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是約上三五好友結伴去戶外登山踏青的好季節。登山固然對鍛鍊心肺功能大有裨益,但不正確的登山方式會讓我們的膝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產生無法逆轉的損傷,正如有些骨科大夫形容的那樣「登山是最笨的運動」。
我們到底該如何防護呢?
膝關節的天然缺陷
人類原來是像猴子一樣手腳並用爬行的,後來進化為直立行走後,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比四肢爬行時大了一倍,因此更容易出現關節軟骨的磨損,導致膝關節疼痛。
另外,膝關節中有兩塊軟軟的墊片,稱為半月板,具有緩衝震蕩功能,類似於汽車的減震裝置;在籃球、足球等運動中,半月板容易在扭轉時損傷,受傷的以年輕人居多。
無論是半月板還是關節軟骨,一旦損傷了,就很難修復如初,這是關節病難治療的原因,被稱為膝關節的「天然缺陷」。
登山讓膝關節吃了什麼苦
上山:
股四頭肌用力收縮,髕骨與股骨的關節面反覆摩擦撞擊,磨損髕骨軟骨面,表現為膝蓋的隱痛,尤其是登山愛好者,會患有髕骨軟化症;
另一方面,登山時,股四頭肌的反覆收縮,會使膝關節局部腫脹疼痛,產生炎症,滲出液增加,嚴重者會轉為慢性滑囊炎。
下山:
膝關節處在交替屈膝負重的狀態,這時韌帶鬆弛,膝關節很不穩定,如果受到側向外力或滑動,重心不穩,可扭傷膝關節,造成半月板或韌帶損傷。
如何呵護膝關節
做好充分的拉伸準備:
登山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包括拉伸活動,讓關節、韌帶、肌肉做好充分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液的分泌。
正確使用登山杖:
登山杖看似簡單,但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當我們的大臂與小臂形成90°時,手掌與地面的高度才最能發揮登山杖效能的高度,因此,上坡時需要調短登山杖,下坡時則需要加長登山杖。
其次,在下坡的時候,膝關節的磨損最為嚴重,這時可將登山杖按於掌下,身體微傾後再落腳,這樣可以發揮登山杖的支撐性能,減少膝關節緩衝。
穿合適的登山裝備:
登山鞋最好具有防滑防水的性能,再配一雙厚實且透氣的襪子。
鬆軟的土地、草 地、碎石坡等對膝蓋傷害較小;衝鋒衣及速乾衣褲應具有耐磨、防風、防水和透氣排汗的功能。
另外,登山安全不容忽視,儘量選擇比較鮮豔顏色的戶外裝備,夜間活動裝備最好貼一些反光條,能夠讓別人看得到你。
保持體力充足:
在登山過程中,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保持體力充足,以免由於體力不支而摔倒。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每天需要補充1200ml的水分,在戶外登山過程中,所需水分則是在此基礎上的3-6倍。
也可以攜帶巧克力、肉乾等零食補充能量。
強化肌肉訓練:
因登山太多而膝蓋受到損傷的人,大部分原因是腿部肌肉不夠發達,力量不夠強。
增強腿部肌肉力量並不難,平時可以適度進行器械訓練,或通過下蹲起、高抬腿等訓練強化。
膝關節痛了 怎麼辦
如果在登山過程中,膝關節出現疼痛,行走受限,我們該怎麼進行急救,美國骨科運動醫學學會向我們推薦了「RICE」準則:
Rest(休息):即刻停止活動,讓膝關節得到充分休息,為進一步治療做好準備。
Ice(冰敷):低溫在降低疼痛反應的同時,會收縮損傷處的毛細血管,進而減少組織液滲出,也進一步減小了炎症反應刺激。冰敷一般在急性損傷後48-72小時內,用毛巾包裹冰塊,放在受傷部位間斷進行冷敷,每隔2-3小時冰敷20-30分鐘。
Compression(加壓包紮):對損傷處組織給予繃帶加壓包紮,可以起到加壓止血的作用,也能減小損傷處的炎症反應。
Elevation(抬高患肢):下肢抬高放於高於心臟水平面的位置,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腫脹,加速組織修復。
寫在最後的話
最後,對於登山新人,小編要提醒,一定要在登山前正確評估自己的體力,有什麼樣的體力就先爬什麼樣的山。所謂「聽從自己的身體」,這句看似有些飄渺的話,恰恰是保護膝蓋的重要原則。
對自己的身體越了解,越能控制自己的身體,越遠離膝蓋損傷。
讓我們快樂的登山,遠離「登山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