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2020-12-21 來點悅讀

在歷史漫長而零落的記憶裡,李白的故鄉是清晰的,可以時時在他的詩作裡看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然而細思尋,他對故鄉卻又充滿了疑問:「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他的鄉思,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終究,他只能仰天質問:「長安如夢裡,何日是歸期?」(《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沒有承擔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務,回鄉並不太難,但他卻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餘秋雨《鄉關何處》)是的,李白是有大志向的人,開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歲的詩人李白心懷「四方之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可是,他終歸是寫出了「中華第一思鄉詩的詩人」,雖然豪情萬丈,鬥志昂揚,然而船剛到荊門,我們的年青的詩人就被觸動了鄉思。他的吟唱,往往不期而遇,讓人防不勝防。也許正因為此,才會為我們留下如此多華美篇章,令我們再三驚嘆。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詩題中「送別」二字,還引起一些爭論。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其實是沈先生自己的想像力無法達到太白先生的豐富深度,有些窮酸氣、紅塵氣過濃。大抵在沈先生的腦海裡存在著,「送別」唯有人與人之間才會有這種情感,卻難以理會得「謫仙」闊大的腦容量。李白在其詩《勞勞亭》中寫道:「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既然「春風」尚且知道離別苦,那麼「故鄉水」來「送別」一下又有何不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這時的詩人年青啊,懷揣著遠大志向,「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剛離開蜀地的年青詩人,即將展開一次壯遊,親歷巴山蜀水之險惡,詩人的小心臟肯定是呯呯地亂跳。當船舶猛然來到廣闊無際的江漢平原之上,使人頓時覺得豁然開朗,那種驚喜與好奇,使他情不自禁地直奔主題,放開喉嚨高喊:來到了荊門山外的碼頭上,偉大的歷程將要開始了,屈原的楚國,神奇瑰麗的《離騷》所描繪的國度,我,李白來啦!

荊門,在此為山名(不是現在湖北的荊門市),此山位於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隔江對峙;史稱「全楚西塞第一關」,被形容為「川鄂咽喉」。郭璞《江賦》云:「虎牙嵥豎以屹崒,荊門闕竦而磐礴。」古代舟船至此,往往要先避虎牙而南行,復避荊門而北移。南朝宋人盛弘之在《荊州記》記載甚詳細,形象而生動:「郡西溯江六十裡,南岸有山,名曰荊門,名曰虎牙。二山相對楚之西塞也。荊門上合下開,開達山南,有門形,故因以為名。」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陪伴著詩人一路行來的兩岸群山,剛剛才逐漸消退殆盡,廣袤無垠的江漢平原便突兀地出現在眼前;咆哮的江水奔騰流向遠方,直到水天相接的原野盡頭,何其壯美,何其遼遠。詩人於此聯中,用流動的視線接連不斷地描摹:巍峨起伏的群山,平坦如砥的原野,奔騰不息的長江,闊大無邊的荒原,生動逼真地表達出自己激動的心情,大有一種抱負即將盡展的喜悅。

初唐詩人陳子昂,開一代矯健詩風的他,與李白步入浩蕩江湖的經歷極其相似,當年由蜀出川時,也曾經寫過一首《度荊門望楚》,詩中有句:「巴國山川盡,荊門煙樹開。」描寫的景象與李白此聯基本上相同,如果仔細分析畫面也大抵類似。但在情緒之上,兩者卻有很大的區分:陳子昂此聯雖也暗藏雄健之情,卻比較樸實,相對而言便缺乏一種自然而然地磅礴氣象;而李太白此聯讀來卻充滿朝氣蓬勃,油然間內心冉冉升起新穎奇妙感受,豪邁情懷頓時躍然紙上,如此細膩刻畫更顯其寫作功底、豁達性情和鮮明個性。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詩接上聯,從一種動蕩不安的草莽氣象轉為謙和安寧景致。險山退卻,平原相接,一馬平川入眼來;洶湧江流,溫馴綿柔,四海賓朋會荊州。夜半俯瞰江面,皎潔的月兒倒影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面明鏡;白晝遠眺晴空,雲蒸霧繞變幻無窮,仿佛海市蜃樓奇妙無比。

此兩句詩瑰麗奇特,詩人從白日所見演化成自我想像,化實為虛,從更多層面展示舟行江上的壯美景色。江心明月,天邊雲彩,本為自然之實景,當詩人賦予其一定的情感色彩,剎那間「景語亦情語」矣。也許從此開始,「月」正式成為李白一生陪伴的密友。「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李白《古朗月行》)如鏡明月卻為了給詩人助興,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從天上飛了下來,此時此刻,詩人想不陶醉都不行了。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自始至終,詩人所有的描寫和敘述,全部都是圍繞著「長江」來盡情暢想著一切。從首聯的「渡」字始,摹其行於江上,頜聯直接點明「江入大荒流」,頸聯詳細刻畫江上行舟所見,到尾聯的「萬裡送行舟」,正好照應頜聯所寫的「江入大荒流」,亦因此全詩前後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此,詩人不直接說其內心對故鄉和親人們的深沉依戀,卻妙用擬人手法,讓「故鄉水」遠道而來專門為自己送行,賦予自然江水充沛的情感和鮮活的生命力,愈加顯得情韻深長。王夫之《姜齋詩話》說:「結二句得象外於圜中,飄然思不群,唯此當之。」同時也打破沈德潛先生所妄言,顯示兩人思維確不在一個頻道。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李白《渡荊門送別》
    點上方綠標聽小美姐姐講故事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李白《渡荊門送別》:回不去的純真歲月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公元276年的一天,一位叫李白的年青人,他將在湖北荊門乘舟向東而流,進行他此生第一次出蜀遊歷大唐。這一年,李白25歲。誰也不會想到,現在這位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普通年青人,會在中國文學史上,攪動詩詞的坐標風雲,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燦爛輝煌的詩篇!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2016中考語文56篇古詩文重點默寫篇目:(十七)《渡荊門送別》
    2.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3.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是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的意境的詩句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必考名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萬裡:喻行程之遠。【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 《渡荊門送別》——一路遠行,故鄉是我最重的行囊
    黃鶴樓上,他為孟浩然賦詩送別;謝朓樓上,他為李雲設宴餞行;岸邊渡口,他依依不捨地向汪倫揮著小手;石門山上,他淚眼婆娑地和杜甫互道珍重。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便是李太白的一首送別詩。可今天這詩裡,沒有即將分別的友人,只有將要遠行的自己。這首《渡荊門送別》,便是詩仙在和故鄉在鄭重地告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詩詞| 渡荊門送別 李白(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譯文及注釋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⑼萬裡:喻行程之遠。賞析這首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倒背如流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首先我們把標題放在這張圖上的船那裡,船那裡拿著糖、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對應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唐·李白」。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即荊門送別,記憶渡荊門送別;糖同唐朝的唐同音,記憶唐;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記憶李白。
  •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送別的場景,總會充滿著傷感。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仗劍走四方,當然也少不了經歷送別的場面。李白寫過一首詩叫《渡荊門送別》,可以伴著這首詩看看他如何面對送別。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四年,是李白早期作品。當時他打算離開四川,沿著長江前往中原地區。一路上十分順利,很快就到達了荊門。荊門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湖北宜昌。從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好朋友,不過他要繼續趕路,只好和朋友在荊門話別。
  • 每日一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萬裡:喻行程之遠。
  •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少年壯志不言愁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關於這首詩的題旨,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是用來贈給送別的友人,一說是描寫江水送自己別蜀中,甚至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首詩到底如何解讀?還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和詩人一起去漫遊荊楚吧!「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首聯撇開親人送別場面不寫,而緊扣詩題,直接交代遠渡的第一站「荊門」、此行的去向「楚國」及「遊」的目的。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 渡荊門送別 |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唐 ·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遠:遠自。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萬裡:喻行程之遠。譯文:
  • 唐詩 |《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譯 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9、萬裡:喻行程之遠。   賞 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 獨具匠心的《渡荊門送別》,更加表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青年時期的李白就有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經歷。 這首《渡荊門送別》,就是李白初次離開從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國遊歷,行至荊門外贈給送別的友人之作。那一年,李白年方二十六歲。詩一開頭,就以明快的手法點明了此行的行程:「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渡遠」,是乘船遠行。「荊門」即荊門山。這兩句詩是說,詩人沿長江乘船順流而下,行至蜀楚交界的荊門山,到楚國去旅遊。起句「渡遠荊門外」的「荊門外」,應該是詩人緊扣題目、縱意揮毫的所在。
  • 杜甫的《旅夜書懷》VS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寫的。當時太白剛從家鄉四川東下,想去楚國故地遊覽,途經荊門山。荊門山在湖北宜都縣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地勢險要,自古是楚蜀咽喉。
  • 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充滿萬丈豪情和瑰麗想像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從蜀中乘船沿長江而下,經三峽赴荊門,奔向荊楚廣闊的山川。在荊門,李白要向自己的故鄉,作一個正式的告別,於是寫了一首氣勢磅礴、想像瑰麗的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
  • 一天一首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裡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如何把四種景象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呢?
  •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到底有沒有離別愁緒?沈德潛也誤解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大家都很熟悉,全詩氣勢恢宏,描寫了楚地的壯闊絢麗景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首詩歷來也有爭論,就是題目「送別」兩個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