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旅夜書懷》VS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2020-12-21 白馬侃詩文

公元765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小船而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蕩。這一年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的職務。同年4月,他的好友嚴武在成都病逝。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他覺得孤悽無依,以至於他決定離開四川,沿江東下。在他乘船東下的這一期間,他寫了著名的5律《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桅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第一聯寫的是,在江船上的所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這正是小船旁邊的夜晚環境。岸上細弱的小草,傾斜的檣杆,給人什麼感覺呢?孤弱無助。然後第2聯寫道: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兩句寫的是晚上江上的夜空,氣象宏大,雄渾壯麗,為歷代人們所稱頌。這4句寫景詩,寄寓了詩人什麼感情呢?白馬認同前人的評論,這是以樂景寫哀傷。開闊的平原,浩浩長江,星輝燦爛,月華滿江。正所謂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接下來,頸聯轉折。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出句寫的是反話,其實 ,老杜的名聲還真的是以詩文著稱四海,雖然有宏大的政治抱負,但卻沒有機遇,也沒有見他做出什麼特殊的或者是傑出的貢獻。以前,白馬認為,我就只是想當個官,也就是說他是個愛當官的人。後來漸漸明白,都不是這樣的人。還是有士子情懷的,他具有傳統的儒家思想:思困濟危,忠君報國,關注民生。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嗯嗯,我飄啊飄啊飄啊,像棵無根的野草(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裡面的歌曲)。在這裡老杜把野草換成了沙鷗。真正體現了杜子美,暮年孤獨無依,悽悽慘慘的生活境況。

王夫之《姜齋詩話》裡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意思就是說,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是相互摻合的。這首《旅夜抒懷》就是一個範例。

《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寫的。當時太白剛從家鄉四川東下,想去楚國故地遊覽,途經荊門山。荊門山在湖北宜都縣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地勢險要,自古是楚蜀咽喉。李太白第一次離開故鄉,出巴渝,下三峽,出峽見到廣袤的大平原時,心情感到極為新鮮興奮。之前李白在四川的戴天山道教學校學習。後來隱淪青城山。對家鄉蜀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初次離開故鄉,自然是戀戀不捨,1十分的想念故鄉。面對滾滾長江流水,坐著也能強烈的感受到,從家鄉流過來的水,仿佛是在為他送行。如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那麼詩的第一聯,點明了地點,已經到達荊門山附近。第2聯,山水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屬對自然,流暢。描繪荊門山,江漢平原,和長江水 ,具有強烈的流動感和空間感。那時候防護,讀者就可以置身於是順水而下的船上。因為長江水到荊門的時候,水勢比較緩慢,視野也逐步的拉開。荒漠遼遠的平原,現在遼闊高遠。這個入字用得十分的貼切。飽含了詩人,興奮開朗的心情,和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這一年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有得一拼。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荊門段的江水,流速緩慢。江面平靜時,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看起來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有月亮的晚上,就好像看見月亮天上飛下來一樣。而早上日出的時候,雲彩變幻,結成了海市蜃樓一樣的奇妙景觀。藝術效果浪漫瑰麗。

這首詩的形象描繪十分壯觀。描繪景物做到了一小見大,內涵十分豐富,是浪漫主義藝術手法寫就的宏闊詩章。

現在從網上複製一段從《而庵詩話》選出的詩評。《而庵詩話》是一部中國詩歌評論著作,共一卷,徐增撰。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摸,摩詰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聖教。今之有才者輒宗太白,喜格律者輒師子美,至於摩詰而人鮮有窺其際者,以世無學道人故也。合三人之所長而為詩,庶幾其無愧於風雅之道矣。」

從而知,李白氣度高,杜甫格律精。從這兩首五律來比較,太白的稍勝一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從遠近景觀寫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從上到下的垂直狀景 ,歷來為人稱誦。太白句稍弱子美。

以上比較可以從詩歌的特徵來看。一是形象性,二是主觀感受性,三是積極修辭,四是語法變換,五是音樂感。

子美氣質沉鬱。太白樂觀浪漫,興奮時和醉酒時的想像力是十分驚人的。這都是詩人所有的特質。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一首《旅夜書懷》,一生蹉跎,半世飄零
    在我們的印象中,詩仙李白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飄逸灑脫,他是賀知章眼中的謫仙人,他的人生歲有惆悵卻又充滿希望;而詩聖杜甫則是將心繫天下蒼生的精神進行到底,雖然他早年也曾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但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潦倒和漂泊幾乎成了他後半生的全部寫照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李白《渡荊門送別》,是寫景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偶工巧
    荊門在今湖北境內,湖北是四川的鄰省。李白乘船離蜀漫遊,湖北(楚的主要部分)當然是第一站。這一首詩以輕快的心情描寫了荊門以東湖北一帶長江兩岸的美麗景色。第一聯是交代。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送別的場景,總會充滿著傷感。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仗劍走四方,當然也少不了經歷送別的場面。李白寫過一首詩叫《渡荊門送別》,可以伴著這首詩看看他如何面對送別。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四年,是李白早期作品。當時他打算離開四川,沿著長江前往中原地區。一路上十分順利,很快就到達了荊門。荊門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湖北宜昌。從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好朋友,不過他要繼續趕路,只好和朋友在荊門話別。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
  • 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闊」水平是否能碾壓李白詩?明清文人爭論不休
    不過文學的東西本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所以要在文學成就上強行將兩人分個高下,不僅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不過杜甫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仿寫李白的詩句,單從這兩首詩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到底是李白技高一籌還是杜甫超越了李白的原詩句。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 都是在月夜乘船遠遊,李白和杜甫各寫下首經典五律,高下立判
    這兩首五律都是兩人在月夜下乘船遠遊時所作,都是唐詩中的經典五律,但這一次杜甫卻用這首詩實力碾壓了李白。這兩首詩雖不是同一時間所寫,但無論是詩風還是遣詞都有相似之處,後世的文壇名家們也都紛紛來「看熱鬧」,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兩首詩:《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 杜甫 《旅夜書懷》 賞析
    《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古詩賞析】 旅夜書懷--杜甫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悽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 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唐代: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譯文及注釋譯文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裡孤零地停泊著。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裡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 氣吞山河,孤獨無依,杜甫《旅夜書懷》
    杜甫寫過一首《旅夜書懷》,起筆含蓄,進而豪情迸發,想到年華老去,生出無限愁緒。這首詩體現了杜甫面對坎坷遭遇時的矛盾心情,讓人們為他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旅夜書懷》創作於唐大曆初年,當時杜甫離開四川前往湖北尋找機會。歷經安史之亂,杜甫想要報國的心思依然沒有磨滅。他想要出門走走看看,有沒有什麼報效朝廷的機會。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杜甫沒有在長安,但他毅然決然成為一個「逆行者」趕往長安。
  • 【古詩詞賞析】李白《渡荊門送別》
    點上方綠標聽小美姐姐講故事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每日詩詞】旅夜書懷-杜甫(唐)
    旅夜書懷杜甫(唐)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 唐詩三百首 | 106杜甫《旅夜書懷》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悽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 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杜甫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李白《渡荊門送別》:回不去的純真歲月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公元276年的一天,一位叫李白的年青人,他將在湖北荊門乘舟向東而流,進行他此生第一次出蜀遊歷大唐。這一年,李白25歲。誰也不會想到,現在這位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普通年青人,會在中國文學史上,攪動詩詞的坐標風雲,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燦爛輝煌的詩篇!
  • 《旅夜書懷》杜甫
    杜甫確實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卻偏說不是,可見另有抱負,所以這句是自豪語。休官明明是因論事見棄,卻說不是,是什麼老而且病,所以這句是自解語了。(7)官應老病休: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被罷退。應,認為是、是。(8)飄飄:飛翔的樣子,這裡含月「飄零」、「飄泊」的意思,因為這裡是借沙鷗以寫人的飄泊。
  • 《旅夜書懷》唐,杜甫
    詩的前半部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飄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