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的是嘉陵江流域面積大,是以嘉陵江為幹流,涪江、渠江三條河流匯集在一起形成的溝谷地地貌,覆蓋在四川盆地北部。如下圖:
四川盆地雖然是四周高,中間低,但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碗盆」形狀那樣標準,四周高差特別大,西部有高大的山脈,其它三個方向比西部地勢要低,而且高低錯落、山脈與丘陵交織在一起,圍在盆地周圍。
裡面的盆地地形,也不是坦蕩如砥、一望無際的平地,而是低山、山嶺、丘陵、平原地形雜亂無章的組合在一起,至於什麼地方是平原,丘陵等地貌,這與一個區域的地質構造、河流衝積有關。
我們先看看川西地區,顧名詞義,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它是由兩山夾一平原構成的地形結構,東部是龍泉山,西部是邛崍山,中間是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可謂是一平如鏡,像鏡面那樣平整,地理學上可以稱之為連等高線都畫不出來的地形,為什麼這麼平整?與這裡的地質構造有關。
西部地區是我們國家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分屬於不同的兩個板塊,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青藏高原板塊擠壓揚子板塊(四川盆地),形成的南北向的斷裂帶,成都平原斷裂下陷,青藏高原隆起,在交界處形成了巨大落差,加之這個地方氣候溼潤多雨,河流發育,如岷江,河流上遊把泥沙帶到下遊,淤積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西部斷裂帶
川西地形結構是斷裂帶+河流衝積,那麼四川盆地北部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看上圖,北部地區從地質構造來看,與西部差別很大,北部地區並沒有形成那麼多斷裂,這意味著沒有斷裂帶和斷裂帶較少,凹地不容易形成,衝積形成的平原也就很難了。
從地貌上來看,四川北部是大巴山向丘陵地區過渡地帶,並沒有形成陡崖,而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嘉陵江等支流穿過丘陵區,高差小,下切侵蝕力也不是那麼強烈,這些丘陵地區本身也難以形成地勢開闊的平原。我們看下圖:
四川盆地幾大支流有岷江、嘉陵江、沱江等,其中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最大,它是由涪江、渠江、嘉陵江三條河流構成,穿過的丘陵區多為頁巖、砂巖、礫巖等巖性地區,儘管這些河流含沙量高,但流域內沉積地形面積小,丘陵低山多,難以形成比成都平原還大的平原。
由此看來,僅有河流的發育,還不是形成衝積平原的充分條件,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地形配合才能形成面積廣大,坦蕩如砥的大平原。一般來說大的平原在河流下遊容易形成,如長江中下遊平原、恆河平原,亞馬遜平原等,一方面河流下遊地形展開,還有就是河流流速變慢,泥沙得到充分的沉積,就形成了大平原,而四川盆地中嘉陵江流域沒有地形的配合,擁擠在這麼一個小的範圍內,四周都是高山,是難以形成平原的。