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古琴傳承人朱子易:20年,只做三件事

2020-12-15 閃電新聞

81歲的古琴諸城派傳人朱子易學琴至今已有60餘年。

朱子易與老伴合奏一曲《陽關三疊》

如今,除了吃飯睡覺和偶有的下樓遛彎,81歲的朱子易把大多數時間都給了那架陪伴他多年、市值已超28萬元的古琴。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朱子易欣慰道,「把老師傳給我的都傳下去,現在算是基本完成心願了。」

拜入師門

踏入朱子易的家,映入眼帘的,除了整面牆的書櫃,便是擺在電視機旁大幅的黑白照片,那是他的古琴老師詹澄秋的照片。朱子易回憶,1956年,在陪伴同學去拜訪詹澄秋時,「剛踏進院子,就聽到了琴聲,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當時,朱子易就決定要拜詹澄秋為師。

詹澄秋,對於老一輩的濟南人來說並不陌生。他不僅是濟南古琴裡程碑式的傳承人,也是繼諸城「三王」(王冷泉、王心源、王心葵)之後,在山東最負盛名的一代古琴家。若從1909年山東諸城琴派的第三代傳人王心葵先生到濟南傳授古琴開始算起,濟南古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謂淵源深厚,後經一代古琴名家詹澄秋先生的傳承和發展,濟南古琴曾在全國琴壇產生很大影響。

拜師學藝那三年,朱子易與老師詹澄秋同吃同住,如同父子。朱子易曾撰文《平平淡淡才是真——憶恩師澄秋先生》回顧了與老師詹澄秋相處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飽含對恩師的懷念與感激。

1959年,朱子易經詹澄秋推薦,進入濟南市歌舞團擔任琵琶演奏員。1971年調入濟南市文化局戲曲創作研究室,擔任編劇。1983年調入濟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擔任秘書長。1996年退休至今從事古琴教學併兼任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古琴選修課教師、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客座教授。

從琵琶演奏員到創作編劇,再到社科聯秘書長,如今成為濟南古琴的代表性傳承人。朱子易總結:「這只是實現了人生角色的回歸。」

教學20年

退休後的朱子易,重新拾起了古琴,並且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古琴教學與傳承。他說,這20多年,自己在做的,只有三件事,「編了一本書,出了演奏碟,教了300個學生。」

那本厚達267頁的《古琴教程》,有200多頁為朱子易手抄的琴譜與唱詞。那張收錄了8首古琴演奏曲目的演奏碟,更是他花費半年時間才錄製而成。而那300個學生,更是他最大的驕傲。朱子易說,這300個學生裡,還沒有包括他多年公益教學的學生們。

朱子易家的電視機旁,除了擺放著恩師詹澄秋的照片,還擺了一張朱子易夫婦與一位年輕女子的合影。那是朱子易的得意門生——中央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路寧。提起自己的學生,朱子易眯起了眼睛,神情裡有掩飾不住的驕傲。「我的學生裡,有的現在是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有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的副所長,研究生博士生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不僅有300個得意門生,甚至連妻子劉淑也成了朱子易的學生。「但我都是偷偷學的。」劉淑在一旁笑言。據劉淑介紹,因為經常有學生登門學習,久而久之,自己聽多了也就會了。「有時候我還會跟學生開玩笑說,看看咱們誰學得更快。」

雖然已經是81歲高齡,但朱子易現在依然有五六個固定的學生。「攆不走啊,飯都在這兒吃。」劉淑玩笑道。

傳承之路

自2016年起,朱子易就開始在百花洲免費進行古琴教學,直到2018年轉至濟南市文化館。在每周日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他穿越大半個濟南,來到這裡免費教學。包括教室裡的12架古琴,都是朱子易免費捐贈。

除了免費教學外,朱子易還走進了大學講堂,不僅出任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古琴選修課教師,還是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還會定期去不同大學講學及全國各地交流。

雖然朱子易的兒子,一位是律師,一位是醫生,都沒有從事跟古琴相關的職業。但是朱子易的大孫子,現在是一所藝術院校古琴專業的大二學生。

朱子易說,大孫子雖然從小就接觸古琴,但是真正開始系統學習古琴,卻是從初三開始。只有13歲的小孫子,現在也能完整地彈奏一首曲子了,這都讓朱子易欣慰不已。

「本來說到80歲就不幹了,但遇到有天分的學生,不教不是太可惜了嗎?」朱子易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老師傳給自己的都傳下去,「現在看來,基本完成心願了。」

「想要去蘇州聽評彈,去上海看越劇,但現在,一個願望也沒實現。20多年了,都沒有周末了。」妻子劉淑在一邊嗔怪道。

採訪結束,朱子易和妻子劉淑坐在了古琴前,手指上下翻動,彈奏起他們最愛的曲子。(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劉淑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陽泉非遺古琴,一張古琴做出來需3年時間200道程序
    作為陽泉市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他堅守古法工藝,200道程序,三年方能做出一張古琴。斫琴師隱於陽泉鬧市地處繁華鬧市的陽泉城區太上小區裡,大多是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許多人看著他做琴做了20多年,卻不一定知道,這個操著一口保定方言、愛下象棋、看起來跟普通的退休老人無異的老頭,其實是一位身懷古法制琴技藝的斫琴師,有著陽泉市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 濟南80後斫琴師愛好「鋸木頭」 製作一把古琴至少...
    斫,本意是用刀斧砍削木頭,而「斫琴」一詞專指製作古琴。 五年前,他開始專職製作和修復古琴。在這之前,他曾在國企做過財務、知名網際網路大廠做過產品培訓,還從事過計算機網絡維護,用他的話說,「做得還不錯,但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能和斫琴這件事結緣,還得感謝他的父親。王國強形容他爸為「鋼鐵直男」,小時候別人的玩具都是彈珠、積木,他爸就把他帶到廠子裡看車和刨。假期把他放在辦公室,他就自己玩辦公室裡的木方,用鋸子鋸來鋸去。
  • 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原標題: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解說】當地時間11月4日晚,中國多位古琴演奏家匯聚福建永春,演奏《風雲際會》、《廣陵散》、《梅花三弄》等經典古琴曲目,為當地民眾獻上一場精彩的古琴演奏會。
  • 「古琴藝術」傳承人謝東笑網絡直播覓知音
    27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嶺南派)代表性傳承人酷狗直播「非遺大師課『』,與年輕網友分享古琴藝術。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愛不釋手的器物,更被視為中國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徵。現代年輕人對古琴的認識大多通過影視劇,對古琴真正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更不懂欣賞古琴的高雅精緻。
  • 浙派古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曉英去世 曾創作《關雎》等名曲
    據澎湃網報導,記者8月19日上午從多名徐曉英女士弟子處獲悉,浙派古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著名古琴家徐曉英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8月19日2時26分在杭州去世,享年79歲。 公開資料顯示,徐曉英是浙江衢州人,1937年10月出生,筆名霞影,為歷史學家徐映璞先生的女兒。徐曉英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和父親的嚴格訓練,古文詩詞功底很好,人稱「三衢才女」。 1954年,徐曉英拜浙派古琴大師徐元白先生為師,後師從於張味真、查阜西、管平湖、溥雪齋、吳景略、張子謙等古琴大師及浙派古箏大師王撰之先生,一生致力於浙派古琴的發掘、傳承和發揚。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維衡走進沙區森林實驗小學 以古琴潤童心
    原來,中國著名斫琴家、古琴演奏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維衡攜「古琴進校園」系列講座走進該校,與師生進行了親切互動。學校特聘馬維衡擔任非遺課程《古琴彈奏》藝術顧問。馬維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本次來到重慶,主要是與重慶地區的古琴傳承人進行學術交流。
  • 博物館動態|20餘件中國珍貴古琴亮相天津博物館
    古琴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社會、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都有突出的影響,蘊含了極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並影響了中國書畫等其他藝術門類的境界。抗戰期間,數百萬民眾遷移西南重慶,古琴等民間文物也隨之「西遷」,輾轉流傳於重慶社會,後陸續匯聚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港澳國家級「非遺」又添5位傳承人 古琴藝術南音說唱等項目在列
    2018年5月26日訊,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譚利華:耕耘樹藝只做三件事
    原標題:譚利華:耕耘樹藝只做三件事   往事斑駁,林林總總,幾言幾語,實難概述,不過譚利華總結得精闢到位,他說自己一生只做三件事:建立一支與首都地位相稱的交響樂團,推動高雅藝術普及,推進中國作品創作。   「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荀子·子道》裡這句話借喻在譚利華身上,也許並不為過。對藝術,他愛得純粹,熾烈;而對北京的藝術發展,他盡一己之力,做得無怨、無悔。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古琴之「清」,在於清正、清雅。但在今世,它略顯清寂,「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的豐富內蘊,在一眾嘈嘈切切的市井聲裡,極易被淹沒。可是,這天的古琴在保持著清泠、恬澹個性的同時,呼朋引伴,春風滿面:洞簫、二胡、中阮、手鼓甚至是壎等民族樂器的加入,伴隨著吟誦、弦歌等形式,讓太古遺音多了幾分膠質。太音琴社社長、古琴非遺傳承人陳成渤專門從杭州來東,為音樂會助興。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很多人愛古琴。學琴不易,不僅在技藝,也在琴。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趁手的琴,是每個琴人的夢想。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與爾東西南北走,但願白頭守"——何氏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湯喬訪談
    湯喬 天津市紅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何氏制琴法」傳承人,1995年-2000年先後師從高仲鈞、陳長林先生學習古琴演奏,2005年起師從四川著名古琴製作家何明威先生學習制琴至今。圖為與恩師陳長林老師合影於琴趣樓。
  • 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成立,用心靈聆聽天籟之音
    >2020年11月24日下午,冰雪初至,銀裝素裹的冰城哈爾濱,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簡稱:黑龍江省琴會)在哈爾濱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辦了成立儀式。武井欲生女士、黃德欣先生視頻賀詞國際古琴界友人日本古琴振興會會長武井欲生,馬來西亞古琴演奏家黃德欣發來賀詞視頻,為黑龍江省琴會的成立送上了真摯的祝福,並表示待疫情過後希望加強與黑龍江省琴會的交流與合作,希望可以邀請黑龍江琴會的朋友赴日本、馬來西亞做古琴學術研討交流,也希望有機會能夠來黑龍江參加琴事活動。
  • ...40年」當年來鄭一天只做三件事:逛百貨大樓 遊人民公園 吃合記...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變化,對每個人來說都感受深刻,那麼自己的父母又有什麼對家鄉變化的感觸呢?10月8日,在鄭州地標「大玉米」附近,記者的父親在鏡頭前,談起了四十多年前的鄭州見聞,感慨改革開放讓這裡今非昔比。
  • 情系梅庵曲韻長,古琴輕彈繞梁音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之首,有著「左琴右書」和「士無故不撤琴瑟」的美譽,而在番禺區大石街禮綠路三巷,穿過一片民宅簇擁,在綠樹青石掩映下的稼軒琴坊,有一所清幽典雅的古琴傳習所。 這11年來,作為梅庵派傳人的程久霖老師,在此鑽研琴譜、以琴會友,用清澈明淨的琴聲,讓不少熱愛音樂的優秀琴人,充分感受到梅庵派傳統古琴文化的藝術美感。
  • 古琴小白上學去!河之洲·正合古琴抗疫公益課本周六開課,報名持續中
    大河報文化周刊《河之洲》聯手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為河南全省的醫務工作者及在醫療一線工作的人士,為抗疫奔走加班的鄭州全市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第一時間將疫情消息傳遞給公眾的媒體人,送上一份大禮——免費古琴培訓,本周六5月2日正式開課啦!
  • 2020年最後一個月,來巫山這三件事一定要做!
    ,來巫山這三件事一定要做! 除了這些盼望 瑤姬溫暖提醒 在巫山,有三件事 一定要在十二月做哦~ 巫山之美在於山水之間 也在於悠久的歷史文化中 也在流傳的神女故事中 第二件事 第14屆中國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 已於11月20日開幕 盛大的紅葉節將持續至12月31日 青峰染赤色,碧水映霞光 雲捲雲舒間
  • 古琴、甲骨文、盾構機、汴繡……今天這些河南元素驚豔世界
    發布會開始前,一張張圖片展覽和一件件事物展示吸引了眾多中外朋友。「中信機器人、中鐵盾構機、宇通客車、中國一拖,還有麵塑、古琴、汴繡等非遺項目……」展覽從城鄉面貌、開放高地、文化建設、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以圖文、實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70年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
  • 港澳又添「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海峽兩岸首屆「琴人琴懷」名家公益古琴直播!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大家常規的生活節奏,社會各界在奉獻自己力量的同時,古琴名家們也一起「發聲」助力。這段時間減少外出,也是琴友們靜心積累的一段靜思的時光,各位古琴名家們將通過線上直播課程照亮各位琴友們的習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