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搶票的市場腥風血雨,不少人經歷後仍心有餘悸。春運結束,回看當初購買車票的曲折,一把辛酸淚。
市場經濟激發了中國的活力,不同的人在各自的領域弄潮,或明或暗。購買火車票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區域,它們有的代表著未來的方向,有的則是趁機分一杯羹,小賺一筆。
隨著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搶票APP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攜程、去哪兒、飛豬、鐵友、高鐵管家、智行(自己一直在用)。圍繞這些APP有一個話題始終繞不開——好友加速達到VIP搶票速度。
不過,這些真的有用嗎?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們似乎是賺到了——沒有花錢買VIP,但享受VIP的搶票速度。
但實際上的贏家是搶票軟體,通過小程序的點擊,增強了該軟體的曝光率,進一步提高了它們的知名度。它們像拼多多一樣進行病毒式的傳播,不需要用太多成本就可以大量用戶。
以我為例,我第一次使用智行APP完全是意外。只是因為它在我加入的微信群裡的出現頻率非常高,所以我買票時,想到了它。
春運期間,鐵路問題的本質是供需問題——供需不平衡。以2018年的春運數據為例,為期40天的鐵路春運,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38153.9萬人次,同比增加2435.1萬人,增長6.8%。日均開行旅客列車7814列,同比增加448列。列車與龐大的人群相比,出現供需不平衡是正常現象。(數據來源:中國日報網)
以前的搶票軟體之所以好用,是因為當時尚未普及,搶票可以看做是個人插隊;而現在搶票軟體眾多,使用人數增加,逐漸演變成全民插隊。
搶票軟體並沒有改變供需問題,而它只做了一件事:技術插隊。整個社會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購買服務。
搶票軟體的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服務,由軟體運營方使用購買人的身份信息購買車票。它利用雲端伺服器不斷的刷新12306網站,檢測是否有人中途退票,從而進行撿漏。VIP搶票說人話就是——我們享受著VIP撿漏服務。
但問題在於我們達到VIP搶票速度,搶了兩天依舊沒有搶到票!搶票軟體一點都不圓潤!
而且在搶票過程中,APP會自動估算成功的概率,出現搭售服務。有的會在形成訂單是自動勾選,有的則會提醒旅客自行購買,自動勾選的服務往往沒有明顯的提示,用戶很容易被強制消費。
搭售服務在某些情況(註:不是全部情況)下完全多餘,如接送站優惠券、搶票優惠券、保險、退票無憂、酒店優惠券等等。
加速包機制就是一個競拍機制,表面上是不同級別的加速,其實就是誰出錢多,誰下單早,誰就優先買到票,背後是由資料庫篩選。
多花錢不一定保證100%搶到票,只是有很大的概率。所謂的搶票,一定程度上就是個噱頭。
請廣大網友以後買票的時候要注意哦,擦亮雙眼。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關注轉載,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