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一起秋風,太湖大閘蟹就成為很多人餐桌上的美食。在太湖停捕的大背景下,很多市民疑惑,現在的太湖蟹到底來自哪裡?以後蘇州人還能吃到美味的太湖蟹嗎?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吳江區七都鎮的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示範園核心區面積為4225畝,自2014年園區建成投運以來,已成為太湖蟹的「新家園」。
這裡,通過生態養殖育肥,不僅全部引入太湖水,更「還原」了大閘蟹在太湖的自然生長環境,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東太湖一覽無「漁」 大閘蟹們搬進湖畔「新家」
如同大自然總把最美好的風物獻給最美的時節,地處太湖之濱的精緻小鎮七都,每到秋高氣爽的季節,都會將最具秋意的美食呈現給遠道而來的賓朋。
擁有23公裡太湖岸線的七都鎮,素有「吳頭越尾」的美稱。這裡除了旖旎壯闊、水天一色的湖畔景致,以太湖蟹為代表的風物更讓全國各地的老饕們食指大動、流連忘返。
今年,在太湖圍網拆除和停捕的大背景下,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裡的大閘蟹們卻個個膘肥體壯,「摩拳擦掌」爬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張牙舞爪」的它們以出色的品質和鮮美的口味受到市民們的青睞。
如何讓塘蟹過上湖蟹的生活?通過多年探索,勤勞智慧的七都人在科技的加持下,引入太湖水進行生態養殖和育肥,在池塘裡模擬了大閘蟹在太湖裡的自然生長環境,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進入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記者發現,這裡陽光斜斜地穿過噴泉揚起的水霧,美麗的彩虹若隱若現;走在岸邊,秋風裹挾著水生植物的清香撲面而來;側耳傾聽,偶有水鳥撲騰叫嚷著起飛,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倩影,飛向不遠處的太湖岸邊……
不經提醒,很容易以為自己步入了一座太湖畔的生態公園——水清岸綠、堤埂錯落,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小花盡情盛開。
「這兩天氣溫一降,就到了太湖蟹的銷售旺季了。」站在一個35畝的生態養殖池邊,七都鎮農服中心工作人員張敏告訴記者,面前的這畝方塘,模擬太湖野生生態環境,整個池的進水和出水採取的是雙循環系統,進水全部引入太湖水,出水不僅達到一級A級排放標準,而且有單獨的循環系統。養殖池的溶解氧、總磷、總氮、氨氮等水質指標採取在線實時監測,確保好水養好蟹,「在這裡生長的太湖蟹,其運動、進食都有水下視頻監控,從而在『吃住行』多方面確保品質。」
千百年來太湖孕育滋潤著的七都,比其他地方更早更深地體會到了生態環境與打造特色農產品的「兩難」。七都鎮黨委書記肖軍說,太湖蟹是七都的品牌,七都有責任保護並傳承好這個品牌。近年來,七都鎮圍繞太湖蟹、太湖水產品牌保護,以打造休閒觀光農業園區為目標,推進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建設。示範園通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計的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採用人工溼地等生態手段,在改善水質、提升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讓太湖蟹有了一個「綠色、生態、智能」的「家園」。
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也是吳江區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 「中國•江村」鄉村振興示範區「一帶一區一群一鎮一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把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打造成水產養殖新標杆,今後這些以『吳江太湖大閘蟹』這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冠名的『精兵強將』將更好地助力七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七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煒說。
聚焦大閘蟹「吃住動」 智慧管理精準「還原」野生環境
在今年的七都太湖蟹文化節活動上,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檢測檢疫中心投入使用。檢測中心內設檢測檢疫實驗室、智慧管理平臺、太湖蟹文化館、水產品銷售雲商城等,未來,將充分發揮檢測中心各大平臺,不斷提升「吳江太湖大閘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全力打造集生態養殖、展示交易、觀光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
記者了解到,檢測中心的智慧平臺同時集成了園區總覽、智慧養殖、質量控制和日常管理等功能,是整個園區的「大腦」——大到控制直通太湖的陸家港閘門引入湖水,小到監測某片池塘的氮氧指標,都可以在滑鼠的點擊下輕鬆實現。
為了讓大閘蟹吃得好又吃得健康,蟹農們在智慧平臺的精準指揮下投放螺、河蚌、小魚小蝦、玉米食料,讓水中的氨氮指標同比下降了30%。
「多年的養蟹經驗告訴我們,大閘蟹也會啃食水草的根莖,所以我們會在池塘裡種植太湖裡生長著的水草。」張敏介紹,水草的存在不僅讓螃蟹可以吃得葷素搭配,也為蛻殼期的它們提供了必要的棲息場所,助力大閘蟹健康成長。
除了增氧用的噴泉以外,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還在大閘蟹的「新家」內安裝上了推流器,用以真實「還原」大閘蟹在湖底湖水湧動的生長環境——看起來平靜的水面下,生態養殖池的水其實一直在沿著「S」型的堤埂進行著內循環流動,讓太湖蟹「動」起來。
此外,池塘內壁和底部在設計建設時就進行了硬化處理,真實「還原」了以硬土層為主的太湖湖底環境。「精確的管理,不僅可以有效幫助蟹農降低養殖成本,更是擦亮了七都大閘蟹這一『金字招牌』,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張敏說。
堅持綠色發展路徑 「三池兩壩」淨化養殖尾水
雖然已是秋天,但230省道一側的生態淨化池裡挺立著的水生植物還開著桔紅色的花。張敏介紹,目前園區有三個這樣的生態淨化池,全套養殖尾水處理工藝採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垂直流溼地專利技術,年處理量可達98.55萬噸,處理面積近3平方公裡。
好水養好蟹。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太湖就因其優異的水質吸引了眾多漁民農戶在湖中圍網養蟹養魚,太湖蟹也因此聲名鵲起。
太湖最主要功能是提供飲用水源、調蓄防洪,保持流域生態平衡。對於七都鎮的蟹農們來說,環保問題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2018年年底,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核心區開始通過生物、物理等方式處理養殖尾水,這樣的「三池兩壩」在確保沒有一滴尾水回到太湖的前提下,更實現了尾水的循環利用,成功「斡旋」了大閘蟹的生態增殖和太湖水域環境保護這兩大難題。
通過沙盤演示,記者看到,養殖池裡產生的尾水將順著生態溝渠直接進入淨化處理流程。第一關便是生態池,在這裡,尾水開始靜置沉澱,減少懸浮物的同時,池中的水草和螺螄還能為其淨化。
在水位的落差下,尾水將進入第二道「關卡」,即垂直流溼地。美人蕉、菖蒲、佔力花、西伯利亞鳶尾等水生植物在這裡派上了用場,對水中的總磷、總氮、氨氮進行吸收,底下的活化沸石對這些指標進一步進行吸附處理。
在最後面積最大的表面流溼地裡,則通過曝光增氧和進一步生物處理,對尾水進行再一次的淨化。從淨化池出來的水直接可以進入養殖池進行循環利用,其中懸浮物、高錳酸鹽、總磷、總氮和氨氮等汙染物都已得到有效控制。
「養蟹先養水,我們還通過『蝦蟹養殖尾水零汙染排放樣板池』這樣的水體內循環來實現零汙染排放。」張敏表示,園區還將不斷推進生態養殖智能化、尾水處理標準化以及農文旅融合發展一體化,堅持綠色發展路徑,全力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水產養殖新標杆。
(蘇報融媒記者 王英 陸宇其 文/攝)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