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者鄧肯在河邊「放生」塑料瓶。圖片來源:Sara Hylton/NGS
河水中塑料瓶的旅途比我們想像的要長。最近,科學家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研究指出,進入河流的塑料瓶可在數月內漂流3000公裡。
為了追蹤塑料瓶的源頭以更好地解決汙染問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者艾米麗·鄧肯和她的同事們利用GPS和衛星技術追蹤了25個塑料瓶。
鄧肯等人使用的衛星追蹤手段與動物研究者追蹤海龜行跡的手段類似。「如果(這種方法)可以追蹤海龜,為什麼我們不能追蹤塑料瓶?」鄧肯表示。
鄧肯等人沿著流經印度和孟加拉的恆河釋放了25個塑料瓶,恆河是全球造成海洋塑料汙染的第二大河流。研究者發現,普通瓶子每日行程約為1公裡,一些塑料瓶最終抵達孟加拉灣,平均每日在海上漂流6公裡。
以其中一個從孟加拉灣出發的瓶子為例,這個瓶子行進了約3000公裡,並在94天內繞著印度東部海岸線盤旋。速度最快的瓶子,一天大約可行進21公裡,若洋流和風速變換,這些瓶子可能漂得更遠更快。
研究者還發現,這些瓶子沿恆河呈階梯狀運動,其中約40%滯留在了河岸邊。在季風季節,這些垃圾可能會被衝入海洋。
這項研究可以為管理內陸垃圾的人們提供指南,包括何時何地清理河流中的垃圾。據估算,2010年有500萬噸~1300萬噸塑料廢物進入海洋。鄧肯等人的研究數據表明,河流的確是造成海洋塑料汙染的重要途徑。圍繞河流展開的人為活動將海洋和內陸連接起來,並對海洋中的塑料含量產生影響。
鄧肯表示,跟蹤塑料瓶的行跡,可以幫助不同國家或地區明確垃圾的管轄範圍,從而在源頭上阻止海洋塑料汙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2459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