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古琴諸城派傳人朱子易學琴至今已有60餘年。
朱子易與老伴合奏一曲《陽關三疊》
如今,除了吃飯睡覺和偶有的下樓遛彎,81歲的朱子易把大多數時間都給了那架陪伴他多年、市值已超28萬元的古琴。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朱子易欣慰道,「把老師傳給我的都傳下去,現在算是基本完成心願了。」
拜入師門
踏入朱子易的家,映入眼帘的,除了整面牆的書櫃,便是擺在電視機旁大幅的黑白照片,那是他的古琴老師詹澄秋的照片。朱子易回憶,1956年,在陪伴同學去拜訪詹澄秋時,「剛踏進院子,就聽到了琴聲,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當時,朱子易就決定要拜詹澄秋為師。
詹澄秋,對於老一輩的濟南人來說並不陌生。他不僅是濟南古琴裡程碑式的傳承人,也是繼諸城「三王」(王冷泉、王心源、王心葵)之後,在山東最負盛名的一代古琴家。若從1909年山東諸城琴派的第三代傳人王心葵先生到濟南傳授古琴開始算起,濟南古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謂淵源深厚,後經一代古琴名家詹澄秋先生的傳承和發展,濟南古琴曾在全國琴壇產生很大影響。
拜師學藝那三年,朱子易與老師詹澄秋同吃同住,如同父子。朱子易曾撰文《平平淡淡才是真——憶恩師澄秋先生》回顧了與老師詹澄秋相處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飽含對恩師的懷念與感激。
1959年,朱子易經詹澄秋推薦,進入濟南市歌舞團擔任琵琶演奏員。1971年調入濟南市文化局戲曲創作研究室,擔任編劇。1983年調入濟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擔任秘書長。1996年退休至今從事古琴教學併兼任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古琴選修課教師、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客座教授。
從琵琶演奏員到創作編劇,再到社科聯秘書長,如今成為濟南古琴的代表性傳承人。朱子易總結:「這只是實現了人生角色的回歸。」
教學20年
退休後的朱子易,重新拾起了古琴,並且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古琴教學與傳承。他說,這20多年,自己在做的,只有三件事,「編了一本書,出了演奏碟,教了300個學生。」
那本厚達267頁的《古琴教程》,有200多頁為朱子易手抄的琴譜與唱詞。那張收錄了8首古琴演奏曲目的演奏碟,更是他花費半年時間才錄製而成。而那300個學生,更是他最大的驕傲。朱子易說,這300個學生裡,還沒有包括他多年公益教學的學生們。
朱子易家的電視機旁,除了擺放著恩師詹澄秋的照片,還擺了一張朱子易夫婦與一位年輕女子的合影。那是朱子易的得意門生——中央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路寧。提起自己的學生,朱子易眯起了眼睛,神情裡有掩飾不住的驕傲。「我的學生裡,有的現在是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有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的副所長,研究生博士生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不僅有300個得意門生,甚至連妻子劉淑也成了朱子易的學生。「但我都是偷偷學的。」劉淑在一旁笑言。據劉淑介紹,因為經常有學生登門學習,久而久之,自己聽多了也就會了。「有時候我還會跟學生開玩笑說,看看咱們誰學得更快。」
雖然已經是81歲高齡,但朱子易現在依然有五六個固定的學生。「攆不走啊,飯都在這兒吃。」劉淑玩笑道。
傳承之路
自2016年起,朱子易就開始在百花洲免費進行古琴教學,直到2018年轉至濟南市文化館。在每周日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他穿越大半個濟南,來到這裡免費教學。包括教室裡的12架古琴,都是朱子易免費捐贈。
除了免費教學外,朱子易還走進了大學講堂,不僅出任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古琴選修課教師,還是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還會定期去不同大學講學及全國各地交流。
雖然朱子易的兒子,一位是律師,一位是醫生,都沒有從事跟古琴相關的職業。但是朱子易的大孫子,現在是一所藝術院校古琴專業的大二學生。
朱子易說,大孫子雖然從小就接觸古琴,但是真正開始系統學習古琴,卻是從初三開始。只有13歲的小孫子,現在也能完整地彈奏一首曲子了,這都讓朱子易欣慰不已。
「本來說到80歲就不幹了,但遇到有天分的學生,不教不是太可惜了嗎?」朱子易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老師傳給自己的都傳下去,「現在看來,基本完成心願了。」
「想要去蘇州聽評彈,去上海看越劇,但現在,一個願望也沒實現。20多年了,都沒有周末了。」妻子劉淑在一邊嗔怪道。
採訪結束,朱子易和妻子劉淑坐在了古琴前,手指上下翻動,彈奏起他們最愛的曲子。(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劉淑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