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2021-02-08 詩詞入夢

每晚20:00,沐浴詩詞


渡荊門送別

【唐 ·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注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

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裡:喻行程之遠。


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裡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賞析: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岭,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裡。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種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裡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頸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裡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裡,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裡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裡」,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相關焦點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萬裡:喻行程之遠。【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 每日一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 ​《渡荊門送別》
    1作品原文渡荊門送別⑴渡遠荊門外⑵,來從楚國遊⑶。山隨平野盡⑷,江入大荒流⑸。月下飛天鏡⑹,雲生結海樓⑺。仍憐故鄉水⑻,萬裡送行舟⑼。[1]詞句注釋⑴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⑵遠:遠自。
  • 渡荊門送別古詩意思 渡荊門送別翻譯全文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許多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其中一首吧。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 【古詩詞賞析】李白《渡荊門送別》
    點上方綠標聽小美姐姐講故事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從遙遠的荊門山之外的西蜀順江東下,來到這古老的楚國大地漫遊。"荊門",指荊門山,古時為楚蜀交界。"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高山隨著平原曠野的出現漸漸消逝,奔騰的大江進入莽原緩緩而流。"大荒",指廣闊的田野。
  • 離別的詩句: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鑑賞:  這首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 李白的詩:渡荊門送別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注釋】  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 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渡荊門送別原文欣賞《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是在公元726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渡荊門送別
    作者: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①,
  • 《渡荊門送別》——一路遠行,故鄉是我最重的行囊
    黃鶴樓上,他為孟浩然賦詩送別;謝朓樓上,他為李雲設宴餞行;岸邊渡口,他依依不捨地向汪倫揮著小手;石門山上,他淚眼婆娑地和杜甫互道珍重。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便是李太白的一首送別詩。可今天這詩裡,沒有即將分別的友人,只有將要遠行的自己。這首《渡荊門送別》,便是詩仙在和故鄉在鄭重地告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倒背如流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除標題之外,我們把課文內容分成4個部分,在這個背景上尋找4個地點來記憶。首先我們把標題放在這張圖上的船那裡,船那裡拿著糖、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對應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唐·李白」。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即荊門送別,記憶渡荊門送別;糖同唐朝的唐同音,記憶唐;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記憶李白。
  •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唐詩 |《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譯 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注 釋   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2、遠:遠自。3、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5、江:長江。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新手作者專屬活動#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李白在年輕的時候出蜀漫遊時候寫得一首《渡荊門送別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2016中考語文56篇古詩文重點默寫篇目:(十七)《渡荊門送別》
    3.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是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的意境的詩句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唐詩指疑:李白《渡荊門外送別》
    -----------------------------------------------渡荊門外送別渡荊門外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疑《渡荊門送別》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所作。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評道:「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
  • 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渡荊門送別原文欣賞《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