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很多的詩句也是和七夕有關的哦,下面就來一起欣賞下吧。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代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悽美。
秋夕
唐代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這首詩構思巧妙,語言質樸流暢,感情蘊藉婉約,藝術感染力很強,頗能代表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
迢迢牽牛星
兩漢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
行香子·七夕
宋代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人。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
七夕
唐代 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悽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西江月·新秋寫興
宋代 劉辰翁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這是一首描寫七夕節的詞,詞人借七夕節時天上人間一如既往的狂歡景象,抒發自己對國土淪喪的感慨和對人們麻木心靈的悲嘆。
沉醉東風·七夕
元代 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
辛未七夕
唐代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詩人即事即景抒情,將有關節日的傳說、習俗與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無垠、渾然一體。
七夕
宋代 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楊樸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鍊,富有趣味。
七夕
唐代 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章法構思之妙實足令人折服,全詩從夜半寫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會映襯自身的孤處,天上人間,融處生哀,充分顯示出作者過人的功力。
鵲橋仙·七夕
宋代 範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詞中託出牛郎織女愛情悲劇之生生不已,實為匪夷所思。以嫦娥風姨之相妒情節,反襯、凸出、深化牛郎織女之愛情悲劇,則是獨具匠心的。
鷓鴣天·當日佳期鵲誤傳
宋代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寫情人心理空間中的景致,又將其融於情致的抒發中,以強烈對比而造成藝術效果,如「歡盡夜」與「別經年」,「橋成漢渚星波外」與「人在鸞歌鳳舞前」,而最主要的則是強烈的情意受到強烈的阻礙所造成的心情對比。
七夕
唐代 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二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繡篇」裡暗指詠七夕。三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宋代 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他鄉七夕
唐代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
荔枝香近·七夕
宋代 吳文英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過雨西風,數葉井梧愁舞。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淚溼沙邊凝佇。
全詞從七夕的神話傳說,聯想到自己與兩位愛妾生離死別的愁苦,既寫時節,又寫親人,讀來感人肺腑。
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
清代 顧太清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幹斜轉玉繩低,問乞得、天機多少?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年老。
詞人捨棄了歷來對於這種美的歌頌,而別出機杼地引導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即美麗的願望,在人間常常是難以如願的。它啟發人思考,同時也深化了詞的思想主題。
壬申七夕
唐代 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全詩詩人以織女自況,以牽牛比牛黨,令狐絢。
七夕歌
宋代 張耒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鬥杓。神宮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橋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得牽牛夫。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逢,七月七日河邊渡。別多會少知奈何,卻憶從前恩愛多。匆匆離恨說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河邊靈官曉催發,令嚴不管輕離別。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寄言織女若休嘆,天地無情會相見。猶勝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這是一首敘事詩,詩中不僅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場面,還追敘了織女婚前婚後的有關情節,展示了她心情變化的三個過程:嫁前「辛苦無歡容不理」;嫁後「綠鬢雲鬟朝暮梳」;謫歸「淚痕有盡愁無歇」。由怨而歡而悲,機聲、玉指、愁容、歡態、嘆息、眼淚都寫到了。
上述的這些詩詞都描寫了不同情景下的七夕,表達了詩人們自己內心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