,同時也為了節約費用,澳大利亞人採用火葬的人數穩步上升。在澳大利亞,火葬費用大約只有土葬的一半。調查顯示,澳大利亞選擇火葬與土葬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55比45提高到65比35。

澳大利亞人崇尚自然,墓地設計和管理也充分體現「生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綠色理念。當地不少墓園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其中管理人員70%以上是綠化園藝管理專業人員。有的墓園與居民區相鄰,兩者相安無事。

美國綠色墓葬的形式有很多。以海葬為例,美國人將骨灰與混凝土混合後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地。許多死者親屬認為,讓自己心愛的人棲息在大自然中更富有人情味。

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目前全美有32個州有綠色墓地。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築,墓穴和周邊環境儘可能保持自然狀態,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採用可降解材料。土葬者屍體不塗抹防腐劑,用毯子、白布包裹或採用未上過油漆的薄木板、紙板做棺材。

紐約州綠色墓園位於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山坡上,是一片廢棄的奶牛場改建的,佔地3200多公頃。四周森林與河流環繞,環境優美。據該墓園管理方介紹,墓園一切都保持原始狀態,不用除草劑,也不用人工澆水維護。隨著科技的發展,起初只有航天專家或社會名流才能享受的太空葬禮在美國也漸為大眾接受。太空葬禮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放入容器裡,通過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根據發送距離的不同,這種太空葬禮收費標準從數百至上萬美元不等。

相關焦點

  • 海葬、壁葬、花壇葬、樹葬,桐鄉人身後事該怎麼處理
    ↑戳上面「桐鄉新聞網」關注我們↑從骨灰佔地墓葬到海葬、壁葬、花壇葬、樹葬 綠色殯葬等新型殯葬方式漸漸為老百姓所接受 本月30
  • 海葬、壁葬、樹葬、花壇葬……你知道什麼是節地生態安葬嗎?
    「爸,清明節快到了,我們來看你了。」「媽,在那邊過得好嗎?我和爸一切都好,你放心吧!」「孩子,時間過得真快啊,你都走了十年了。」  一束束鮮花寄託著親人對逝者的哀思和懷念,一聲聲低語交談仿若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聊著各自的近況,這是一次特殊的團圓,一次跨越了生與死的團聚。
  • 樹葬海葬花壇葬 滬上各類節地葬佔比已達30%
    聽說這個新詞後,市民吳先生連連搖頭,「我知道樹葬、海葬,但家庭合葬很少聽到。」他的反應也代表了很多市民的看法。不少市民表示,理解其節地的考量,但感情上難以接受。  家庭合葬可省一半土地  「家庭合葬墓算是我們墓園嘗試的一款新產品。」
  • 花葬、樹葬、海葬……你會選擇怎樣告別世界?
    (CFP/圖)生態葬是指遺體火化後,通過「草坪葬」「海葬」「樹葬」等不佔地或少佔地的方式處理骨灰。從土葬到火葬是一場革命,從火葬到生態安葬也是一場革命。民政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是節地生態安葬一種方式,只是倡導,而非強制。
  • 免除殯葬基本費用 海葬樹葬將獲獎補
    市政府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惠民殯葬政策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基本公共殯葬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免除居民基本殯葬服務項目費用;建成滿足轄區居民20年殯葬需求的公益殯葬設施;建立海葬、樹葬、草坪葬等生態葬獎補政策,推動生態安葬率達到30%。       《意見》規定免除居民基本殯葬服務項目費用。
  • 海葬、樹葬、花壇葬…這是生命回歸自然最環保的方式!
    逝者在2013年1月1日後死亡,且生前為廣州市戶籍的參加2017年及以後由市民政部門(殯葬管理處)統一組織或者委託機構舉辦的海葬活動,海葬逝者骨灰的委託辦理人每具骨灰發放補貼由1000元提高至2000元。
  • 特寫:臺北清明重環保 樹葬花葬漸流行
    記者當天來到臺北最大的公墓之一、位於市郊木柵地區的富德公墓,探訪當地市民的祭掃活動,發現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殯葬形式正深入人心。  與大陸一樣,臺灣地區也有清明假期。為了滿足市民祭掃的交通需求,臺北市政府專門開闢了掃墓公車,免費供市民乘坐。4日正是清明祭掃活動的高峰,來富德公墓掃墓的市民絡繹不絕。有關部門對上山道路進行了交通管制,只準掃墓公車進入,路況並不擁堵。
  • 深圳獎勵生態葬 當地戶籍逝者骨灰海葬可獲3000元
    為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葬,深圳市民政局日前印發《深圳市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若深圳市戶籍逝者骨灰海葬,每具骨灰可獲得3000元獎勵。公開報導顯示,深圳是國內較早推廣「生態葬」的城市,生態葬有樹葬、海葬、花壇葬等幾種形式,均為免費。
  • 六大節地生態葬類型,您能接受哪一種
    所謂生態葬是指死者遺體火化後,通過「花葬」、「樹葬」、「草坪葬」等不佔或少佔用土地資源的方式對骨灰進行安葬。生態葬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的特點,屬於典型的節約、環保型喪葬方式。那麼接地生態葬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接地生態葬的主要類型,看您能接受的是哪一種?
  • 為什麼都說海葬不吉利?
    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節地生態葬,希望殯葬綠色改革,但是根據數據顯示,選擇海葬的人數依舊很少,因為傳統風氣難移,還有的人認為海葬是不吉利的,不能海葬,那麼大家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呢,到底海葬有沒有忌諱,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講解。
  • 臺式殯葬,讓死亡也藝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革新,樹葬、海葬、花葬等環保葬在臺灣漸成風氣。
  • 遵義市舉行第一屆公祭活動 29名逝者採用花壇葬
    公祭現場,有4名逝者的骨灰在該陵園的一處花壇安葬,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29名逝者採用花壇葬 昨日上午10點,公祭儀式開始,禮儀人員向生態葬紀念碑敬獻花籃,全體默哀致敬,志願者宣讀祭文,並向生態葬逝者及家屬表示崇高的敬意。當天,遵義市又有4名逝者的骨灰安葬在此花壇。
  • 骨灰變鑽石!!!
    骨灰鑽石,指的是將被火化的人骨灰轉變成「晶瑩的鑽石」,最早由俄羅斯和美國發明,從而實現了讓最親愛的人「真正永垂不朽」之目的,骨灰鑽石是一種高科技人工鑽石,它是用逝者身體中的碳所培養的實驗室鑽石。而將過世的人化成鑽石則被稱為「鑽石葬」。能滿足那些覺得「墓地和骨灰盒過於呆板」的人對思念親人的要求,由於這種「鑽石」可隨身攜帶,因此可用來製成「首飾」。
  • 樹葬!為何他們願意讓親人長眠綠色中?
    鄭州市殯葬管理處主任楊虎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選擇「樹葬」,既讓逝者入土為安,又踐行推廣了生態殯葬、節地殯葬的理念,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這件事要一直做下去,形成常態,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正如樹葬銘記碑上所刻:很多很多的人來送行,不會有孤獨和寂寞,只有鮮花、思念和敬意,我們在一起——永遠,這是人生最美的真諦。
  • 臺灣海葬接受度低 臺北新北兩地8年不到200人
    原標題:臺灣海葬接受度低 臺北新北兩地8年不到200人   中新網3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土地資源逐年匱乏,各縣市積極倡導「環保葬」,紛紛推出海葬、樹葬、植葬、花葬,唯獨海葬推行「受阻」,臺人無法突破「入土為安」觀念,導致雙北(臺北、新北)聯合推行海葬8年,至今僅有
  • 魂歸大海 懷念永存 |我區舉行首次骨灰集體海葬活動
    今年11月27日,王金堯兒子王偉博參加了區民政局主辦的我區首次骨灰集體海葬告別儀式,完成了父親的遺願。王偉博說,父親骨灰已寄存一年多,因疫情影響,海葬事宜便從清明節推遲了下來。  與王金堯一同海葬的逝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是出生才20多天的小女孩,父母親選擇骨灰海葬,想與小生命作另一種告別,讓她魂歸大海,將懷念永存心間。
  • 溫州的"樹葬"居然是免費的!還有錢拿!鹿城區補貼2500元!
    來源:百曉講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臨近清明,昨天上午,「節地生態殯葬 文明低碳祭掃」2017年溫州市集體生態樹葬儀式,在仰義天福人文紀念園啟動。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和海葬一樣,樹葬是國家大力倡導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之一,它使用環保可降解骨灰袋深埋樹下,讓骨灰自動分解,回歸自然,不立墓碑,節約了大量土地森林資源,是真正的「生態環保葬」,既符合我們中國人觀念中的「葉落歸根
  • 推廣海葬引爭議 轉變觀念是難題
    相較於傳統殯葬方式,海葬等生態殯葬方式因成本低廉且公益環保等特點,正被各地倡導推廣。但記者調查發現,推廣並不順利,並引發了不少爭議。在我國,「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由來已久。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傳統的土葬方式亟待改革、轉型。
  • 廣州超200萬人選擇清明節假「拜山」,生態文明殯葬蔚然成風
    為進一步節約土地,墓園還計劃推出更小型的花壇葬,不保留骨灰盅,每具骨灰的佔地面積僅為0.1平方米左右。據悉,2017年起,廣州市還對在經營性墓園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的實行獎補。由市民政部門核定的經營性公墓,為群眾提供樹葬、花壇葬、草坪葬服務的,每具骨灰補助300元。在民政部門核定的經營性公墓,採取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不立碑的喪葬方式,每具骨灰補助委辦人500元。
  • 除了土葬、火葬之外,你還知道什麼葬法?葬法大全!
    塔葬   塔葬只有殊勝的高僧才能使用。塔葬是最高級的葬禮,限於班禪、極少數活佛。火葬 將屍體火化。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種葬法。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1.漂屍式即將死屍置於專門製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    即將死屍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河中。3.撒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