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協定,且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退出的締約方。
美國為什麼要退出?
對世界又有什麼影響?
01
巴黎協定
1975年,美國科學家布羅克首次提出「全球變暖」的字眼,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危害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曾警告,如果不把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2030年之後,地球將迎來「毀滅性天氣」。
為此,聯合國一直在撮合世界各國(地區)達成共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巴黎協定》正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
這份協議的籤署,頗為不易。2015年,初步達成。2016年4月22日,170多個國家領導人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籤署了這一協定,創下國際協定開放首日籤署國家數量最多紀錄。至此,協議正式生效。
時任美國國務卿克裡抱著孫女籤署《巴黎協定》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要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之內。
要想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成員國共同努力。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叫「自主貢獻」。
所謂的「自主貢獻」,通俗地說,就是各個國家,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貢獻。
比如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經濟實力比較發達,就應該起到帶頭作用,不僅要帶頭實行絕對量化減排,還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等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比如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搞環保,要求不能太高,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提高減排目標,逐步實現絕對減排或者限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