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疾病「奪命」,少了
今天,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00至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出現變化。
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有七個為非傳染性疾病,其所致死亡數佔全球死亡總數的44%。而在2000年,全球十大死因中,非傳染性疾病為4個。WHO稱,應進一步重視全球預防和治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相關工作。
在約旦北部馬弗拉克省的扎塔裡難民營,一名約旦衛生援助協會的醫護人員,正抱著一名營養不良的男孩。/WHO
缺血性心臟病,20年的頭號殺手
《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依次排序是:缺血性心臟病,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疾病,氣道、支氣管腫瘤和肺癌,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腹瀉,糖尿病和腎臟疾病。此外,不論男女,前4位死亡原因一致。
「醫學界」發現,部分死因出現明顯的「增」或「減」趨勢。
「增」勢組包括缺血性心臟病,氣道、支氣管腫瘤和肺癌,糖尿病和腎臟疾病。
其中,缺血性心臟病已威脅人類健康20年,持續是全球首要死因。2000-2019年,由之導致的死亡數不斷增加,於2019年增至近900萬,佔死亡總數的16%。在死因榜單排名第6位的氣道、支氣管腫瘤和肺癌,造成死亡人數從120萬上升至180萬。
增幅突出的是糖尿病和腎臟疾病。2000年至今,由糖尿病導致的相關死亡數,增長70%,這使其於近年進入全球十大死因。同時,糖尿病是造成男性死亡人數最多的原因,自2000年以來,死亡數上升80%。而腎臟疾病於2000年,是全球第13位死亡原因,死亡數約為81.3萬。2019年,升至第10位,死亡數達130萬。
在「減」勢組中,位居全球第4大死因的下呼吸道感染,雖是最致命的傳染病,但近年來的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同時,新生兒疾病是全球新生兒絕對死亡人數下降幅度最大的類別之一。2019年,新生兒疾病造成200萬新生兒和幼兒死亡,比2000年減少120萬。死亡數下降最明顯的是腹瀉,從2000年的260萬,降至2019年的150萬。
此外,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相關死亡,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對女性有較大影響。在全球範圍內,其導致死亡人數中約65%是女性。
在俄羅斯莫斯科,一名老年婦女拄著拐杖,小心翼翼地下車。/WHO
全球傳染病死亡人數下降,
對發展中國家仍是挑戰
從整體死亡數看,傳染性疾病的威脅在下降,其在全球死亡總數的佔比降幅明顯。
比如,2000年,愛滋病毒/愛滋病位列全球第8大死亡原因。20年來,由其導致的死亡數下降51%。2019年,它在全球死亡原因榜單排第19位。結核病也跌出全球十大死因,從2000年的第7位,降至2019年第13位,全球死亡人數減少30%。
但從全球看,中低收入國家仍被傳染性疾病「威脅」。在低收入國家的十大死因中,有6個仍然是傳染病,包括瘧疾(第6位)、結核病(第8位)和愛滋病毒/愛滋病(第9位)。同時,WHO多份報告顯示,近年來,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等傳染病防治,總體進展放緩或徘徊不前。
在象牙海岸納西安村的產婦保健中心,母親們正在等待給孩子接種結核病等疫苗。/Frank Dejongh, UNICEF
健康壽命沒有明顯增加
《報告》還發現,全球人更長壽了。2019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3歲,較2000年延長6歲多。
但《報告》稱,單看死亡數和人均壽命,並不能全面反映總體疾病負擔。因為,這多出來的6年裡,只有約5年是健康壽命。與之相對的,是全球殘疾率呈上升趨勢。
數據顯示,造成死亡最多的疾病和健康狀況,亦是致人殘疾、造成健康壽命損失的主要因素。比如,在2000-2019年,與糖尿病有關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增加80%以上。同期,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痴呆症的DALYs幾乎翻番。
「不知死,焉知生。」WHO稱,這些最新估計,清晰地表明醫療衛生領域急需資源、投資之處。
WHO總幹事譚德塞博士指出,這些新的估計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我們需要迅速加強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工作。它們突顯了公平、全面地大幅度改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緊迫性。從抗擊非傳染性疾病到管理全球大流行病,強有力的初級衛生保健顯然是一切衛生工作的基礎。
資料來源:
1.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HO
2.WHO reveals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2000-2019. WHO
3.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WHO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原標題:《20年來,全球頭號死因一直是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