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國莉
人們說,「王學」是一部教化育人的「傳世寶典」,也是一件催人奮進的「法中利器」。而在貴陽市,「陽明祠」無疑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王學聖地」,也無疑是一個靜心寧神的「精神高地」。
近年來,隨著陽明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傳播,一大批與「王學」有著特殊情感、特殊故事的企業,開始紮根在雲巖區,開枝散葉。
在靈氣四溢的陽明祠,就有一家駐紮了18年的企業。這家企業上上下下痴迷「王學」、傳遞「王學」、推動「王學」。近日,記者走進——— 黔陽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一次並非偶然的機緣
說企業的事,那其實就是人的故事。
18年前,一群人來到陽明祠觀光。其中,有時年32歲的羅先生,風華正茂的他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走出陽明祠後的他,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抉擇:自主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與許多創業者不同的是,羅先生選擇創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他,是被陽明文化深深吸引了。
扶風山麓上的陽明祠,是一個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老樹參天的幽靜之境,讓這個百年古祠的歷史感更為厚重,更加「文氣四溢」。
羅先生曾經去過不少茶樓,與自己腦海中設想的有很多不同之處。在他的腦海中,茶樓一定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地方,除了環境應該古香古色外,還應該是一個藝術氣息滿滿的文化之地 。
「當進入陽明祠靜謐無聲,聖氣環繞的環境時,我的心震撼了,只有四溢的茶香茶韻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才能配得上這古樸寧靜的建築,三者可謂缺一不可。」這是羅先生走進陽明祠的初心。
「作為一個學理工科的人,我那時候根本還不清楚王陽明是誰。」羅先生說,慢慢深入陽明祠,陽明心學的「大智慧」迷住了他,老先生「滿街皆聖人」的觀點顛覆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怎樣學習和傳承陽明心學的精髓,讓更多的人受益?他再次決定:要去尋找答案。
黔陽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陽明祠裡,公司打造的翰林茶院開始在茶香飄溢傳遞陽明心學。
一個迷戀心學的群體
文因茶添神,茶因文彌香。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不少人眼中,認為茶飲行業是最底端的服務業,因此對茶藝師往往有一種歧視心理。起初,茶飲行業的從業者以貴陽本地人居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業者大多都是從農村來的青年,也有少部分大學在校生。
這樣的背景和變化,一一都在羅先生眼裡。他想起了王陽明說的「滿街皆聖人」這句話,他立志要給員工們創造一個成為「聖人」(好人)的條件。那就是要讓自己的員工們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茶技特長,做好自己,成為讓別人看得起的人,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在服務行業中樹立起榜樣。這樣的想法在員工們的努力下,一步步實現。
到今天,所有來到翰林茶院的人無不為這裡的茶藝師豎起大拇指,為她們優雅的茶藝和對陽明文化的學習點讚。
自2003年起,翰林茶院正式啟動茶藝師培訓計劃,內容涉及陸羽茶經、中國茶經、 茶文化及茶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儒學、佛教文化、道家文化、陽明文化等。
自2003年起,黔陽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全面展開健身活動計劃,提供太極拳、羽毛球、遊泳的培訓條件,聘請高級專業人員訓練。
一個具有研究生高學歷並且具有高級經濟師技術職稱的茶藝師,在翰林茶院這樣的小公司一待就是12年,這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翰林茶院60名茶藝師的中,有5名碩士研究生。
一位茶藝師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對陽明文化的熱愛和對茶藝術的濃厚興趣,很多能人留了下來。即使每個月只領著3000多元的工資,大家也不曾想過離開。即使在公司發展最艱難的時刻,公司負責人勸說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去處不要猶豫。話是放了出去,卻沒有一個人離去。
羅先生清楚記得,員工們說得最讓人感動的話就是:「如果我們走了,公司怎麼辦,我們一定要和你一起堅持下去!因為把陽明文化和茶文化帶到出去,也是我們的夢想!」
翰林茶院從2006年一直持續至今,每逢清明都要茶祭王陽明……就是這樣上下團結一心充滿愛的企業,18年的風雨歷程,不僅在同行之間傳為佳話,在貴陽市、乃至全國都創造了多個第一。
從建立翰林茶院之初到如今打造中國茶聖堂品牌,黔陽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探索陽明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相融合的道路上進行了18年。到今天,將公司的茶文化事業做得蒸蒸日上的同時,也讓不少人了解到了陽明精神。光臨翰林茶院的顧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翰林茶院茶藝師們優雅的茶藝,一邊品茶,一邊還可以聽茶藝師們侃侃而談陽明精神,可以說是養身又養心。
最讓茶藝師們津津樂道的是,不少人前來陽明祠聽了陽明文化的分享後,都從中受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來聽了陽明心學的分享後,學會了自主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一家不忘初心的企業
從2003年起,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臘八、成人禮等傳統節日,翰林茶院都會舉辦相關的傳統文化活動,即使是非傳統節日期間,也有文化講座、文化分享、茶藝表演等活動。18年如一日,600多項各類活動,讓以往略顯冷清的陽明祠,不僅人氣越來越旺,人們「王學」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做企業難,做屹立行業十八年的企業更難。
羅先生在感到非常欣慰之餘,也有一股強烈的願望,就是一直把茶文化企業做下去,逐步在茶產業和茶文化中建立完備體系,同時希望把陽明精神和貴州茶文化灑遍全國,伸向境外。
當然,該公司具有11個級別的茶藝師標準,讓他們在茶行業中很有底氣,很有信心。準備把中國茶文化最高標準具體實施、廣泛落實。茶藝師藝術實施的途徑是將會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中國茶聖堂,通過茶聖堂品牌的延伸主張陽明文化、陽明心學,並逐步向境外發展,讓陽明心學的智慧跟著茶產業走出去。接地氣的分享陽明文化,讓更多的人向善。
有人曾問,商人和企業家有何區別?其實答案並不難。商人,一切的經營目標就是為了贏利;而企業家則不同,他們在經營之餘,肩負的責任有他人乃至社會的。
每年都會拿出90萬元來做公益事業。這是黔陽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愛心舉措,雖非大手筆,卻是默默踐行「王學」的「良知行」具體體現。
降下一滴雨露,會滋潤一方土地;獻上一份愛心,會升騰起一片希望。
「企業,要的是對行業有用、社會有貢獻的企業;如果這個企業對社會無用,得不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這樣的企業,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羅先生坦言,黔陽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希望通過切實轉變企業傳統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不斷實現經濟、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不忘初心,爭做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黔陽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十八年如一日!悠悠茶香,不斷身體力行並傳播推廣陽明文化,翰林茶院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