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少年壯志不言愁

2020-12-19 文藝百科網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詩意圖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滿懷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由三峽第一次離開蜀地,沿江東下,詩人時年二十六歲。

這首詩忠實地記錄了詩人這次不同尋常的人生之旅和心靈歷程。關於這首詩的題旨,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是用來贈給送別的友人,一說是描寫江水送自己別蜀中,甚至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首詩到底如何解讀?還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和詩人一起去漫遊荊楚吧!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首聯撇開親人送別場面不寫,而緊扣詩題,直接交代遠渡的第一站「荊門」、此行的去向「楚國」及「遊」的目的。這是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按常理,不免有點戀戀不捨。然而好男兒志在四方,豈能英雄氣短?詩人突破常情的羈絆,將一切離愁別緒驅諸筆外,這樣起筆,盡顯少年豪壯、奔放的意氣和本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你回頭看,那與詩人相伴相隨的群山,這時,已隱沒在身後廣袤的原野中,你再向前看,長江和作者一道進入了楚地,一瀉千裡。頷聯描繪詩人進入楚地所見,展現了一幅壯美的異鄉山水畫。此時,詩人立足「荊門」,背後是生養他的巴山蜀水,眼前是楚地的原野,一片廣闊自由的天地。此情此景,詩人作何感想?一個「盡」字隱含了遠離故鄉的淡淡惆悵,而一個「流」字則表明詩人去意已決,仿佛和一去不返的長江之水一樣。至此,詩人恣情山水的快意,前行的樂觀、豪壯,早衝淡了離別的憂愁。無怪乎胡應麟在《詩數》中說,詩中三、四句,「太白壯語也」。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頸聯先寫夜景,再寫白天景色。你俯視江面,只見月亮映入江中,好像從天上飛下一塊明亮的寶鏡。月亮是李白筆下表達思鄉之情的常見的審美意象,最著名的當如《靜夜思》。在這皎好的月光下,詩人獨處異鄉,怎能不撩起惱人的鄉思?然而詩人竭力描寫月亮的色彩美和動態美,突出其神奇與美妙,絲毫不露感傷的痕跡。不僅如此,在讀者面前詩人接著推出一層更美妙的境界。你佇立船頭遠眺,白天的江面上,雲蒸霧繞,陽光照上去仿佛是海市蜃樓般的仙境,這種變幻、悽迷的景象又會激起詩人對未來多少遐思和神往啊!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更令人鼓舞和欣慰的是,故鄉的江水不辭勞苦,萬裡相送,又使詩人增添多少一往無前的勇氣啊!尾聯不說自己如何留戀故鄉,而說長江的水是故鄉的水,且對自己有情有意,因此值得愛憐。其實,長江自上遊至下遊,本為一江之水,沒有蜀楚之別,而在作者眼裡,這江水仍是故鄉的水。「仍憐」二字,足見詩人對故鄉情深意篤,夢牽魂繞,而「萬裡」二字則在柔腸百結中翻出一層豁然開朗之境,赫然透出一股昂揚奮進之氣。這樣,結句「得象於環中,飄然思不窮」(王夫之《姜齋詩話》),同時,點明題旨,自然而巧妙。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與一般送別詩不同,首先表現在明寫少年壯志,暗含淡淡離愁,兩種感情或顯或隱,或濃或淡,相互交融,因此,全詩自始至終高揚著奮發向上的主旋律,而其中的鄉情又婉曲流轉,令人盪氣迴腸。其次,作者不寫送別場景,而重點寫別後旅途所見美景;不寫親人送別,而寫故鄉山水相伴相隨,於無別處寫別,在難送時寫送,轉換視角,翻空出奇。這樣,詩歌的立意、剪裁令人耳目一新。正因為如此,才給讀者和評論家們留下了許多疑問和困惑,才更值得細細咀嚼、品味。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李白《渡荊門送別》
    點上方綠標聽小美姐姐講故事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詩詞| 渡荊門送別 李白(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賞析這首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 每日一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創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首詩具體寫作時間不確定,具體有三種說法:一說作於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於726年(開元十四年)
  • 李白《渡荊門送別》:回不去的純真歲月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公元276年的一天,一位叫李白的年青人,他將在湖北荊門乘舟向東而流,進行他此生第一次出蜀遊歷大唐。這一年,李白25歲。誰也不會想到,現在這位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普通年青人,會在中國文學史上,攪動詩詞的坐標風雲,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燦爛輝煌的詩篇!
  •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送別的場景,總會充滿著傷感。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仗劍走四方,當然也少不了經歷送別的場面。李白寫過一首詩叫《渡荊門送別》,可以伴著這首詩看看他如何面對送別。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四年,是李白早期作品。當時他打算離開四川,沿著長江前往中原地區。一路上十分順利,很快就到達了荊門。荊門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湖北宜昌。從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好朋友,不過他要繼續趕路,只好和朋友在荊門話別。
  •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到底有沒有離別愁緒?沈德潛也誤解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大家都很熟悉,全詩氣勢恢宏,描寫了楚地的壯闊絢麗景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首詩歷來也有爭論,就是題目「送別」兩個字。詩中好像並沒有寫送別,也沒有離情別緒,清朝文學家沈德潛也認為「送別」二字「可刪」。這首詩果真沒有送別嗎?當然不是,這首詩不僅有送別,而且送別之情至深至切。
  • 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李白畫像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有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
  • 一天一首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岭,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裡。
  • 李白《渡荊門送別》,是寫景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偶工巧
    荊門在今湖北境內,湖北是四川的鄰省。李白乘船離蜀漫遊,湖北(楚的主要部分)當然是第一站。這一首詩以輕快的心情描寫了荊門以東湖北一帶長江兩岸的美麗景色。第一聯是交代。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詩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本篇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峽時的作品,清人沈德潛認為「題中(送別)二字可刪」。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 渡荊門送別 |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每晚20:00,沐浴詩詞渡荊門送別
  • 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沒有承擔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務,回鄉並不太難,但他卻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餘秋雨《鄉關何處》)是的,李白是有大志向的人,開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歲的詩人李白心懷「四方之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倒背如流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首先我們把標題放在這張圖上的船那裡,船那裡拿著糖、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對應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唐·李白」。詩人在荊門揮手送別,即荊門送別,記憶渡荊門送別;糖同唐朝的唐同音,記憶唐;衣服上寫著「李白」的詩人,記憶李白。
  • 張遠唱《追兇十九年》片尾曲《少年壯志不言愁》
    刑偵題材影片《追兇十九年》上映在即,片方驚喜發布由張遠獻唱的電影片尾曲《少年壯志不言愁》,當深情的旋律奏起,張遠用飽滿的演唱帶領聽眾走進警察的內心世界,致敬青春沸騰的無悔「藏藍歲月」。慢調少年老歌新編一秒落淚 張遠《少年壯志不言愁》開口即哭點繼終極預告發布後,電影《追兇十九年》片尾曲《少年壯志不言愁》正式上線,歌手張遠首度為刑偵題材作品獻聲。作為一支謳歌中國警察的經典曲目,《少年壯志不言愁》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級音樂作品。
  • 音樂鑑賞:《少年壯志不言愁》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經典!
    今日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少年壯志不言愁》《少年壯志不言愁》是電視劇《便衣警察》的主題曲。也是劉歡早期歌壇的代表作。歌曲的歌詞具有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味,同時又通俗易懂,易於上口。雷蕾的曲委婉深沉,盪氣迴腸。而劉歡的演唱更是一氣呵成,令人過耳不忘。《少年壯志不言愁》激昂慷慨、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人民警察之歌。
  • 鄧超領唱《少年壯志不言愁》MV,看哭了!
    由鄧超、阮經天、劉詩詩、文淇等主演的警察題材電影《心理罪城市之光》近期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主演鄧超攜手刑警學院學生,獻唱《少年壯志不言愁》,兩分鐘的MV,都是真實影像記錄,走心且催淚。 鄧超:警察就是照進這個城市的光,不管照到多黑暗的角落,都改變不了本質 我們只看到英雄的勇敢和偉大 卻不知道他們背後背負了多少孤獨和哀愁
  • 中考語文複習之詩詞賞析題《渡荊門送別》
    四、賞析《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1、本詩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現他對故鄉依依不捨之情的一個字是   。
  • 歌聲飛越40年丨1987:少年壯志不言愁
    今天  讓我們重溫1987年那首熟悉的老歌  《少年壯志不言愁》  《少年壯志不言愁》  作詞:林汝為  作曲:雷    蕾  演唱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風霜雪雨搏激流  歷盡苦難痴心不改  少年壯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熱血鑄就  危難之處顯身手 顯身手  為了母親的微笑  為了大地的豐收  崢嶸歲月 何懼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