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從唐詩中看獨特的古箏藝術

2020-12-16 華太師

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這為古箏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時期,古箏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普通百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青樓雅苑,隨處可以聽見古箏之聲。古箏在唐朝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古箏藝術的發展,在許多文人墨客的古詩中,我們看到了「箏」的身影。

一、唐朝經濟高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促進了古箏行業蓬勃發展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唐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唐朝時期,我國可以說是世界超級大國,經濟高度繁榮與發展,政治清明而又充滿活力,文化蓬勃發展又不斷吸收借鑑外國文化,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人們開始逐漸重視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箏樂發展迎來了一個高潮。在唐朝以前,隋朝直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局面,基本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的分割局面。

唐王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在軍營中實行募兵制度,這一系列的治國措施有利於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和戰亂時期相比,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們的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欣賞古箏。

另外,唐朝也出現了不少喜愛古箏的君主,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出於個人喜好的原因,這些君主大力支持古箏藝術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唐朝古箏藝術發展高潮的到來。

唐朝的經濟發達,新型農具的出現,水利項目的增多,紡織業,陶瓷業的發展,許多大都會的出現,如長安,洛陽等,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經滿足的基礎上,許多娛樂性的場所開始出現,而古箏是人們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奏樂樂器之一,所以古箏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實行了開放的政策,文化與思想環境比較寬鬆,統治者對儒,釋,道三家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允許他們各施所長,在這樣自由開放的社會背景之下,唐朝的文人敢於創新,在前代人的基礎上改編舊的曲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為人們彈奏古箏時提供了提供了許多新穎的篇目。

二、唐代的古箏主要以桐木為主要製作材料,顏色多變的琴弦使古箏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裝飾材料的加入更體現了古箏在唐詩中的重要地位

古箏在唐朝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流傳下來的相關唐詩中,有不少詩作都是關於古箏製作材料和裝飾材料的描寫。據考察,古箏一般都是由桐木製作而成,這種製作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製作古箏所用的桐木一般呈淺黃色或者白色,因為質地比其他的木材要堅韌所以更能適應潮溼和乾燥兩種氣候,通常被認為是製作古箏的最佳木材。

如在李白《相和歌辭·怨歌行》有明確記載:「寒言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

這裡的「絲桐」主要指的就是箏,在唐朝時期,箏弦一般都是由鸝雞製成,用這種材料製成的琴弦,奏出來的音樂音質細膩,能夠抒發出語言所不能傳達的感情。在唐代,人們喜歡把琴弦染成不同的顏色,主要為紅色,綠色等。

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演奏者分清音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古箏的美感度。在現存的唐詩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展示琴弦特點的詩句,如:

白居易《聽彈湘妃怨》:「玉軫朱弦瑟瑟徽,吳娃徵調奏湘妃」。

劉滄《寄遠》:「西園楊柳暗驚秋,寶瑟朱弦結遠愁」。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從這些古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唐朝的古箏琴弦顏色豐富多彩,極具變化。在唐朝,人們不僅對古箏的製作材料十分重視,因為很喜歡古箏,人們對箏的裝飾也非常講究。在製作箏的過程中,人們會特地在箏體上附加上各種各樣的裝飾雕刻來加以美化。因為製造古箏時所用的材料不同,人們對古箏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叫「鈿箏」,「寶箏」,「玉箏」,「金箏」,「銀箏」。

三、唐詩中出現大量描寫古箏演奏技藝及彈箏人的詩篇,開闊了唐詩的表現領域

唐朝時期,到處可以看到演奏古箏之人。開放的政治制度,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古箏的彈奏水平和技藝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古人整理的一百二十多篇和古箏有關詩篇中,可以清晰的發現,彈奏古箏的指法有十八種之多,包括「按,掩,推,打,撥」等,這麼多的演奏指法,極大的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唐詩中也有不少描寫古箏指法的詩篇,如:

李端《聽箏》:「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孫光憲《浣溪沙》:「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

不僅如此,唐朝古箏的發展,也隨即產生了許多奏箏之人,這些奏箏之人大多數為女性,因為女性的手指比男子要纖細,在彈奏時的姿態也比男子更柔媚。在流傳下來的唐詩中,正面描寫宮廷女子彈奏古箏的篇目並不多,大多數描寫的都是一些青樓女子和家妓彈奏古箏時的畫面。

這些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她們主要靠賣藝為生。許多歌姬能歌善舞,彈箏的技藝也十分精湛。詩人和這些女性的接觸比較多,因此在唐朝描寫彈奏之人的古詩中,多以這類女性為主。如:

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吳融《李周彈箏歌》:「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四、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產生了箏詩這種新的文學體裁,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代箏樂發展繁榮,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因此唐代許多文人墨客在適合創作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將寓箏於詩。由此就產生了許多融音樂和詩歌為一體的文學體裁—箏詩。這類箏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詠物類,一類是抒情類。

詠物類箏詩描寫的就是一些客觀實體,完美古箏的製作的精美,製作材料的珍貴,以此來追憶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追尋古箏的發展歷程,又或者是對彈奏者演奏過程的描寫,用以展現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

抒情類箏詩的內容大多數是用來表現詩人的主觀情感,聽古箏之聲時,觸景生情,所描寫的多是為抒發感情而作。在唐朝的宴會中,少不了用古箏來助興,詩人用詩歌來記錄這類宴會景象,藉以抒發自己的歡樂之情。

又或者藉助古箏為載體,表現時人的愛情故事,有對心儀之人的愛慕之情,也有對負心之人的埋怨之情。這些感情被表達的細膩真實,充滿了真情實感。唐朝古箏與詩歌的完美結合,不僅僅提高了箏樂的影響力,擴寬了箏樂的傳播渠道,人們還能在文學作品中了解它,認識它,唐朝,古箏還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

同時,和文學融為一體,也提高了箏樂作品的審美價值,箏樂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音樂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些箏樂曲目的背後,往往是某些詩人的詩歌創作,更多包含了一種文化創意在裡面。

箏樂與古詩的結合,對演奏者,詩人來說都是一件極好的事情。演奏過程中融入文化因素,可以在無形中增加演奏者的文學素養,而詩人受到奏樂的影響,也會在無形中增加自己的藝術素養。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箏詩背後被賦予了更多的詩情畫意的美感。

如:《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作為唐朝文學發展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獨樹一幟的地位,而箏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小門類,以其自身的獨創性和高超的文學價值,對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活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而對於後世,箏詩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文學體裁樣式,在詩歌創作時,可以將具體事物引入詩中,豐富詩的內容,擴大詩的表現範圍,同時也為今天的人們研究當時的古箏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證據。

參考文獻:

《唐史》

《資治通鑑》

《新唐書》

相關焦點

  • 《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
    原標題:《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今年為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最近,一部由錢鍾書選定、楊絳抄錄的唐詩手稿,經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未對外公布的一份「錢選楊抄」的文獻,同時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目前該書已全面上市。
  • 圓桌|重走浙東「唐詩之路」:關於藝術院校山水寫生的意義
    黃駿(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藝術實踐,深耕「唐詩之路」文脈如何使唐詩不僅是躺在書本中的文字,不僅是某種想像中的形象,而是以藝術的方式營造新昌山水空間及其群體性活的『『流程」,以藝術的方式活化和具體化唐詩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實現唐詩之路與新昌建設在藝術的命題下多元化生成和多樣性探索, 使藝術的元素成為新昌唐詩美學的精神性引領
  • 《唐詩三百首》中最美的10首五言絕句,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好喜歡
    《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唐詩選本,是由清代學者孫洙編選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29首五言絕句,隱娘今天想分享10首如畫一般的五言絕句,清麗絕美,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 黃梅戲古箏彈唱春江花月夜 霈然演繹絕美意境天籟之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黃梅戲古箏彈唱《春江花月夜》陳霈然是根據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和崑曲曲牌移植改編的黃梅戲作品。作品除了「春江潮水連海平」的唐詩,更有耳熟能詳的國樂風華,再加上京劇程派青衣盧楊韻味十足的念白,使相互聯繫又不斷變化的曲子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增強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古箏少女張祺琳在彈奏中靜賞音樂之美
    皇天不負有心人,多年堅持練習下來,祺琳在古箏上的付出在比賽中不斷得到肯定,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盛典「中國夢·七色未來」古箏類全國總決賽金獎等獎項,每個獎項都來之不易,激勵著祺琳不斷前行。不久前,祺琳還考過了古箏10級,下一步她的願望是能夠考上廣東省實驗中學的特長生,在民樂團中得到更多鍛鍊。
  • 為什麼中走絲線切割工具機經常斷絲
    鉬絲是中走絲線切割機的必備耗材,它是可以來回反覆使用的。鉬絲在使用一定時間後,損耗變細,才會斷絲,這是正常情況,如果中走絲線切割機在工作的時候鉬絲經常斷絲,那就不正常了,需要找原因。2)中走絲線切割機在加工時參數是否選擇合適?如:在電流較大的條件下鉬絲容易斷。需要根據不同的產品及產品厚度選擇適合的加工參數。3)中走絲線切割機在工作一定時間後是否及時更換?
  • 解讀《蔣勳說唐詩》,說一下唐詩中的獨特精神和宇宙意識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蔣勳說唐詩》,說一下唐詩中的獨特精神和宇宙意識,以及什麼是生活中的唐詩。要認識唐詩,須先認識詩唐,也就是詩的唐朝。這句話來自聞一多先生,因為唐朝人的生活就是詩的生活,詩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 《袁洪濱絲畫藝術展》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展出
    《袁洪濱絲畫藝術展》展覽現場(袁洪濱提供)皖江晚報消息 「這是洪濱絲畫首次以個展的形式走出國門,不但向世界一展大國工匠藝術風採,更是向世界展示了馬鞍山乃至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雖然過去10多天了,但提及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TheGalleriaMall舉辦個人絲畫藝術展覽一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仍難抑興奮之情。2月17日,記者走進洪濱絲畫園,聆聽袁洪濱講述了《袁洪濱絲畫藝術展》在阿布達比TheGalleriaMall展出的前後經過,以及他對洪濱絲畫「走」向國際市場的期待。
  • 敦煌古箏藝術中心2017春季招生開始報名啦
    開設課程:古箏大課、小課           (小課為一對一或一對二)地址:樂成鎮雙雁路
  • 唐詩中的長安和京都中的唐詩
    看到一輪明月高懸夜空,聽憑江風徐徐拂面而過,突然想起了那句有名的唐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句來自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全詩如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是首描寫徵夫之妻秋夜思念遠徵邊陲的良人即丈夫的詩歌。詩歌中,妻子期待戰爭早日結束,這樣丈夫也就不再需要離家去遙遠的邊陲徵伐了。
  • 帶你探訪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揭開近代第一臺古箏的神秘面紗
    上期小編帶大家逛了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的古琴館,看到了揚州第一批古琴,也欣賞了很多名琴的複製品和琴學收藏品。今天,小編繼續帶大家逛古箏館,想知道近代第一臺古箏是什麼樣子嗎?這就揭開她的神秘面紗。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位於揚州民族樂器研製廠有限公司新廠區內。門前的知音亭,正向參觀者訴說著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 古箏靈韻
    古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 看藝術大師的「兒童畫」 欣賞藝術中可愛的風景線
    為了再現兒童時代純真無邪的美好世界,康定斯基、盧梭、畢卡索、齊白石等藝術大師們紛紛與兒童親密接觸,一起生活,一起作畫,甚至直接向兒童學習,從兒童畫裡吸取營養進行創作,這些用童心繪製的平凡生活,則成了現代藝術中最「可愛的」一道風景線。 盧梭:一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繪畫是自己的玩具
  • 茂名大地藝術公園,美輪美奐的稻田畫,獨特嗎?
    國慶前夕,我在網上看到一幅獨特的稻田畫,介紹說,這是茂名市牙象大地藝術公園。當時我雖然剛遊完放雞島,但看到如此美景,忍不住又向群友邀約,準備國慶節後就去看。國慶節後回來上班,我忙著雜七雜八的事情,去看稻田的事就擱下了,直到2019年10月19日,高中同學從佛山回來,打電話問我周日可有安排?我一下子想起了茂名牙象村的大地藝術公園,我說我們可以去看稻田畫,體驗一下鄉村的氣息。
  • 杜甫:唐詩交響樂中最獨特的音符,同時迴蕩著盛唐之音與晚唐之調
    若只以藝術風格與調性來論唐詩,唐詩的命運可分為四個周期,相當於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初唐詩歌可視作第一樂章,奏響了唐詩開始甩掉南朝以來宮體詩的虛浮、頹廢格調的剛健音符,訴說著唐詩的覺醒與新生。盛唐詩歌則構成了第二樂章,歷史的厚重與宇宙的遼闊相得益彰、浪漫飄逸與悲壯沉鬱相映成輝,渾厚雄壯地呈現出了詩歌的最高風度。
  • 當民樂古箏與經典英文歌曲相遇 陌陌古箏箏兒跨界表演大寫的精彩
    我們知道,以古箏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樂器因其悠久的歷史以及可以演奏出動聽的旋律被稱之為藝術瑰寶,是很多人眼中的陽春白雪。當古箏與經典英文流行歌曲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Rolling In The Deep》是英國天后Adele/阿黛爾的代表作,不僅佔據了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的冠軍位置,而且在第54屆葛萊美獎中獲得了「年度歌曲」「年度製作」「最佳短篇MV」三大獎項,在全球範圍內被廣為傳唱,是公認的經典英文流行歌曲。
  • 唐詩宋詞裡的富春江
    ■ 董利榮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令人仰止的高峰。由於其高度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無疑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對於唐詩宋詞,如果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蘇軾不愧是語言大師,寥寥幾個長短句,便寫盡富春江上精華一段七裡灘之美,以致於發出感嘆:「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在蘇軾筆下,富春江仿佛一疊山水冊頁,在吟誦的過程中徐徐打開,便呈現出一幅長卷。  如詩如畫,是詩人們對富春江之美的常規評價。然而,在另一位唐朝詩人韋莊眼裡,富春江簡直比畫還美:「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 鳳姓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
    鳳姓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上) (鳳雪妍) 「雪妍」一名出自唐詩宋詞《南鄉子》中「奪取梅魂鬥雪妍。」 (鳳清瑤) 「清瑤」一名出自唐詩宋詞《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蹟僕離》中「松風清瑤瑟,溪月湛芳樽。」 (鳳月嬋) 「月嬋」一名出自唐詩宋詞《虞美人》中「洞房人睡月嬋娟,梧桐雙影上朱軒,立階前。」
  • 「箏」的好聽—常德近100架古箏上演「武陵箏春」新年音樂會
    藝術的發展,首先在於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根基;而藝術的繼承,重要的是培育新人,沒有新人就沒有活力。正是有著這樣一代又一代新苗的成長,古箏藝術的發展才有著美好的希望。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法國街頭彈奏古箏的湖南女孩火了:外國朋友通過古箏認識並且喜歡上...
    就在頭一天,在波爾多的街頭,她帶著身長162公分(比她本人略矮)的老夥計——古箏出街演奏了。坐在古箏面前的彭靜旋仿佛從古畫中走出的女子。她廣袖羅裙、眉目如畫,五指翻飛、乾坤騰挪,一首歡快的古箏音樂《市集》從指尖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