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2020-12-10 肆玥雛柒

文|肆玥

#新手作者專屬活動#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李白在年輕的時候出蜀漫遊時候寫得一首《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

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沒過荊門,還在蜀地,過了荊門,就進入楚地境界了,這裡其實是一個分界點。

其實,李白寫這首詩也是有原因的。他雖然「五歲識六甲,十歲觀百家。」但是卻從來沒出過遠門,一直在四川的戴天山讀書,出遊也是在附近的峨眉山溜達。這趟出行,是他人生第一次遠遊,也是他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開始。這就和現在的我們上大學一樣,很多人都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才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遠門,同樣,大學也是很多人追求人生理想的開始。

第一次出遠門,對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來說,肯定是激動和心潮澎湃的,所以,有必要記錄一下。其次,李白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幾年,對這裡的感情也非常深,馬上要長時間離開生養自己的家鄉,難免有很多不舍。所以,這首《渡荊門送別》,寫得合情合理。

那麼,李白是如何寫這首沒人送別的送別詩呢?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一起誦讀一下這首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好,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正文,逐句學習,一探究竟。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這裡的「從」是「往,向」的意思;「楚國」即楚地,在現在的湖北一代。

整句的意思就是:我大老遠乘船來到荊門之外,要去往楚國故地漫遊。開頭這句,開門見山,交代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為後幾句詩做了鋪墊。

下一句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這裡的「平野」指平曠的原野;「盡」就是消失、窮盡;「江」指長江;「大荒」就是廣闊無際的田野。山脈隨著平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奔入平曠的原野後,依舊滔滔東流。

注意哦,這裡要劃重點了!

這裡的「隨」和「入」用得特別好,「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和原野之間的景色變換描寫得非常生動,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的空間感和流動感;而「入」字則 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

山隨著原野消失,江水流入原野中,它們之間的轉接是那麼自然流暢,毫無違和感。這也能看出,此時的李白,心裡是非常激動的,不僅心情開朗,且洋溢著無限青春的朝氣,連看到的景色都像是行雲流水一般歡快。

他確實很激動,這不,讚美完眼前地下的山河,還不忘抬頭看看遠處天上的月和雲彩,我們接著看下一句。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這裡的「下」指「向下移動」;「結"是「形成」;「海樓」即「海市蜃樓」,用來形容天空中雲霞多變形成的景象。月亮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從天上飛來的一面鏡子,雲彩變幻無窮,形成了一片海市蜃樓。這裡連用兩個比喻,把月亮比作飛天鏡,把雲彩比作海市蜃樓,表達作者對此情此景濃濃的喜歡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當自己特別開心或者極度難過時,看周圍事物是什麼感受?是不是一開心,花兒都對你笑;一悲傷,看誰都覺得對方是在瞪你。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學校喇叭經常放的歌一樣,「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一聽就知道,這是愛上學的小孩兒唱的。

而李白之前一直住在山裡,是根本看不到這樣的廣闊平原和月影雲彩的,第一次見這樣的美景,難免掩蓋不住心中的激動之情。這就和我們第一次看見流星一樣,是非常激動和欣喜的,所以開心地連用了兩個比喻修辭。這下,你學會怎麼在寫作時表達心中的喜悅了吧!

看起來,李白是被這一路的美景所迷住了呀,不停地稱讚稱讚,又激動又用比喻,是不是忘了自己寫詩的目的了?別急,最後一句,為你揭曉。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憐」是「喜愛」;「萬裡」形容「行程之遠」。整句的意思是說,即使這一路的美景非常令人沉迷,但是我還是喜歡故鄉的水,它們不遠萬裡來送載著我東行的小船。看看,這才是高手,前面使勁兒誇讚荊門之外的景色多麼美,讓你誤以為他喜新厭舊了,最後一轉頭,還是最愛家鄉的水,可見作者對家鄉的感情之深厚,不愧是在蜀地長大的孩子。與此同時,他還不忘給自己找個送別的「朋友」,真的是年少有趣!

最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整首詩的結構:首聯開門見山,交代此次出行的目的;頸聯和頷聯介紹途中美景,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尾聯一轉,表白家鄉的水,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真摯的熱愛。整首詩意境高遠,氣勢豪邁,雄渾壯闊,想像瑰麗,可以看出,當時的李白,是意氣風發、倜儻不群、充滿了對未來的熱情和嚮往的!

同時,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白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一點兒不害怕不說,面對未知的未來,更是信心滿滿,意氣風發。而這樣的人,往往更能夠有所成就!

如今,很多人都害怕長大,害怕長大以後過得不好。但是,其實每個人的未來都是未知的,沒有誰就一定能過上理想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我們踏踏實實打拼的。所以,面對未知,不妨學學李白,多一些勇敢、多一些自信。要知道,未知並不可怕,正因為未知,才能擁有無限可能。

END

作者介紹

肆玥,是以前那隻閒不住的懶蟲妞兒啦;一個放肆的丫頭;一個越來越沒能耐的超現實派理想主義者;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度焦慮症患者……

相關焦點

  • 唐詩 |《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譯 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賞 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岭。
  • 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 一天一首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岭,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裡。
  • 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餘秋雨《鄉關何處》)是的,李白是有大志向的人,開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歲的詩人李白心懷「四方之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可是,他終歸是寫出了「中華第一思鄉詩的詩人」,雖然豪情萬丈,鬥志昂揚,然而船剛到荊門,我們的年青的詩人就被觸動了鄉思。他的吟唱,往往不期而遇,讓人防不勝防。
  •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送別的場景,總會充滿著傷感。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仗劍走四方,當然也少不了經歷送別的場面。李白寫過一首詩叫《渡荊門送別》,可以伴著這首詩看看他如何面對送別。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四年,是李白早期作品。當時他打算離開四川,沿著長江前往中原地區。一路上十分順利,很快就到達了荊門。荊門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湖北宜昌。從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好朋友,不過他要繼續趕路,只好和朋友在荊門話別。
  • 【古詩詞賞析】李白《渡荊門送別》
    點上方綠標聽小美姐姐講故事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詩詞| 渡荊門送別 李白(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賞析這首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 每日一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 李白《渡荊門送別》:回不去的純真歲月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公元276年的一天,一位叫李白的年青人,他將在湖北荊門乘舟向東而流,進行他此生第一次出蜀遊歷大唐。這一年,李白25歲。誰也不會想到,現在這位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普通年青人,會在中國文學史上,攪動詩詞的坐標風雲,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燦爛輝煌的詩篇!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少年壯志不言愁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詩意圖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滿懷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由三峽第一次離開蜀地,沿江東下,詩人時年二十六歲。
  •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到底有沒有離別愁緒?沈德潛也誤解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大家都很熟悉,全詩氣勢恢宏,描寫了楚地的壯闊絢麗景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首詩歷來也有爭論,就是題目「送別」兩個字。詩中好像並沒有寫送別,也沒有離情別緒,清朝文學家沈德潛也認為「送別」二字「可刪」。這首詩果真沒有送別嗎?當然不是,這首詩不僅有送別,而且送別之情至深至切。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
  • 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杜甫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倒背如流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首先我們把標題放在這張圖上的船那裡,船那裡拿著糖、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對應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唐·李白」。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即荊門送別,記憶渡荊門送別;糖同唐朝的唐同音,記憶唐;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記憶李白。
  • 2016中考語文56篇古詩文重點默寫篇目:(十七)《渡荊門送別》
    3.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是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的意境的詩句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渡荊門送別》——一路遠行,故鄉是我最重的行囊
    黃鶴樓上,他為孟浩然賦詩送別;謝朓樓上,他為李雲設宴餞行;岸邊渡口,他依依不捨地向汪倫揮著小手;石門山上,他淚眼婆娑地和杜甫互道珍重。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便是李太白的一首送別詩。可今天這詩裡,沒有即將分別的友人,只有將要遠行的自己。這首《渡荊門送別》,便是詩仙在和故鄉在鄭重地告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寫得如此壯美雄健,它是送別的誰
    我們欣賞唐詩宋詞,其中就有很多送別的詩。送別的詩一般都有主人和客人,或者還有餞行、祝酒之類的。但是我們讀李白的這首詩題目裡有送別二字,但是詩裡卻沒看到一個人,這算不算是送別詩,如果是,那到底是誰送誰呢?這首詩就是《渡荊門送別》。詩人從四川出發,到外地漫遊。
  • 渡荊門送別 |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每晚20:00,沐浴詩詞渡荊門送別
  • 李白《渡荊門送別》,是寫景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偶工巧
    荊門在今湖北境內,湖北是四川的鄰省。李白乘船離蜀漫遊,湖北(楚的主要部分)當然是第一站。這一首詩以輕快的心情描寫了荊門以東湖北一帶長江兩岸的美麗景色。第一聯是交代。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